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十四次全国医古文学术交流会
第二十四次全国医古文学术交流会

第二十四次全国医古文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5-07-3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十四次全国医古文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任应秋先生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他从小攻读经学,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师从名医,悬壶济世为人免费诊病;行医执教,创办了《中医周刊》杂志.他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对仲景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品德高尚、桃李天下,所教学生无不对他钦佩仰慕.任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任教50余载,建树颇丰,他的医术医德及其医学成就,深固其杏林之楷模之形象.
  • 摘要:《山海经》记载了50余个病症名词,本文以清嘉庆元年扬州阮氏嬛仙馆刊刻晋·郭璞注《山海经》为底本,借助《说文解字》《尔雅》《释名》《故训汇纂》等辞书,参考袁珂《山海经校注》《山海经全译》等著作,对"蛊"、"狂"、"癙"进行研究,分析其本来意义及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通过与马王堆汉墓医书及《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进行对比,考察其源流演变.
  • 摘要: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后人对阴阳的概念及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写入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但这里并不准备沿用惯常对阴阳概念的解释。本文以隋唐时期著名医家杨上善据古本《黄帝内经》类编注释而成的《黄帝内经太素》为研究材料,归纳杨上善对“阴阳”概念的解释,利用历史语言学训释字词的原则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阴阳的概念进行阐释。阴阳与表里、内外一样,是为事物属性分类的一类词,这类词有别于一般的实词.实词有名,名下有形与实,即名实相符.而为事物属性分类的词如表里、内外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则有名而无实,即名和形、实不相符.阴阳就是一对为事物属性分类的词,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阴阳有其名而无其实,因而医经谓"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因其无具体的形、实,则可以为无数的事物分类,大之则无外,小之则无内.《太素》中运用阴阳为身外的自然界以及人体内外表里及各个器官分阴阳,用以进一步解释事物的属性.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泛泛的谈阴阳,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
  • 摘要:本文运用传统语言文字学方法,结合医理,对《灵柩·通天》中的体质貌词进行了疏证补释,其中,"下齐"是恭敬貌,"湛湛"是忠谨貌,"于于"是自我夸大貌,"諟谛"是仔细审定貌,"谭而不治"之"谭"读若"倓","谭而"是恬静貌,"念然"之"念"读若"埝","念然"是谦卑貌,"临临"之"临"读若"隆","临临"是大貌,"腘然"是弯曲貌,"清然"是待人冰冷貌,"窃然"是偷窥貌,"储储"之"储"与"翥"声同义通,"储储"是昂首挺胸貌,"委委"、"随随"声近义通,是缓步徐行、无拘无束貌,"顒顒"是温和敬顺貌,"愉愉"是容貌和敬貌,"(眩)(眩)"是和缓貌,"豆豆"读若"淑淑",是清静貌.
  • 摘要:我国古医籍为祖国医学理论、临床之渊薮;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文字受秦汉鼎盛文风的影响,如《伤寒杂病论》158处,《黄帝内经》60多篇中,262多处使用了迭韵词,使这些医学经典著作语言生动形象,脍炙人口,行文精练整齐,观点鲜明,文句委婉含蓄,炯异无穷,学习起来妙趣横生,多姿多彩,使医学理论丝清缕明,阐述了深奥的生理、病理、病机、病因、症状和临床治疗,用药,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古医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医古文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医古籍的阅读,而四大经典多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因此对这一时段的同义词进行演变源流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表示食用醋的同义词在历史上有“醯”、“酨”、“酢”、“醋”等,以醯、酢、醋三个字最为常见,文章结合此介绍了“醋”的同义词出现的时代先后考、“醋”的同义词形体变异考、“醋”的同义词读音变异考。先秦两汉的同义词、近义词非常多,因此《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都将汉字按相近义类排列研究。同义词的梳理首先要注意词语的历时性研究,理清各词出现的时代先后,其次同义词需从汉字构架来分析,并涉及到六书理论、声训、假借、音近代用、形近通用、分别字、异构字等文字学、训诂学内容。同义词研究可以在古汉语研究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古汉语词典的义项先后顺序排列、内涵补正也大有裨益,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值得重视。
  • 摘要:心理史学由历史学与心理学嫁接而产生,借助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及其动因,主要包括个人传记、家庭史、集体心理史3个研究领域.我国史志历来收录大量医家列传,亦有为数众多散在的个体医家传记,更留存有诗词、日记、书信、著作等丰富史料.记载他们的童年经历、家庭模式、成长环境等,对于医学人物的个性描述、性格分析同样生动精彩,成为探寻医家心理轨迹的线索.心理史学为医史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会使得医史人物的研究更加丰富、立体和深刻.
  • 摘要:《医古文》是中医基础系列课程之一.《医古文》课程的设置已经有四十多年,医古文研究会的成立也已经有了三十多年.但是,由于医古文这门课程的边缘性和知识体系的复合性,使得对于这门课程的设置问题一直不很明确,争议不断。文章针对《医古文》的课程定位和教材建设,首先阐述了医古文课程是中医学生不可缺少的课程,其次分别从选文方面、语言文字方面进行考量,对医古文的概念进行介绍,并且需要从此两方面进行医古文教学,阐述了普通古汉语课不能代替医古文课的观点,在教学中《医古文》需和《大学语文》分工配合,并且需要医古文教师一起学习。
  • 摘要:医古文是中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以中医文献的教学为主.文章从以词为基点,拓展材料,深化理解、从背景入手,创设情境,拓展理解、以理论指导,触类旁通,整体掌握三方面介绍了医古文的教学方法,表明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立足文献本身,深入文献,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于医古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兴趣.
  • 摘要:当今全世界范围都面对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中医温热病斑疹作为传染病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体征,具有重要的辨证及诊治意义.本文探讨了斑疹的中医学概念,介绍了斑疹的形态特征、病因病机,和中医斑疹的诊断预后价值,最后介绍了现代中医对中医斑疹理论的运用,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关于斑疹的认识日趋丰富与成熟。现代中医对斑疹辨治理论的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在急性传染病治疗中的运用;二是在皮肤病中的运用。中医理论在斑疹的诊治上具有独特治疗效果和优势,值得去深入挖掘。
  • 摘要:中医学起源于先秦,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之上.《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被奉为圭臬,其基本定稿在战国时期即已完成.在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儒家关注社会人伦;东汉传入的佛学探讨因果超世、相较而言,(先秦)道家学派以"全生避害"为出发点,关注自然与人,与中医学的联系更为密切,有"医道同源"之说.二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思维模式和哲学内核.文章从“气一元论”与中医学生命观、“反者道之动”与中医学辨证思维、“守静”“抱朴”与中医养生三方面分析了先秦道家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医文化的方方面面。哲学的融入使中医学由零散的医疗经验积累形成了理论体系。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的中医学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它是属于历史的,亦应是属于未来的。在中医发展之路崎岖难明之际,只有追源溯本,掌握中医学的内在思维方式,才能驭简执繁,不盲目地“中医西化”,走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 摘要:司马迁写《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而被班固称为历史"实录",然而他写的第一篇医家传记《扁鹊传》所显现的扁鹊的神异之处却让人质疑班固的评价,也对扁鹊的真实性褒贬不一,其原因就在于《扁鹊传》有明显的传说痕迹,本文试图从《扁鹊传》的传说母题的运用、与其它文献构成异文、叙事语言的程式化三方面,来解析传说和“实录”的悖逆现象.从扁鹊民间影响的角度去动态地解析扁鹊的事迹,去反观其神异性与真实性,可以看出,《扁鹊传》虽带有明显的传说的痕迹,但传说的神异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并非完全对立,司马迁笔下的扁鹊真实展现了民众对扁鹊的塑造,在这一点上,与《史记》整体“不虚美,不隐恶”的记事笔法并不违逆。
  • 摘要: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丰富,反映着中国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与内涵,其中,医家的"敬业"思想,即医家尊经、求道、修德的思想,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医古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与学生一起体会领悟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对今天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敬业思想,将会起到和积极的作用.
  • 摘要:《医学汇函》系明代医家聂尚恒1628年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该书大量辑录了《医学入门》、《医学正传》、《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俗解八十一难经》、《古今医鉴》等书的内容,且间附聂氏《奇效医述》的验案.明代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首刻本,内有高崇谷序,其后有跃剑山房二刻本及明代带月楼本.《医学汇函》保留了以上诸书的明代版本,可对各书当代通行本的文字错误进行勘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 摘要:《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刊发了王杏林《跋敦煌本<黄帝明堂经>》一文,是王氏通过仔细查找,新发现俄藏两个残卷Дх.06634、Дх.11538(b)亦属于《黄帝明堂经》的内容.且与前人发现的三个残卷进行了缀合,与黄龙祥先生辑复本《黄帝明堂经》进行比对,探讨了该残卷对当今辑复工作的意义.王氏的研究偏重于拼缀研究和价值探讨,今撰在王氏的基础上,对出土《黄帝明堂经》残卷全文进行逐行校释,并就王氏文中涉及未深的地方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 摘要:《杂病治例》一卷为明刘纯的一部纲领性的杂病要诀,分门别类地记载和论述了七十四种病症的治法要诀,文辞通俗、简约、易懂,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本文参校其他医学文献对本书原文中七处缺文误字,两处疑难字词,一处字迹不清,共十处的文字问题进行了校勘,补正,并分别做了理由说明.
  • 摘要:《医学入门》为明代重要的综合性医书,《医学汇函》所依据的版本与今日所见的《医学入门》通用版本略有不同,可以用来改正《医学入门》中的诸多错误。文章对照明代崇祯年跃剑山房本《医学汇函》,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通行本《医学入门·卷之二·本草分类》中《治湿门》与《治疮门》中误字、脱文、倒文错误进行补正,从以上勘误中可以看出,《医学汇函》在改正通行本《医学入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 摘要:本文从中医药文化角度,对明末清初岭南名僧澹归诗文集《徧行堂集》进行分析解读.主要从基础理论、脉象脉法、疾病证治、病名、治疗方法、方剂名、药名、医著、医家及养生保健等数方面对《徧行堂集》作出挖掘和分析,进而提炼总结,发现《徧行堂集》中的医学史料广博而丰富,其医学思想可总结为两方面:第一,论病首重虚损;第二,调摄重于服药,这些有价值的医药学史料迄今为止无人问津,致使其学术价值隐没不彰,而笔者对其作出了一个初步的尝试.
  • 摘要:甲骨文之前存在着更为古老的文字形态,这在考古中发现的诸多刻画符号中得到印证.仔细考察这些原始刻画符号,从中似乎可以探寻到当时卫生文化的踪迹.如大汶口文化发现的(昌)可能蕴含有生殖崇拜,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的陶文则可能与禳病除邪的祭仪相关等等、虽然目前对一些刻画符号的释读不一,但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更多原始刻画符号的重见天日,会展现出更加丰富清晰的原始卫生文化的历史风貌.
  • 摘要:任应秋教授是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不朽学者,他的学术事迹需要回顾,他的学术思想需要发扬,他的学术理想需要圆梦,他的学术精神需加辉煌.文章首先从任老让作者写传略一事表明任应秋教授学术成就之高,学术思想之深,然后介绍了黄山会议任应秋教授写诗文一事表明了任应秋教授诗文、书法功底深厚,最后阐述了作者研究《内经》时,请教任应秋教授,任应秋教授回信指导一事,表明老一辈专家对后辈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学习者要具有专心和耐心,专心励志,不纷其志。
  • 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学习中医,要学经典、上临床并重,而笔者认为如何学显得更为重要,如果看了经典不钻研,盲目吸收知识,最后不但临床没上好,连中医基础知识也会弄得一团糟,笔者通过"魄门"一词的理解,以期告诫广大医学者,批判性学习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性.“魄门”一词,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笔者通过查阅万方、知网、维普三大数据库大量文献发现,关于“魄门”的认识,基本分为三大类,一为“魄门”即肛门说,一为“魄门”即前后二阴说,一为“魄门”即汗孔说,而笔者经过考究,认为魄门既不是肛门,也不是前阴、汗孔,而是鼻窍,并通过对“门”、“七冲门”、“下极”、“肺-魄-鼻”、“魄门亦为五脏使”的解释,论证了作者的观点,“魄门”实为鼻窍,后人未经考究,以讹传讹,对中医经典解读产生巨大影响,影响中医传承和发展。
  •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中医古籍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现状,发现其存在技术人员协作较差、参照标准不完善、数据库软件落后、版本质量良莠不齐、文字处理技术欠佳等问题,随着古籍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的开展,可以通过制定标准、规范,优化语义处理软件,规范古籍数字化格式,积极利用图文转化平台,拓展字库与显示能力,实现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中医古籍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及其相关阅读服务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发中医古籍资源打下了基础。
  • 摘要:《古今医鉴》八卷,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由金陵书林周日校刻印,名《新刊古今医鉴》.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由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二次刻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三次刻本.明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由叶华生刻印的《古今医鉴》,书名改为《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并将原八卷本简单分拆为十六卷,另外增加了"燥证"一条.
  • 摘要:文章对《五十二病方》中的“沸”字进行考究,马王堆出土简帛中涉医文献居半,涉医文献中《五十二病方》篇幅最长(据估计原有字数约11000字),内容涉及外科、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临床各科,存方280多个,用药约250种.此书旁涉周家台秦简、里耶秦简的医方资料,下系北大西汉医方简、老官山西汉医简,对中国医学史研究尤其是战国秦汉医学史重构具有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
  • 摘要:中医学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称作"六气".文章首先从通识性方面,分析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字形看,火、燥、暑三字均具火热属性,风字则有风生虫长之春意,故此四气具备阳刚属性。可见从字形分析来认识汉字与其本义,对于推行中医的通识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从意象性方面分析,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从字形意象启示与哲学思维方式上,可见寒、湿属阴,而风、暑、燥、火属阳。然后从信息性方面分析,“六气”的六字可见,其形体所载的信息与中医上使用的医学含义极其吻合,这正体现出汉字在创造时与生活是多么贴切,在思维方式上显示出一定的科学性。最后从艺术性方面分析。在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中,古老汉字的创立,具有其探索性与开创性,体现了其通识性、意象性,同时又极富于艺术性、信息性。因而在纵横五千公里的幅员上,它沟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与心灵,从而亦具备其超越时空的优越性、传承性、绵延性。
  • 摘要:"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医学谚语,但其语义却存歧见.本文溯源谚语出处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考察其文献语用情况,认为其义应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能得到中等水平的疗效".其内涵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民众为防止医药之弊,退而求稳的医疗观念,其医学意义应该一分为二看待,就微疾小病而言,往往能不治而愈;而就大病而言,仍应及早治疗。
  • 摘要:本文简要述评《伤寒论》中下法的源流考和临床运用.下法,中医临证八法之一,通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逐邪外出的治法,又称泻法;其具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和寒积、逐瘀祛痰的作用.适用于胃肠实热内结或寒积、宿食积滞、水饮、瘀血、痰湿等停留体内而见大便秘结、腹痛胀满、发热、鼓胀、水肿、肠痈、痢疾等病症的里实之证.此法肇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伤寒杂病论》(亦名《金匮玉函经》,后世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发展于金元明清时期,解放后在中医救治危机重症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为当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运用中通常有攻下法、润下法、导下法、攻逐水饮、攻下逐瘀法、温下寒实法,在临床运用中有阳明腑实未成禁下、病邪在表亦不可下、脾胃虚寒者不可下、阴血亏虚者不可下、阳气虚衰者不可下、下后当慎复又攻下、病在少阳不可下等禁忌。张仲景用攻下法治疗疾病,病变范围涉及上、中、下三焦之异,证有寒热之别,病有轻重之分,下有峻缓之不同,但临证之时谨守成法,剔难除杂,并参病症,机回法活,棘手之证一一迎刃而解,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学内涵,并对后世医学理论发展与临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摘要:《医古文》是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医古文》,教材内容包括大量的名医传记、医书序言、医论、医案、医话等,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史、哲为基础,以中医名家、典籍等为研究对象,具有丰富的人文元索及文化价值。在《医古文》教材内容中,体现了医家们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博大情怀;展现了医家们医技精湛、心地仁慈的高尚品质;显现了医家们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作者们擅长用典修辞,和谐豁达的审美情趣。《医古文》作为一门富含医学、文学、历史、哲学知识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医古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崇尚医德修养、陶冶治学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对弘扬人文精神意义重大,《医古文》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夯实医学生的中医学识,丰富医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励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 摘要:具备古典医籍阅读能力是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古文学科以提高本科生中医典籍阅读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开设医古文阅读实践课,通过竞赛促进学生阅读中医典籍,创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扩大医学古籍阅读量,扩展阅读面,可以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并体现鲜明的中医传统特色。
  • 摘要: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建国5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表明,单纯的实验技术手段无法满足中医理论复杂性的要求,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21世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就在于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等复杂性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它为研究包括人体在内的复杂系统和复杂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方法学支撑.本文通过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系统论、自组织、混沌学介绍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复杂性,指出中医藏象学在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上跟复杂性科学有诸多一致性,进而指出中医现代化可以以复杂性科学为突破口.
  • 摘要:新安医学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新安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成果。在新安医家中,对中医教育贡献最大的首推明末清初休宁的汪昂。汪昂是著名的医学科普及启蒙派的代表人物,其方剂专著《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汤头歌诀》在写作上注重文体创新,歌注互补、韵律整齐,高度概括、用词灵活,极尽变化、频用修辞,形象生动,反映了其作者高超的诊治水平和扎实的文化底蕴、文字修养。这种医文互通的能力,正是新安医家儒医本色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作者新安儒医的撰著特色.
  • 摘要:医德医风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医学生医德素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古文》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可以在提升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医古文》中的传统医德理论、医德案例、医德榜样群像等医德教育资源,运用传统诵读教学法、经典案例交流探讨法、现代影像视听观摩法等教学方法,加强《医古文》课程内涵建设,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格,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 摘要:精心设计和优化医古文课程导言的内容和教法,引入一些古汉语字词意义、用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内容和实例,凸显古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中医药文化的精彩,使学生第一时间体会和感受古汉语的鲜活可感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凝重,展示课程魅力.在教法上采用介绍、引导、提问、讨论等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好本课程.
  • 摘要:力钧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医学家、藏书家和教育家,曾为慈禧、光绪御医.一生著述40余种,现存26种.其于医学一科用力尤深,著述甚多.然目前出版甚少,故研究者寡.本文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力钧医著书影,结合陈可冀、王宗欣《清代御医力钧文集》初稿(待出版),探讨了力钧整理《难经》四著(《难经古注校补》、《史记正义引难经考》、《难经本义增辑》和《难经经释补》)的内容,介绍了力钧整理《难经》的书目入手、参考各学科文献、以经解注、重视海外传本的方法,最后介绍了力钧整理《难经》的成就.
  • 摘要:王九峰,名明泾,一名之政,字献庭,号九峰,又称王征君、王聋子等.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以医案名世.但除医案外,王氏著作实颇丰,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录在册的就有15种之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医学理论类著作,包括《医林宝鉴》《六气论》;一类是医案类著作.单就王氏医案类著作来说,现在通行的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尚有很大一部分均以抄稿本形式传世,尚待进一步整理、如天津中医药大学馆藏抄本王九峰医案二种中的内容就不见于现通行本《王九峰医案》中.作者对天津中医药大学馆藏抄本王九峰医案二种《九峰医案》和《九峰脉案》进行考辨,认为或又不可遽称天津中医药大学所藏王九峰医案二种为伪书。甚至对王九峰的卒年,或亦当从此另作考证。
  • 摘要:对于《汉书·艺文志》中的"诞欺怪迂",三家《医古文》教材释义皆有疏误,将其注释成“荒诞、欺诈、怪异、迂曲”,虽有单注“迂”为“迂曲,谓不切实际”,但释词与前无差异,文章结合典籍,认为"诞欺怪迂"应属两个同义复词的组合,"诞"与"欺"、"怪"与"迂"皆为同义连文,不当分而释之.
  • 摘要:隋唐时期,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交流,长安成了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中心.医药学,在隋唐时期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繁荣,而且由于当时中医学处于领先地位,对近邻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影响更大.当然,中医药在中外医学交流中,也吸取了国外的用药经验、处方、药物,甚至医学理论.这些相互间的交流,对发展和丰富中国医药学,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促进世界医学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 摘要:中法韬美医院是一所著名的近代广州天主教教会医院.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所曾经辉煌过的医院了.很少人知晓这所医院的原因,一是这所医院早在1951年就更名为"广州市工人医院",今为"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是这所医院相比其它教会医院留下的建筑遗迹特别少.三是后人对其研究介绍也特别少,史料也很缺乏.查阅报刊资料,仅见两篇文章.文章则首先对中法韬美医院的建立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介绍了中法韬美医院的经营,然后从近代政要的疗养院、突发事件中受伤者的急救医院两方面介绍了中法韬美医院的辉煌,最后介绍了中法韬美医院的终结。
  • 摘要:通过文献梳理来探寻秦汉寿命说、秦汉形神关系、《皇帝内经》养生观念、道家养生境界说、服食、神仙说对嵇康《养生论》的创作的影响,深入分析《养生论》对先秦、两汉各家思想的整合,表明养生之重要性,及其方法,即“修性以保神,安心而全身”。“吸吐纳,服食养生”。这个过程中要戒骄戒躁,不好高鹜远,持之以恒方能全生。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十分适用,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取舍,保持本心,不在尘世迷了方向,好好生活,修身养性才是正道。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