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设计
服饰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工艺美术、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16008篇;相关期刊387种,包括艺术科技、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师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2014年第十四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等;服饰设计的相关文献由107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淼、夏侠、潘早霞等。
服饰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008篇
占比:99.17%
总计:116980篇
服饰设计
-研究学者
- 于淼
- 夏侠
- 潘早霞
- 钱晓农
- 严蓉
- 亓晓丽
- 刘冰
- 叶永敏
- 叶洪光
- 吴晶
- 张佩思
- 彭景
- 李明
- 李洋
- 李雪梅
- 杨明
- 毕丹妮
- 王婷
- 王荣
- 程晓莉
- 罗悦茜
- 邓美珍
- 陈安琪
- 陈彦名
- 陈莹
- Faye
- Holly(译)
- 一笔芳巳
- 任哲雪
- 伦丽芳
- 何益蕊
- 余敏捷
- 侯贝贝
- 全行
- 兰兰
- 兰爽
- 冯玲玲
- 刘冬雨
- 刘杨
- 刘毅
- 刘艳华
- 刘莉
- 刘贤得
- 刘鹤
- 华梅
- 单文霞
- 卢兰
- 卢博佳
- 古再力努尔吐拉甫
- 吴丽
-
-
温皖湘
-
-
摘要: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演变积累,具有丰富、独立、深厚的底蕴。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大环境下,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国内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吸收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服装设计与传统色彩交织的创新设计,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
-
-
-
李思玥
-
-
摘要:
哈尼族经过悠久的演变与发展,积累了许多可供当今社会学习借鉴的文化经验,同时他们的民族图案也风格独特,有别于其他民族。哈尼族的民族图案是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文化的外显形式,哈尼族的图案也完整地反映了哈尼族物质与精神的有机融合。对哈尼族的民族图案进行研究,可进一步将抽象的民族图案还原于具象的生活当中,再将民族图案具象提炼成民族设计元素,并运用到设计当中,有利于哈尼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发展,使哈尼族独有的设计风格在设计领域中得以传承。通过理解哈尼族的历史由来与寓意,并对哈尼族民族图案进行种类归纳,由此分析该民族图案在服饰设计领域中的表现,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和设计师提供更多观点。
-
-
王莹;
赵现娟
-
-
摘要:
创新是电视节目面临的永恒命题。随着电视节目类型不断细分化,节目类型之间的跨界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趋势。节目间的跨界融合是否存在规律性的、普遍适用的创新路径和模式呢?文化服饰类节目《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是电视节目跨界融合创新的代表案例,通过“服饰设计+”的创新模式,形成了“服饰设计+生态环境”“服饰设计+民族和非遗”“服饰设计+文化旅游”多元内容的深度跨界融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突破。文章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详细剖析节目的改版创新过程,归纳出电视节目跨界融合创新的途径和模式,即跨界程度上注重兼容性与和谐性,跨界方向上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跨界过程中遵循渐进性和可延续性,跨界的基点要从立足于自身优势出发。
-
-
邱立智
-
-
摘要:
诗性设计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方式,本质就是表达自我,具有韵律美感的方法进行设计,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浪漫思想。诗性设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载体来进行传递,在服饰设计中也是非常巧妙地展示了独特的诗性设计。随着社会科技迅速发展,服饰这一基本生活要素如何诗性地进行设计,本文从诗性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当代服饰设计的诗性表达,最后探讨在科技的引领下服饰设计中的诗性设计的展望。
-
-
孙伟
-
-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精神与审美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对于目前的服装设计来说,千篇一律的服装设计已经带来了一定的视觉疲劳,但潮牌的出现有效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潮牌并不是反叛主流或是标新立异,潮牌最核心的理念是原创,设计师对于时尚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对于市场营销也有着清晰的人群定位。插画作为一种人类艺术最早起源的绘画形式,在潮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增进服饰设计个性与文化的一种方式。而服装设计本身的创作行为更是离不开插画的表现手法,胡晓东撰写的《服装设计图速写表现技法》一书就论述了插画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
-
王晓;
初晓玲;
李艾真
-
-
摘要:
中西文化的交融产生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联珠纹,它的特征会因时空、地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分析联珠纹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征,结合其在服饰设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演变出联珠纹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即直接应用法、间接应用法。并发现了间接应用的三点设计方法:分解与重构、构成方式变化、抽象提取。联珠纹在积极传承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工艺进行创新,古为今用,使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联珠纹能够发扬光大,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
罗旻;
赵茜子
-
-
摘要: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当地土家族人的一种传统的俗称,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四大织锦之一。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历史演变进程中,西兰卡普充分体现了其实用性、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不仅具有强烈的民间传统文化色彩,而且还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祈求幸福、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何对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进行发扬和创新,成为关注焦点。通过对我国土家族织锦的纹样题材、纹样的构成形式和配色规律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西兰卡普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再现手法。尝试在现代服饰中进行设计再现,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西兰卡普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而且还结合现代的时尚文化因子,满足现代不同社会阶层人们对于服饰个性和时尚文化的不同需要。
-
-
-
-
摘要:
服饰产业规模庞大,这也意味着创新技术大有可为。近期,在智能制造的基础上,犀牛智造又在服饰设计环节为商家推出"AI元生款解决方案",通过引入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AI元生款可以将新品服饰开发周期缩短到两周内,相比传统模式提效5倍。
-
-
陈安琪
-
-
摘要:
通过阐述皮革服饰的环保理念以及皮革编织在服饰设计中的制作方式,分析当前皮革服饰产业环保设计的现状和皮革编织在服饰设计中的艺术价值以及影响皮革编织和环保设计的服饰设计因素,提出树立环保设计理念,注重重复利用和创新实现途径,优化设计方式为主的皮革服饰编织创新设计,以期为基于环保理念的皮革编织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
-
霍美霖;
王熠瑶
- 《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青花是指一种白底蓝花瓷器的专有名称,属于釉下彩装饰.采用以钴料为着色剂,用毛笔在干燥的白坯上勾勒,最后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发色鲜明,成色稳定,且永不褪色.青花瓷纹饰或洒脱大气、或典雅秀丽、或朴实无华,其包含了笔墨的韵味.自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有"青花"韵味的中国风风靡一时.青花瓷所蕴含的民族特征、审美价值,如何将青花瓷纹饰在服饰设计中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现在,青花瓷的运用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够将传统的文化灵活的运用在现代事物中,是好的一面。不单单是中国,许多国外的设计者也对青花瓷有着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源于丝绸和瓷器,瓷器也是欧洲社会中的珍贵礼物,足以见得中国瓷器的魅力。“China”也成为了一个双关语,既是中国,也代表了瓷器。青花瓷,从古至今,一直担任着文化的交流使者,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随着青花瓷潮流,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多进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由于现在青花瓷款的服装越来越多,有的服装大同小异,缺少新鲜感。从国内外的设计中,会发现虽然都是统一的青花瓷设计主题,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设计的服饰之间有很大的区别。青花瓷主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创意,要在同一个主题下表现自己的特点,就可以吸取东西方在设计上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对于传统元素的应用中也总是存在变化,并不完全是传统的照搬:总结东西方设计中的精彩部分,结合自身的思路,或趋向于传统,或加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这样在青花瓷潮流下所设计出的作品才更有新意在里面。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青花瓷的生产已不像去过那样困难。但也是技术的进步,使用化学青料进行烧制。出现了许多“是”青花但又“不似”青花的现代青花瓷,缺少天然青料的美感。出于多种因素,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化学青料,但也要注意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景德镇中设立的一项旅游项目便是将古老的制瓷工艺通过老艺人展示出来。对现代机械化生产已经习空见惯之后,看到这些传统的手工劳动。不仅好奇,更多的是一种惊喜。因为古老文明的证明,除了所保存下来的实物存在,还要有制作工艺的流传。而工艺的流传,能够带给现代人的,不仅是寻找工艺上的进步,更多的是能够保留事物最原有的魅力,回到它古老但却美丽的一面。这一些,是工艺改进所不能实现的。机器化的生产,能够适应现如今的市场需求,但结果往往过于规律化。传统的劳作的每一个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其不可替代性。
-
-
-
-
范思维
- 《2015年第十五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香云纱是一种天然材料,多采用纯手工制作,具有独特的质感.采用香云纱制成的传统服饰,品位独特,散发着悠远、风雅、古朴的文化韵味,彰显着独特而神秘的审美价值.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文化审美层面,而作为历史传承的依托,民族文化传统成为其精神内涵.本文结合香云纱的起源与染整工艺浅谈香云纱的服用性以及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
-
魏利粉
- 《2014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上的复古潮流再次向时尚秀苑袭来.各种具有民族元素的特色服饰在现代时尚生活中找到了它们的位置,也可以说是传统民间工艺露出了质朴的耀眼光芒.本文以湖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为例,通过从传统民间文化入手,探讨布贴艺术的绿色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神韵的时尚设计,首先要潜心去研究中国古老的文化,从根本上去把握、思考它,而后才能以现代时尚的语言去诠释它。民族服饰的形成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才得以延续和长期保存,也因此根植在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中。从时尚界中可以看到中国民间元素所存在的广阔空间。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和现代设计之中,布贴艺术既附于生活又充实着生活,其蕴涵的艺术魅力更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以其浓烈的地域风情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得到中外服装设计大师的青睐。
-
-
WANG Yan;
王艳
- 《2017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叶锦添、张叔平,是中国港台地区两大最名的电影美术大师.二人都是以成功的电影人物造型设计获得赞誉,也都有涉猎电视剧作品的造型设计,但两人塑造的人物却风格迥异,叶锦添的作品更令人惊艳,而张叔平的作品更耐人寻味.通过对二位大师在影视作品中人物造形塑造的简单剖析,从而浅显地探索、对比一下二人的作品设计风格.
-
-
WANG Yan;
王艳
- 《2017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叶锦添、张叔平,是中国港台地区两大最名的电影美术大师.二人都是以成功的电影人物造型设计获得赞誉,也都有涉猎电视剧作品的造型设计,但两人塑造的人物却风格迥异,叶锦添的作品更令人惊艳,而张叔平的作品更耐人寻味.通过对二位大师在影视作品中人物造形塑造的简单剖析,从而浅显地探索、对比一下二人的作品设计风格.
-
-
WANG Yan;
王艳
- 《2017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叶锦添、张叔平,是中国港台地区两大最名的电影美术大师.二人都是以成功的电影人物造型设计获得赞誉,也都有涉猎电视剧作品的造型设计,但两人塑造的人物却风格迥异,叶锦添的作品更令人惊艳,而张叔平的作品更耐人寻味.通过对二位大师在影视作品中人物造形塑造的简单剖析,从而浅显地探索、对比一下二人的作品设计风格.
-
-
WANG Yan;
王艳
- 《2017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叶锦添、张叔平,是中国港台地区两大最名的电影美术大师.二人都是以成功的电影人物造型设计获得赞誉,也都有涉猎电视剧作品的造型设计,但两人塑造的人物却风格迥异,叶锦添的作品更令人惊艳,而张叔平的作品更耐人寻味.通过对二位大师在影视作品中人物造形塑造的简单剖析,从而浅显地探索、对比一下二人的作品设计风格.
-
-
魏湘宁
- 《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在设计实践中的体会,对色彩和造型结构线在女装设计中相互影响和相得益彰的关系进行分析.人体型成型服装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服装,它的立体构成离不开造型结构线的支撑.尤其是女装,更需要通过造型结构线展示女性体型的优美曲线.构思与塑造新颖、独特、姣美的造型结构线,是服装设计的魅力所在,也是消费者的审美追求.但是从目前市面所售的女装来看,有的设计师对于造型结构线的设计和表现还不够重视,存在技术不娴熟,品位有待提升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对女装省道的作用及变通把握不到位,对色彩在服装造型上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