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楚墓

楚墓

楚墓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文物考古、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8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江汉论坛、求索、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第八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暨全国第九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楚墓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德维、陈振裕、傅举有等。

楚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74.5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148 占比:24.92%

总计:594篇

楚墓—发文趋势图

楚墓

-研究学者

  • 郭德维
  • 陈振裕
  • 傅举有
  • 杨权喜
  • 聂菲
  • 张正明
  • 王从礼
  • 余秀翠
  • 刘彬徽
  • 韩楚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崔欣
    • 摘要: 上蔡郭庄楚墓是在2005年被发掘出来的,此墓是一座积沙积石的大墓,属于战国早期墓葬,结构上比较奇特,有着非常严密的防盗设施,且内部有非常豪华的装饰,为墓室主人殉葬的人非常多,陪葬物品丰富,对我国历史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陈礼荣
    • 摘要: 在楚文化研究领域中,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辛探索,人们对先秦时期在长江中游地区兴盛起来的区域性文化有了较明晰而透彻的认知。同时也应看到,在发掘自楚墓的出土珍稀文物中,以品种多。工艺精、保存好而扬名于世,且蜚声天下者,则非战国时期的楚漆器莫属了。然而因种种原因,此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较为薄弱,虽然也有若干基础性成果曾散见于各学术期刊,或在相关专著的一些章节中有所崭露,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存有差强人意之处。
    • 吴跃华
    • 摘要: 近读李守奎先生"先秦文献中的琴瑟与《周公之琴舞》的成文时代" 一文。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琴瑟统计表"中,"湖南沅水下游楚墓"一条的脚注里面,发现这么一句:M268出土一件琴,其形制特别,墓葬年代大约战国中晚期,参看《沅水下游楚墓》第694~695页、862页。因腐烂较严重,一些形制不明,是否是琴待考;。这张"形制特别"的疑似琴器1983年就已经出土,至今已三十多年,但无论是琴界还是考古界,均鲜少有人论及。据其所引《沅水下游楚墓》;介绍,沅水下游地区发现楚墓超过3000座。该书对其中的1400座楚墓进行了分类,并选取有代表性的172座墓葬做了详尽报告。出土琴器的墓葬为其中的常德市德山夕阳坡2号楚墓,位于常德棉纺厂,编号M268 (武棉83夕阳坡2号墓)。墓主人未详。出土两支纪事竹简,内有系事纪年,楚历纪月,干支纪日。李学勤先生考证,认为该简书著于公元前307年,当为战国中晚期;。
    • 晏德付; 秦颍; 孙升; 王先福; 陈千万
    • 摘要: 文章使用XRF、金相显微镜对湖北襄阳余岗、沈岗楚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检测分析。这批样品的出土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文化背景多样,出土样品时间跨度较大,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期间经历了数百年时间。从成分分析结果看,这批青铜器主要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合金配比与加工工艺根据器物性能的不同采用针对性的技术,合金配比逐渐优化,冶铸工艺逐渐走向成熟。从金相分析结果看,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两件薄壁容器为锻制而成,为研究早期锻制青铜容器提供了资料。焊料为接近各半配比的铅锡焊料,表现了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工匠成熟的钎焊技术。分析结果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制作加工技术提供了资料。
    • 李营营; 孟恺(图)
    • 摘要: 我叫长台关楚墓编钟,1957年因在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战国楚墓中被发现而得名。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发现的第一套完整的战国时代的青铜编钟,虽然已在地下生活了2000年,但我音律之准确、音质之优美,一下子震惊了全国。
    • 刘婉
    • 摘要: 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的漆器,其工艺被视为楚时代艺术中的瑰宝,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造就了楚漆艺的鲜明特色。笔者试从楚漆艺的造型美、技术美及审美特征三个方面对楚漆艺产品风格进行审美探究。有别于楚漆器,楚漆艺包含漆工艺和漆艺术。楚漆器艺术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
    • 董清丽
    • 摘要: 金属文物常年埋藏地下,受土壤、地下水中所含酸、碱、盐类等物质的侵蚀,同时受墓穴塌陷挤压,考古出土的金属文物大多破损、残缺、变形、锈蚀严重。出土后使用自来水清洗,存放的库房条件简陋,无恒温恒湿设备,又加之锡器怕冷惧热的金属特性,致使锡器锡疫严重。现就两件宜昌博物馆藏春秋中期晚段的锡簋科学保护修复过程作一述略,以飨读者。
    • 任雨晴
    • 摘要: 漆工艺有着长达七千年的发展历史,楚漆器在漆工艺的进步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以20世纪中期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地区出土的漆木器为开端,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不断呈现.下文从河南信阳境内城阳城址楚墓群发掘的大量考古成果中筛选出典型漆木器作为研究对象.其一,从墓葬内外两个层面对漆木器的漆绘技艺、装饰元素及其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及画史材料,对漆木器的视觉装饰艺术特征进行简单阐述;其二,通过研究漆木器图像特征,探求漆木器创作的实际意图,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其背后隐藏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更加客观地看待河南信阳地区楚系墓葬出土的随葬类漆木器的丧礼功能.
    • 未定君
    • 摘要: 博物馆里陈列的物件新奇多样,譬如造型奇异的兽像,它们或是人面兽身,或是兽面兽身,有独角或双角,肩有两翅,脊如烈焰。这样的文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镇墓兽。镇墓兽起于春秋,盛于隋唐,最终在五代渐渐烟消云散。说是起于春秋,其实就是来于楚墓,当时的中原诸国并没有使用镇墓兽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镇墓兽才渐渐走出楚地。《周礼》中记载了一种怪物,喜欢食死人之肝脑,其名为魍象,也称罔象,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而另一种神兽,其名曰方相氏,能够驱疫避邪,尤其能赶走魍象。因此有人造方相氏之像立于墓侧,这就是镇墓兽的起源。
    • 夏添; 王鸿博; 崔荣荣
    • 摘要: 立足出土实物,采用文献分析法考析楚墓遣策记载麻、绢织物的词源,运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楚墓平纹麻、绢织物组织规格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考察其类别和功能差异.研究表明,麻织物可以充当赋税物、服饰材料、货币,纱缕密度提升反映了东周时期麻纺织技术的进步;厘清了大麻与苎麻的种植区域南北分异现象与丧葬文化;绢织物功能包括用于绣地,充当书写、绘画工具和装饰材料;楚人根据织物功能选用不同规格的绢,并已掌握砑纱、砑光工艺;高经密织物是东周楚国“多重服饰”风尚的物质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