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司马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0年内共计37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58篇、会议论文22篇、相关期刊1558种,包括文学教育、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美文:上半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二十四次全国医古文学术交流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等;司马迁的相关文献由310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强、王俊杰、党艺峰等。
司马迁
-研究学者
- 张强
- 王俊杰
- 党艺峰
- 陈桐生
- 杨丁友
- 梁建邦
- 佚名
- 陈曦
- 俞樟华
- 李波
- 肖振宇
- 刘勃
- 张大可
- 二月河
- 吴汝煜
- 李彤
- 汪高鑫
- 王子今
- 王成军
- 陈鲁民
- 韩兆琦
- 凌朝栋
- 刘国民
- 可永雪
- 张克锋
- 王文光
- 陈金霞
- 马雅琴
- 骆玉明
- 丁万武
- 何发甦
- 余秋雨
- 余英华
- 刘洪生
- 刘爱平
- 吴晓波
- 张剑锋
- 徐军义
- 李申
- 王尧
- 赵丽
- 赵生群
- 陆精康
- 鲍鹏山
- 任刚
- 傅剑仁
- 党大恩
- 司马迁
- 吴象枢
- 周烨
-
-
刘跃进
- 《学术交流》
| 2020年
-
摘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不仅是汉代学术史上的最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经典,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朝廷内外的丰富藏书,二是根据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史记》的体例,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的思想倾向,首先,司马迁看透了当时的世态炎凉,陈古刺今、借浇块垒.其次,他对于狱吏的残酷,也有切肤之痛.最后,在一些历史人物的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范例,不仅是史学巨著,而且是史传文学的典范.魏晋以后,《史记》逐渐在世间流传开来,隋唐以后《史记》又传播海外.
-
-
张洪兴
- 《广东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天”“天命”“天道”等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着复杂的内涵,承担着宗教的某些功能,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价值观念和生命情操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命观”是司马迁的写作纲领,在《史记》中呈现出天人相合、天人相感和天人相分等多层面特征,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一方面,基于史官的职责,司马迁受西周以来“天”“天命”观念影响,主张君权神授,维护大一统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张扬人的德性,以仁民德政评价王朝兴衰,以仁义道德评价人物成败得失,闪耀着德性的光辉.司马迁的天命观,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特点:即大一统的观念,大一统的传统;虚实相间,虚实相生;重视德性,强调道德修养.在司马迁有关“天命观”的历史叙述中,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上古时期至西汉武帝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中国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
-
张宏武
- 《兰台世界》
| 2020年
-
摘要:
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数据库作为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读者开展深层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数据库办成有影响的特色数据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的、技术标准要求、板块规划、内容设置等方面谈了一些看法,冀对其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有借鉴作用.
-
-
方坚伟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司马迁继承并发挥了先秦史官文化的天官传统.先秦史官除了记言记事职能之外,也兼掌历象、天文、阴阳五行等数术之学,这些天道学问仍然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史官所具备的天官技能,这从《史记》《汉书》载录“书”“志”类的内容可以得到反映.司马迁自觉继承先秦天官传统,是中国上古时期天官传统向王官过渡的重要时期,司马迁借助天官的学术优势参与到政治决策活动当中,利用数术鼓吹政治改制,体现了汉代史官对先秦数术传统的一脉相承与发挥,对汉武帝时期改制起到了推动作用.
-
-
-
王建军
- 《现代教育论丛》
| 2020年
-
摘要:
西汉时期,董仲舒应贤良方正举,根据汉武帝的要求,对策三篇,提出了有关文教政策的三条建议,今人将其概括为"兴太学""重选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史记》却对此事只字未提.本文试从司马迁教育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其中原因.从《史记》记载的事实看,董仲舒的"三对策"对汉代教育发展并无直接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汉代教育与汉儒人格都已丧失了先秦儒家教育精神,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政策偏离了传统文教政策的方向,而董仲舒的"三对策"对此未作任何回应,反而为其推波助澜.这种态度与司马迁的教育立场相悖,这应该是《史记》对此事只字未提的深层原因.
-
-
-
-
-
-
可永雪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文章指出司马迁所以能够完成《史记》的写作,铸就辉煌的人生,是和他在生死炼狱中焦思苦虑,终于悟出并形成的一种崭新的人生价值观——包括生死观和荣辱观是直接联系着的.他所以终于能够完成《史记》的写作,铸就人生的辉煌,乃是他新的人生价值观的胜利.
-
-
王长顺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史、史学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典籍之一,《史记》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愈来愈得到重视.到了宋代,文章批评深入发展,文章学成立,司马迁《史记》通过文章学构建得以接受.《史记》既是史学经典,又是文章学经典,在汉唐都有了较为广泛的接受。宋代文章学深入发展并形成体系,使得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文章学方面得以接受并有着重要价值。
-
-
王丹林
- 《2015年新方志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前夕,李克强总理作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将"修志问道,直笔著史"作为方志人精神,写入《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方志人精神,是方志人价值观念的凝练表达,是修志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更是继承和发扬几千年以来的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司马迁是中国直笔著史的典范,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精神,为方志人修志问道、明道、得道,提供了内涵深刻、富于实践的理论根基.
-
-
程守祯
- 《第二十四次全国医古文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司马迁写《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而被班固称为历史"实录",然而他写的第一篇医家传记《扁鹊传》所显现的扁鹊的神异之处却让人质疑班固的评价,也对扁鹊的真实性褒贬不一,其原因就在于《扁鹊传》有明显的传说痕迹,本文试图从《扁鹊传》的传说母题的运用、与其它文献构成异文、叙事语言的程式化三方面,来解析传说和“实录”的悖逆现象.从扁鹊民间影响的角度去动态地解析扁鹊的事迹,去反观其神异性与真实性,可以看出,《扁鹊传》虽带有明显的传说的痕迹,但传说的神异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并非完全对立,司马迁笔下的扁鹊真实展现了民众对扁鹊的塑造,在这一点上,与《史记》整体“不虚美,不隐恶”的记事笔法并不违逆。
-
-
刘宁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诗学"二字,中国古代并不怎么用,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始见于唐人郑谷《中年》一诗中,而且这里的"诗学"仅仅是"学习做诗",而绝非西方诗学之父——亚里士多德《诗学》(PERI POIETIKES)(朱光潜先生译)之意.自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问世后,"诗学"就成为文艺理论、美学的代名词,即以科学的观点、方法研究文艺美学问题,也就是在文学理论的思维层面上对诗及其他文学现象进行批评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维度上展开,将汉代学界巨匠司马迁作为研究对象,在其恢弘巨著《史记》中寻找他的"诗学"思想,以期完善对司马迁的认识与研究.笔者认为,司马迁在价值论层面接受了儒家匡复礼乐的道德理性论和经世致用的实用诗学观,在评判诗人、赋家及他们的作品时,往往也是以儒家诗学经典为标准。而且基本断定司马迁对于先秦儒家诗学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的。所谓继承,是指司马迁在诗学本质论层面上对“诗言志”的接受,在价值论与鉴赏论层面上对儒家诗学经典的认同与尊崇;所谓发展,是指司马迁不仅在本质论层面上标举“诗以达意”而且在创作论层面上对“发愤说”的完整表述。总之,笔者以为司马迁是中国诗论史上“言志”派向“缘情”派的过渡人物,其诗学主张也体现了“言志”与“缘情”的共存现象。
-
-
-
-
-
-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知识权力的生成逻辑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从而赋予其意义.知识权力的神圣性来自于早期巫、史"代天记言"的修辞行为,这一修辞行为被后起之士所模仿,用以强调被叙述的历史事件的事理性.知识权力的神圣性和事理性的特点使其对世俗王权的行政行为具有不正自明的规训意义.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试图通过《史记》的写作来维护知识权力的独立性以及在世俗王权面前的优越感和由此而衍生的帝王师意识.司马迁的这种观念与他所处时代士人价值取向、家族史的影响以及以周孔为人生追求之榜样等因素关联甚大.知识权力在《史记》写作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过往历史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并使其"盖有深意也",从而实现司马迁"成一家之言"修史立说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