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离骚》

《离骚》

《离骚》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1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1135种,包括北方论丛、贵州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第38届南区八校中文系硕博士论文研讨会等;《离骚》的相关文献由2331位作者贡献,包括龚维英、周建忠、施仲贞等。

《离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1 占比:99.8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2%

总计:2594篇

《离骚》—发文趋势图

《离骚》

-研究学者

  • 龚维英
  • 周建忠
  • 施仲贞
  • 梅琼林
  • 潘啸龙
  • 梁文勤
  • 郭杰
  • 黄灵庚
  • 黄震云
  • 廖化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汤维一
    • 摘要: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词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刘勰《文心雕龙》众所周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成果往往都是以时间(朝代)来命名的,唯独楚辞,是以地方来命名。其实这就足以得见其地方色彩之浓厚,屈原作为楚辞最具代表的创作者,其笔下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楚风民情。
    • 陈蕾; 陈丽
    • 摘要: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其中“茝”“芷”二字在《离骚》中共出现六次。以“茝”“芷”二字在现代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出现的注音、释义矛盾为研究视角,结合古代文献、字书、辞书、韵书以及本草类书籍,以追溯“茝”“芷”二字读音和释义的时代变迁,对“茝”“芷”二字关系进行综合考证分析。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在先秦时期“茝”“芷”二字是不同的字,从汉代开始“茝”“芷”二字逐渐混用、互释。同时,“茝”字的两个读音是在语音演变中被分化而出。
    • 房霞
    • 摘要: 花是自然之中最美的存在,是文学艺术中的精灵。《诗经》里的桃花,灼灼其华;《离骚》中的兰蕙,冰清玉洁;莫奈画中的睡莲,恬静贤淑;梵高笔下的向日葵,生机盎然……朦胧花语无不泛着艺术之光。所以将百花奉为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一点不为过。我之于花,感触颇多:或素或浓,或雅或俗,赏花可以愉悦心目;或修或剪,或插或扦,养花可以涵养情操。与花相遇,乃是万幸之事、大雅之事。
    • 谷维佳
    • 摘要: 李白《古风》祖述根源,与我国古典诗歌《诗》《骚》传统相系,非源自一端。《古风》从精神意识层面体现了李白远绍《大雅》的责任意识与盛世愿景;继承了《小雅》的风格内容以及“怨诽而不乱”的情感表达;“效古风人之体”与“得古风人之意”,寄托了《风》诗“讽”之精神;同时,又传承了屈《骚》的“明君贤臣”模式、“士不遇”主题,以及“香草美人”的象喻范式。“《风》《雅》嗣音,体合《诗》《骚》”,才是李白《古风》根源所在。李白在对《风》《雅》《骚》继承、吸收、借鉴的同时,也做了一定的“淘洗”、改造和创新,才使得《古风》能够上追《风》《雅》,成为中古至近古转折过程中五言古体诗最后的绝响。
    • 董凯扬; 严登平
    • 摘要: 《离骚》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史学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成就和价值。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节选了其中的两节。在实际教学中,如此伟大的一部作品却是令学生和老师头疼的。究其原因,一是该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则是对屈原的行为不能够理解。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对内心的文字化表达,而《离骚》正是屈原内心的外化。如何读懂屈原?屈原心灵经历了两重危机,但又经过两次突围,终于完成了心灵的救赎。这既是屈原的思索,也是我们的思索。
    • 冯晓燕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从朝鲜战场负伤归国的昌耀,秉承“无意于宴居的父辈们”^(1)的传统,在一幅以青藏高原崇山峻岭为背景的、被诗人视为“崇拜的美神”②的女勘探队员画像的感召下,前往青藏高原。作为在楚文化熏染中成长的昌耀,思接《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2)腾空远游的文脉,似乎是要去完成屈原千年之前思而未达的夙愿。自此,青海便成为昌耀的生息之地。昌耀晚年自喻“托钵苦行僧”。
    • 宋宪章
    • 摘要: 中国人食用鲜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诗人屈原在《离骚》长诗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早上喝木兰花上掉下来的露水;晚上将菊花株上落下的花瓣洗净入餐。南宋时,学者林洪在美食随笔集《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载了一则灵鹫寺高僧用荼蘼花烧粥的轶事:林洪的朋友岩云以前住在外地时.
    • 邓雯
    • 摘要: “内美”,意为内在的美好德性。《楚辞•离骚》有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藏匿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非细品无以见其本质。“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现代“人本主义”理论视野下,无论是生命哲学、表现主义美学或是存在主义美学等,都将人置于核心地位,并持续关注着“人”的现实直觉、生命体验与实际存在。同时,海德格尔等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将死亡意象作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情感叙述,赋予其生存的意义。
    • 方铭
    • 摘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2000多年来,关于其写作时间、篇名、分章与主题,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作为屈原最早的作品,《离骚》的篇名含义是“离忧”,即“离别的忧愁”。过去学者试图对《离骚》进行分段,而它并不适合分段解读。从文本细读来看,《离骚》的主题就在“离别的忧愁”这个篇名中。
    • 李洁琳
    • 摘要: 楚辞作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其内容与形式都具有创新性,但楚辞并非完全是文人独创的作品,还存在着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性作品,体现着互文性思维在中国古老作品中的存在。从内容上看,《离骚》对《山海经》《尔雅》等作品的借鉴既展现了作者的巫神想象,也印证了巫神文化在早期社会的存在和影响;对《诗经》《论语》的指涉则体现了作者尚古崇德的高贵品质,而这种指涉也进一步使得"过去史"的故事成为典故。从表现方式上来看,作者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抒发英雄的失路之悲,这既充分展现了古人善于联想的互系性思维方式,也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浪漫诗意之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