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0年内共计177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工艺美术、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4篇、会议论文43篇、相关期刊783种,包括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纺织大学学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服装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服饰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789位作者贡献,包括崔荣荣、张志春、竺小恩等。
服饰文化
-研究学者
- 崔荣荣
- 张志春
- 竺小恩
- 廖江波
- 吴志明
- 陈曼平
- 刘运娟
- 陈东生
- 冯盈之
- 李明燕
- 陈彬
- 唐宇冰
- 孔令奇
- 尹德燕
- 尹志红
- 张静
- 李素静
- 梁惠娥
- 毛立辉
- 燕平
- 甘应进
- 陈晓鹏
- 顾韵芬
- Pluto(翻译)
- 亓晓丽
- 刘芳
- 华梅
- 史林
- 周裕兰
- 宋德风
- 张承霞
- 张玉华
- 张祥磊
- 徐梦翔
- 本刊资料库(图)
- 朱华
- 李当岐
- 李怡
- 李莉
- 杨军
- 杨素
- 杨翠钰
- 毛云星
- 牛犁
- 王静
- 秦海燕
- 罗斌
- 虞黛筠
- 要彬
- 贾利娜
-
-
江慧芝;
张晓旭
- 《丝绸》
| 2020年
-
摘要:
唐代的纺织与服饰文化别具一格,唐诗作为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种记载形式,文人常将这种文化融入其中,唐诗的英译是向世界传播此类文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美国译者哈里斯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为例,分析唐诗中服装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探讨英语服装文化的翻译策略.并基于"功能对等""目的论"等翻译理论及"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哈里斯译本中处理纺织服饰词汇的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策略主要包括:采用典故修辞类词汇、名词术语统一、一词多译、特殊词汇直译与意译借代等.肯定了其译本对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建设性意义.
-
-
黎焰
- 《图书馆学刊》
| 2020年
-
摘要:
学科专业文献导读库是图书馆为向读者揭示特定的学科专业文献而组织的文献资源集合.它既是面向学科的特色数据库,又是针对读者需求的学科精准服务,是一种创新的导读服务.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的服饰文化文献导读库构建实践为例,对学科专业文献导读库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包括收录的文献内容及文献类型、导读功能实现、平台建设等.其中经典核心文献的导读功能包括选择核心文献、提供所选文献的核心系数及文献评论.
-
-
朱华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满族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加之清朝推行独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政策,对满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发展达到巅峰.满族服饰文化是满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窗口,鲜明地反映出满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强调本民族文化传统、政治色彩和等级制度特征明显以及具有广泛的民族融合特征等方面,鲜明地展示了清朝满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满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以“文化自觉”理念保护和传承满族服饰文化,并以“文化自信”情怀将满族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
覃彩銮
-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形成了骆越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以服装材质、款式及其装饰为载体,以审美和功用为核心,以原料选择与加工、纺织和缝制方法、印染工艺、服饰习俗等为事象的骆越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骆越族裔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
张静
- 《灌篮》
| 2020年
-
摘要:
随着我国篮球运动的广泛普及,篮球服饰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篮球运动科技的快速发展,篮球服饰不仅以其美观性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其穿着舒适、设计精巧和色彩丰富的特征得到人们的青睐.篮球服饰在当代社会大放异彩,研究和推广普及篮球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可以达到推广篮球运动的效果,而且可以起到有效培养人们体育精神的作用.
-
-
-
-
-
-
-
YOU JIngjing;
游晶晶
- 《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白裤瑶蜡染服饰是白裤瑶民族文化的载体,其蜡染工艺更是民族先人们造物智慧的象征.然而,白裤瑶蜡染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濒危境地.笔者分析了白裤瑶蜡染服饰文化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以教育为突破口,挖掘出白裤瑶蜡染服饰文化具有审美艺术、民族情感、生态环保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蜡染服饰文化融于幼儿园课程的初步构想,分别从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阐释,以期为广西少数民族蜡染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
-
胡建斌
- 《2015年第十五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中世纪时期,十字军东征所穿着的钣金甲,披挂的纹章,都凝聚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政治色彩,展现出了特有的神秘符号性,其中蕴含的宗教信仰流淌出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而十字军服饰中对钣金甲、纹章的运用,也成为当代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钣金甲与纹章等元素的内涵与功能也不断变化,纹样与图案的表达形式也更加丰富与多元化,构成了当代人对标识性、定义性事物的标新立异的符号化运用,这也暗示了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和文化传承衍化的需求.
-
-
刘一品;
华梅
- 《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近年来时装界对黄金色的运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据此有观点认为中国从古代就尚黄金.本文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批驳了对黄金及其固有色的错误认识,并从一个角度提出了黄金色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运用的真正含义.rn 东南亚人酷爱金色,凡是贵重的、权威的、神圣的,都要饰以金,以示郑重和不可侵犯。说黄金在中国古代就代表高贵是不对的,事实上黄金在中国古代更多是富贵的象征。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中,更多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对黄金在服饰中的运用展开批判。黄金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运用更多是因其“坚刚,百炼不耗”的内在文化属性。中国传统戎装中,特别是高级别将领的戎装中广泛运用黄金色也就能得到更好的解释。rn 今日时装界崇尚黄金色,可以列出许多产生背景和灵感来源,比如黄金色从视知觉角度更容易让人躁动、不安定,黄金色本身更能代表财富和富贵等等,但最好不要与中国古人的观念相混淆,以免对服饰文化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
-
周少华
-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土家族服饰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土家族族群意识、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本文将首先概括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演变状况、分析土家服饰演变的影响因素;其次,探析土家族传统服饰中的材料选择、色彩运用、图案纹样和饰品艺术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最后,思考传统手工艺美的现代应用优势.得出结论:第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演变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的土家族传统服饰是其社会面貌和社会制度的反映.第二,土家族传统服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最直观显现,它不仅反映了土家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而且体现了土家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土家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三,土家族传统服饰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土家服饰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所借鉴.因而需要用现代视觉看待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充分挖掘土家族传统服饰资源中的精华部分以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之中,使现代服饰更具文化价值,同时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
-
LI Min;
李敏;
HE Yang;
贺阳
- 《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贯首衣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服装形制之一,贵阳乌当地区的苗族在继承这一远古遗风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具有自身服饰特色的——印苗贯首衣.文章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印苗贯首衣为研究对象,结合实物测量的数据和田野考察的资料,对印苗贯首衣的着装风俗、结构研究、装饰设计进行剖析.以期从印苗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出发,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更好地传承民族服饰文化.
-
-
WU Zhenghong;
吴郑宏
- 《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香云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天然植物为染料和纯手工染整的真丝面料,根植于岭南文化沃土,是先辈们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香云纱已逐渐淡出大众的生活.本文通过莨纱染整的历史、优劣特性以及总体设计策略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秉承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的时代精神,将香云纱这一传统技艺与国际流行时尚相结合,让非遗文化通过活化焕发生机,锻造成为国潮品牌,使传统的岭南服饰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化舞台,走进现代生活.
-
-
王秀萍;
袁磊
-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次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衣食住行,以衣为首.自古以来,服饰就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所谓"衣披天下"、"衣锦还乡"都说明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悠久和业绩辉煌.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地位,把服饰的实用功能深化到更高级别的功能,服饰除能蔽体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统治工具,成为等级社会鲜明的形象代言人.服饰制度作为社会精神和物质的外化表现,是每一个创业继统之君安邦定国最重要的政治措施之一.明代不仅继承了汉服的传统形制,并从多方面给予了巩固和完善.明初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这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一个表现;明代后期竞尚奢华,尊卑无等,贵贱不分,传统的伦理纲常受到猛烈冲击,封建社会秩序陷入了紊乱状态.明代既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高峰期,同时又是服饰文化注入新内容的转变期.
-
-
-
-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苗族从老挝迁徙到美国,经历了艰难的历程.40年来,苗族顽强生存,迅速发展,不断提高民族素质以及经济和文化地位,适应了多民族、多元复杂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环境,通过服饰文化等彰显着苗族的身份与民族个性,弘扬了民族文化,继承了民族传统,适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服饰文化特点.
-
-
杨源
- 《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服装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中国自古是"衣冠大国",并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拥有丰厚的服饰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殿堂,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的中心.由于服装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产品,同时也是纺织、印染和服饰文化的综合载体,具有不同的地域、时代、工艺和文化特色,因此服装类博物馆的概念不止于服装博物馆本身,还应该包括服装面料、服装工艺等纺织类专业博物馆.当今服装纺织类专业博物馆已成为中国博物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所具有的重要的地域位置以及特殊的行业性质,是任何一个其它类型的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收藏保护服饰文化遗产并使之传承发展,使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厚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是服装纺织类博物馆应该担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