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经》

《诗经》

《诗经》的相关文献在1938年到2023年内共计140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27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3162种,包括文史知识、文学教育、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四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等;《诗经》的相关文献由108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金坤、翟相君、林祥征等。

《诗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27 占比:99.49%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1%

总计:14099篇

《诗经》—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江陵
    • 摘要: 《诗经》的多个篇章都记载了我国先民盛大的蚕事活动。反过来,养蚕业的兴旺又对桑叶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靠桑树的自然生长,已经不能适应养蚕业的需要。在大量种植桑树仍不能化解这一矛盾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这条途径就是对桑树实施修枝。
    • 赵运涛
    • 摘要: 周厉王被逐后,"周鉴"意识初步形成,且在这一时期的贵族文献中初具话语表现,指责厉王之失的"周鉴"成为贵族们纳谏王室的话语依据.幽平之际,有了更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一时期,以西周灭亡为鉴的"周鉴"话语最终生成,"周鉴"成为贵族们伸张政治权利的话语依据.春秋时期,在"周鉴"意识影响下,西周后期的"谏言"与"谏诗"等文献档案,被重新编纂、整理,"周鉴"成为史官与贵族们维护礼制的重要话语依据."周鉴"内容在被丰富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体系化、符号化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在诸子文献中,"周鉴"常以"幽厉"小体系符号或作为"桀纣幽厉"大体系符号的一部分出现,体系化、符号化的"周鉴"更适应论说的需要,"周鉴"成为诸子论争的话语依据.
    • 秦华侨
    • 摘要: 先秦是华夷思想的形成时期,而《诗经》中的华夷互动蕴含着先秦华夷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是体认到华夷之别,二是具有"尊华夏而卑夷狄"的意识,三是认识到华夷共同构成了天下秩序.这些华夷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当时华夏族群与非华夏族群互动的产物,是以华夏族群为本位的,寄寓着华夏族群的"异域想象",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 何昆
    • 摘要: 在现代《诗经》学的创始时期,《诗经》的文学性质是一个尚需论证的问题.为了打破《诗经》"经"的光环,还《诗经》以文学面目,当时的学者从民俗学视角对《诗经》的文学性进行了阐释,使《诗经》阐释呈现出新的特点,即以"俗"证"文"、以"诗"为"史"和移风易俗的特点.
    • 何冬梅
    • 摘要: 说到蘼芜,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到川芎,则是久负盛名。川芎应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山海经》《管子》《左传》《诗经》《楚辞》等古籍著述中多次提及,可见当时川芎和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 沈鱼
    • 摘要: 论文对《诗经》中虚字"云"所在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首先,讨论了与"云"字复合成词的"云何""云胡""曷云""盖云"的功能及其异同。其次,根据"云"字在句中的位置逐一分析其词性及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论文还观察了后世文献对《诗经》中"云"字用法的因承与改变。
    • 摘要: @阿泽:编辑好,这期《诗经诵读攻略》的封面设计和配图十分清新,让人眼前一亮。整本通读下来,我发现“水”出现的频率很高,描写男女约会的时候,总要相邀聚首在河畔,描写情人提亲时要先过河,甚至《卫风·氓》表现弃妇被弃回家经过淇水时,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作比,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没有到头的时候?”仿佛水就是爱情的见证。
    • 陶广学
    • 摘要: 魏晋时期的学术,一直是中国文化研究者乐于探讨的内容。彼时门阀森严,朝廷腐败,而又崇尚自由,风流倜傥;经济萧条,甚至民不聊生,而又思想解放,学术繁荣;政局动荡,以致神州陆沉,而又英雄辈出,慷慨悲歌;五胡乱华,衣冠东渡,最终百川归海,民族融合。魏晋时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近得赵婧博士《魏晋〈诗经〉学与四言诗研究》一书,欣然读之,不由赞叹:“快哉!”该书的特点是:经学与诗学珠联璧合,文献与文学相得益彰。
    • 李园园
    • 摘要: 古代诗歌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为考察民情,周王室会派官员去民间进行采诗。《诗经》中的《国风》多为采诗所得,可从诗歌中见其历史变迁、人事沧桑、传统礼仪习俗等。《诗经》中的《氓》为《卫风》中一篇,自然可以透过其看卫地文化风俗;《氓》虽然是抒发情感的诗歌,但是其体裁仍是叙事诗。
    • 梅龙; 王金安
    • 摘要: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与视界融合理论的同构性,选取《诗经》爱情诗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以亚瑟·韦利和汪榕培英译本作为参照向度,整合例证分析与数据统计,对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文学性传递效果和读者接受效度进行分析,探寻保留和复现《诗经》诗学与艺术价值的英译路径,以丰富和发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学创作视域。研究发现:在语言维度的时态创化填补上,亚瑟·韦利译本耽于过度诠释与强行比附而使接受效度不如汪榕培译本;在文化维度,接受效度因译者对于三类文化意象所采取的不同译介策略而有所变化;在交际维度,汪榕培综合"我者"与"他者"思维传递逻辑关联,相较于亚瑟·韦利过度倾向译语生态的译介策略,读者的文学性接受效度更为理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