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
楚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10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9篇、会议论文31篇、相关期刊569种,包括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大众文艺、文艺生活·文艺理论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竹业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等;楚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13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万娟、黄莹、周家洪等。
楚文化
-研究学者
- 杨万娟
- 黄莹
- 周家洪
- 李金坤
- 马骏
- 高崇文
- 余静贵
- 刘玉堂
- 姜红
- 张同
- 李阳春
- 杨华
- 王琨
- 田士轻
- 袁强
- 许道胜
- 邱红
- 陈才训
- 陈晓曦
- 陈金栓
- 黄捷
- 丁昆
- 万全文
- 万萱
- 于伟
- 何冬梅
- 何明
- 冯大海
- 刘亚中
- 刘国平
- 刘成学
- 刘晓
- 刘晓娜
- 刘江旺
- 刘玉民
- 刘维之
- 刘舒
- 刘蕾
- 刘露
- 刘静
- 卢川
- 古怡
- 史苗苗
- 叶佑天
- 叶文宪
- 吁彦群
- 周丹
- 周丽娅
- 周代芳
- 唐荀
-
-
郭丰秋
- 《江汉论坛》
| 2020年
-
摘要: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服装设计具有强大的文化表意和文化传播功能,从楚文化中提取经典元素,转换成可视可感的符号融入服装设计实践,实现文化意义共享,是社会和时代之需.重视符号引起的社会关注效应,致力于设计叙事的创新创意,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是楚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符号传播的主要策略.
-
-
胡德才
- 《江汉论坛》
| 2020年
-
摘要:
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楚人后裔,聂华苓的文学创作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聂华苓笔下的苓子和桑青(桃红)是华文文学世界里的“楚人”后裔,是“不服周”的“楚魂”再现.聂华苓对20世纪华人“漂泊者”的书写是对楚文学“放逐”母题的传承与拓展,她将20世纪华人“漂泊者”的人生困境、精神痛苦、身份焦虑的书写推向了极致,充分彰显出她作为楚人后裔思维奇诡、想象丰富、狂放不羁、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聂华苓“三生三世”的漂泊人生及其文学创作体现和弘扬的正是这种源自楚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
-
姜红
-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楚文化是一个研究十分成熟的学术领域,并且极具教育价值,它能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爱国情感,然而对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很少.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能给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着眼点和宏观理念指导,环境模式则为课程开发提供具体的切入点和操作环节,开发出来的楚文化课程可以有效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
冯万红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新世纪,反应王昭君的影视剧有很多。本文选取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部影视剧以及2000年以后的两部影视剧作为解读的文本,分析楚文化与大众文化随着不同时代,在这五个不同版本的影视剧中怎样相互博弈、不同取舍,由此探讨楚文化在当今影视剧中的传播策略。
-
-
李怡;
王莉莉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楚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论述楚漆器的装饰纹样通过交互设计在当今的文化推广价值.通过了解楚漆器纹样的颜色和发展过程,利用现代的推广软件,将漆器纹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传统艺术得到不断延续.
-
-
夏添;
王鸿博;
崔荣荣
-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立足出土实物,采用文献分析法考析楚墓遣策记载麻、绢织物的词源,运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楚墓平纹麻、绢织物组织规格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考察其类别和功能差异.研究表明,麻织物可以充当赋税物、服饰材料、货币,纱缕密度提升反映了东周时期麻纺织技术的进步;厘清了大麻与苎麻的种植区域南北分异现象与丧葬文化;绢织物功能包括用于绣地,充当书写、绘画工具和装饰材料;楚人根据织物功能选用不同规格的绢,并已掌握砑纱、砑光工艺;高经密织物是东周楚国“多重服饰”风尚的物质基础.
-
-
夏添;
王鸿博;
崔荣荣
- 《丝绸》
| 2020年
-
摘要:
通过对16座楚汉墓葬出土鞋履的制作工艺进行二维平面结构模拟,总结了鞋履制品的外观造型和编织工艺的异同.结合遣策、先秦文献、人俑图像等多重证据,针对鞋履部件的二维结构、构制技巧、工艺特征进行了阐释分析.结果表明:鞋履系带存废可能与征战、燕居功能分化相关,装饰鞋面可拆换是出于节用目的;鞋帮的绞编组织适合足部曲线;结合楚鞋底线结排布秩序比对,秦俑鞋底乳钉线结编织工艺得到证实;先秦编织鞋履的生产分工为男性.
-
-
-
张应麟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楚辞中的凤鸟意象是一个丰富的意象体系,它包括作品中出现的"凤""皇""鸾""鷖"几种神鸟.这些凤鸟意象在楚辞作品中承担着多方面的功能与意义,或是作为代表祥瑞的神鸟而出现,营造祥和的氛围;或是与作品中抒情主人公一起遨游天地,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或是作为贤良之士乃至诗人自我的象征,寄托深厚的情感.与《尚书》《诗经》中的凤鸟意象相比,楚辞中的凤鸟意象呈现出政治色彩减弱、浪漫气息浓郁等特征.凤鸟意象的这些文本意义及特征与楚地文化的浪漫色彩以及楚人的凤鸟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
-
王宏
- 《大学书法》
| 2020年
-
摘要:
关于"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学术界大多从"马"与"牛"两者之间的生物隔离来类比"齐"与"楚"两国之间物理距离不相交叠的角度,来理解楚王论证"齐"国伐"楚"不具有正当性。然而,若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大背景出发,联系春秋时期各国外交皆引《诗》而"雅正"的"和乐"传统,分别从"风""马""牛"三者所代表的"寄象"文化内涵出发,更能探究儒家"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
-
-
李娜
- 《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地域性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中国,各城市建设趋于雷同,到处都是类似的都市风景,城市景观单调乏味.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与文明,将楚文化丰富的视觉元素符号化地融入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之中,必将使武汉市城市建设独具特色,使城市形象更富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同时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区域文化归属感.
-
-
王珺英
- 《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西汉初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保留了较多的楚文化特征.在西汉的男女服饰、男子首服、女子发式与纺织面料方面,无论样式或审美倾向都明显与楚文化有一定承袭关系.本文详细剖析"汉承楚风"在汉初服饰上的具体表现,并指出汉初服饰受楚文化影响的原因,指出楚文化历史久、根基厚、影响广,即使在秦强权统治下,楚风楚俗依旧。而由楚人开创的汉王朝,君臣多会钟情和留恋于楚风俗与习惯,使楚文化复起。而服饰作为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在汉朝初兴时势必也会延续具有楚式风格的服饰。
-
-
-
李冰;
向其芳
- 《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郭家道子遗址位于鄂西北地区,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项目.经过2006、2007、2010年三度发掘,积累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最早可至后冈一期文化)至唐代的遗存.遗址出土了较为丰富的东周遗存(另有少量西周遗存),其中包括灰坑38个、灰沟7条等.年代上有一定的跨度和连续性,单位组合关系较好,分期研究是研究遗址聚落形态的基础,是建立鄂西北地区东周时期分期的重要材料,也对研究楚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考古学价值.
-
-
杨鑫芃
- 《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城市广场设施小品造型及其环境色彩等相关概念的探讨,将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色彩设计思想导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来研究, 并结合设计武汉东湖梨园广场带有楚文化韵味的设施小品案例进行解读.目的是在确立了对城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定位的基础上,从环境艺术小品所处环境的特色塑造需要入手进行设计的探索,以期对城市环境小品的创新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小品设计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
-
YU Jing-gui;
余静贵
- 《竹业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先秦楚国漆器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其中,漆竹器作为楚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传承了楚文化的重要内涵,也开启了汉代漆器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根据制胎工艺来划分,楚国竹器主要分为竹筒类与竹篾编织类.竹筒类竹器依据竹子的自然构造而加工成不同的器具样式,表达竹器的造型之美;竹篾编织类竹器主要呈现竹器的图案装饰之美,图案类型包括漆绘图案与编织图案.由于楚国竹器的工艺限制,其图案装饰是漆竹器设计之美的主要体现.
-
-
李晓喆;
熊兆飞
- 《2014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随着中国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考古出土的楚国玉器的增多,学术界、艺术界、文化界对楚国玉器(以下简称楚玉)研究开始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主要表现在考古发掘的楚玉有了较多地出土.相关的发掘报告、玉器图录陆续地出版.关于楚玉的专题性论文不断发表玉器研讨活动频频举办,并获得了相当科学的结论四个方面.这些楚玉在艺术赏析、文化传统、文明特色的追根溯源上,都是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楚玉在继承西周玉器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突破,在形制、纹饰、雕刻手法等众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对汉代及后世的玉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楚式玉雕对后世玉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纹饰和雕工两个方面。纹饰主要以网纹、套索纹等楚地流行的纹饰为代表。楚玉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玉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整个中国玉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楚玉的探索,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对楚文化的研究也可以提供有益借鉴。
-
-
-
王喆;
熊兆飞
- 《2014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龙作为一种带有神力的动物,自原始社会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运用于玉器雕刻上.其后,龙纹又被人格化地赋予特殊的身份地位,成为权力的象征.先秦时期楚地玉器上的龙纹由简到复,由抽象到具象,伴随着历史时期阶段性的发展,体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
-
-
王喆;
熊兆飞
- 《2014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龙作为一种带有神力的动物,自原始社会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运用于玉器雕刻上.其后,龙纹又被人格化地赋予特殊的身份地位,成为权力的象征.先秦时期楚地玉器上的龙纹由简到复,由抽象到具象,伴随着历史时期阶段性的发展,体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