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偶像

偶像

偶像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体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2篇、专利文献36篇;相关期刊1162种,包括中国青年、人生十六七、中国新闻周刊等; 偶像的相关文献由2340位作者贡献,包括阿萌、芦振华、云崽子等。

偶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2 占比:98.81%

专利文献>

论文:36 占比:1.19%

总计:3028篇

偶像—发文趋势图

偶像

-研究学者

  • 阿萌
  • 芦振华
  • 云崽子
  • 李浅予
  • 盖盖锅锅
  • 羔羔
  • 胡文彬
  • 周湘君
  • 抹茶团子
  • 凤梨味的orange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骆琳; 孙红艳
    • 摘要: 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追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粉丝与偶像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社会关系。基于新媒体交互性和娱乐性的特点,粉丝和偶像二者之间关系的转变为粉丝经济创造了先决条件。移动互联时代,粉丝们的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力作用于偶像,一改以往粉丝在追星文化中弱势地位,二者稳定地维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然而,随着权利的泛化,粉丝在对偶像的审美过程中对偶像的牵制作用也越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偶像形象的塑造。
    • 国产冰糕
    • 摘要: 短短四年时间(2018年~2021年),腾讯、爱奇艺、优酷就打造出了10余个限定团,粉丝打投帮助了近百人出道。但随着"清朗行动"的推进,偶像选秀成为历史。回看这四年,限定团的共性是"出道即巅峰",能出头的很少,甚至几年过去大多已经查无此人。限定团的命运,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偶像?
    • 相声迷
    • 摘要: 追星是现代人对偶像的一种追慕行动,有些人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崇拜,甚至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追星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甚至是古代的名人也有着自己崇敬的偶像。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辞赋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他写的《子虚赋》连汉武帝看了都赞叹不已。
    • 李明彧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传统商业模式的转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偶像文化和粉丝经济应运而生。新媒体背景下,粉丝经济愈发盛行,在刺激粉丝群体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其是带动经济、促进消费的一种新形式,但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亟须解决。文章在分析粉丝经济的现象、特征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粉丝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粉丝经济健康发展提出对策,认为企业、有关部门、媒体、学校、家长应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减少粉丝经济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
    • 刘玉娇
    • 摘要: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情感消费、从众消费和狂热消费的特征,消费动机包括无条件支持、参与式造星、使用与满足的情感因素。但粉丝群体盲目、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形成和粉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规范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引导粉丝经济正向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平台、偶像、粉丝多管齐下,共同治理。应遏制粉丝群体非理性趋向的加剧,规避非理性消费行为对青少年消费观的误导,引导粉丝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
    • 梁颖
    • 摘要: 当一种新的文化处于起点状态时呈现“标出性”,之所以标出就在于其本身与传统文化具有不同标准的特性,其特性初期是小范围的,特殊化的和异常性的。新的标出性不受主流文化主导,其传播的广泛性在于其内在的动力,即自我发展的初始动力。这种动力越强大,其生命力越强,反之越弱。当这种标出性成为广泛性共识的时候,这种标出性也就成为一个新的文化认同,变成了新的主流文化。随着时间发展,社会各个组成部分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新的主流文化内部就会出现更为新鲜的具有“标出性”的文化,这种情况循环出现,新的音乐风格也随之不停出现。这也是流行音乐风格不断变化的原因。本文从流行音乐风格、偶像、音乐类综艺节目三个方面阐述其标出性特征。
    • 黄子娴
    • 摘要: 在泛媒介时代下,不仅很多传统的观念被解构,而且关于“偶像”的形象、意义和价值取向也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符号的“偶像”,在消费主义和经济理性的主导下,“偶像”的娱乐价值和消费价值被不断挖掘,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从媒介批评视角出发,作为符号的“偶像”成了媒体、粉丝、资本等多方争夺的话题,也成为了当下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 解迎春
    • 摘要: 作为针对偶像的典型指控,偶像崇拜蕴含的焦虑情绪常常被遮蔽,以致忽视了偶像焦虑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媒介演化脉络梳理偶像的文本线索,发现在雕塑、画像、文字、图像等为主要媒介的偶像建构与传播时期,偶像崇拜蕴含着一个群体针对其他群体的焦虑情绪,产生诸如偶像破坏、偶像歧途、偶像威胁、偶像越轨等外在指控。这种焦虑情绪在互联网媒介下形成不断向内塌陷的情绪螺旋,外显的偶像崇拜日渐转向内隐的偶像焦虑。网络社会的偶像焦虑遮蔽了偶像的精神资源,具体表征为理想身体的焦虑、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快速成名的焦虑。从社会规范角度来看,摆脱偶像焦虑最好的方式并非管理和调节焦虑情绪,而是唤醒偶像的精神资源,引导青少年追求向上向善的精神目标。
    • 吴婧妍
    • 摘要: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目的,但随着新兴行业的发展,“韩流”进入中国,造星产业也逐渐发展,导致很多初中生从小进入演艺公司甚至奔赴国外训练,从而忽略了学校系统知识的学习,阻碍个人身心发展,与我国的教育目的及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要在正视传统教育形式与个人发展之间冲突,在二者之中找到交叉点和立足点,平衡二者关系,正视传统教育极其合格标准,使个人身心充分的得到发展。
    • 王笑
    • 摘要: 通过梳理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偶像形象变迁,研究当下视觉媒介营造的文化氛围下的偶像文本意义。采用文本研究法分析偶像作为视觉符号的形成与传播过程,阐释偶像作为视觉文化符号的传播与消费机制。最终得出结论,粉丝受众一旦陷入对偶像的视觉崇拜,将可能面临审美趣味丧失、主体性遮蔽并最终受到图像暴力的规训。该文旨在提醒受众理性认知视觉符号、拒绝物化偶像,重新审视审自己的审美主体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