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7805篇;相关期刊634种,包括齐鲁学刊、文史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辞赋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等;司马相如的相关文献由995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结、沈伯俊、房锐等。

司马相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0 占比:1.1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805 占比:98.82%

总计:98973篇

司马相如—发文趋势图

司马相如

-研究学者

  • 许结
  • 沈伯俊
  • 房锐
  • 王德华
  • 龚克昌
  • 万光治
  • 刘南平
  • 孙少华
  • 康达维
  • 康金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许结
    • 摘要: 司马相如以文章显汉世,研究者的关注多在辞赋,于政论文甚少论列。读相如有关武帝朝政治的议论文,其《喻巴蜀檄》的开边政略、《难蜀父老》对汉德的构想、《封禅文》于帝国新宗教的建立,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巨大的历史影响。由政论文旁涉于辞赋诸体,颂汉为相如一以贯之的思想,并通过汉武帝的“功业”营造“汉德”,是其当代性的言宣及其精神寄托。
    • 姬丹丹
    • 摘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疾病的记叙有五次之多。疾病的书写不仅是身体抱恙的记录,往往还是个人生存境遇与复杂心理的传达。疾病或是寄寓了相如强烈的政治抱负、不得君主重用的反抗,或是其在爱情追求中自卑心理的体现、扬长避短的策略。司马迁借文学创作疗伤,对疾病的书写隐喻了他对武帝时期专制制度的批判、对个人痛苦心理的补偿与宣泄,表现了司马迁对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广大文人士大夫所面临困境的深刻思考。
    • 吴昊宇
    • 摘要: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历史上米易被视为边远蛮荒、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但事实并非如此,迄今为止,有据可考,曾踏入米易这方热土的就有昌意、颛顼、司马相如、司马迁、石达开、朱德、黄炎培、李富春、彭德怀等历史人物。他们在米易留下的历史印迹,演绎成米易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奇。
    • 相声迷
    • 摘要: 追星是现代人对偶像的一种追慕行动,有些人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崇拜,甚至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追星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甚至是古代的名人也有着自己崇敬的偶像。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辞赋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他写的《子虚赋》连汉武帝看了都赞叹不已。
    • 王振强
    • 摘要: 物类展列是汉大赋的重要特征,汉大赋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演变皆与物类展列密切相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以大量的展列和鲜明的特征成为汉大赋物类展列系统中的典型。将《子虚赋》《上林赋》置于先秦两汉时期物类描写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赋在展列数量、展列形式、展列功能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形成物类书写的新模式,代表了汉大赋物类书写的最新成就,并展示了赋体讽谏功能与创作生态之间的巨大张力。
    • 孙少华
    • 摘要: 《史记》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先入为主”的叙述语气。从《史记》的记载看,汉赋具有包括楚辞、《诗经》、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并且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以及吴、梁、齐、蜀等地域文化的影响。汉赋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除了其自身与黄老、神仙、儒术的思想关系外,更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黄老与儒术的矛盾,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文化需要,这是汉赋得以顺利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原因。而具有“帝国”气象的汉武帝时代的主要文化政策与政治理想,也因汉赋得以顺利展开。
    • 钟锟
    • 摘要: 中国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地域文化是按照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进行划分的,在日积月累的历史演变中不同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文化。在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古代诗词文化逐步发展起来,并且产生了凝重稳健的北方文学与灵秀俊逸的南方文学。因此,地域文化与古代诗词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也造就出不同艺术美感的诗词文化风格。结合李天道所著《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心态》一书,研究古代诗词中的地域文化呈现方式和情感表达,不仅有助于探索古代诗词创作的独特思路和深厚内涵,而且对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与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蔡亚玮
    • 摘要: 扬雄在屈原和司马相如的感发下开始辞赋创作,又在对二人的扬弃中别开自我一途。《反离骚》在对屈原困境的质疑、同情和尝试理解中表现出一种对屈原文本中“不遇”之叹和哀婉情感的背离。模仿司马相如作四篇大赋而又辍不复为则是一种对大赋文本靡丽多夸劝百讽一的摒弃。《太玄赋》《逐贫赋》等浅近自然的言志之作书写个体生命感受,为此后的文学书写性情开辟了途径。《太玄》《法言》等温纯深润的哲理著述则展示冷静理性的知性活动,将此后的士风导向理性觉醒。
    • 陈丽娟; 房锐
    • 摘要: 司马相如和扬雄是辞赋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不仅在中国具有独步赋史的地位,而且在海东也影响深远。朝鲜赋家推尊马扬,不仅习其技法,摹其赋篇,还编纂了《扬马赋抄》、《扬马赋选》等专集和选本,并衍为“独尊西京”的理论倾向,显示出对马扬典范的多元接受。同时,在闱场赋和文人赋两大创作领域中,朝鲜赋家对马扬赋的不同侧面各有取用:闱场赋注重挖掘和利用马扬辞赋中“义尚光大”的经义成分,故多与《上林》、《子虚》、《长杨》等大赋相关联;文人赋则缘情而发,有所寄托,在祖“骚”主“情”的思想支配下,亦选择马扬骚体赋进行拟效,或踵事增华,或反案为文,以一己之创作实践与马扬典范形成共生。
    • 王红霞; 熊梓灼
    • 摘要: 在李白现存诗文中,称引司马相如24处,称引扬雄15处,扬马(扬雄与司马相如)并称4处。解读这些诗文作品,发现李白对扬马的评价褒贬不一,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结论。当作品语境是借扬马衬托自己或友人时,李白往往对扬马多是称赞,尤其是扬马“献赋入仕”这一相同的为官经历更是让李白对自己的政治前景产生了期许;而当作品语境变为直接评价时,李白往往认为扬马才华不及自己。辨析不同语境下李白对扬马的评价,不但有助于深度解读李白的诗文文本,而且还可以对“扬马激颓波”之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辨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