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50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19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443篇;相关期刊1986种,包括管子学刊、江汉论坛、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等;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由4403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周礼、史念海等。

战国时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19 占比:90.99%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98%

专利文献>

论文:443 占比:8.03%

总计:5516篇

战国时期—发文趋势图

战国时期

-研究学者

  • 佚名
  • 周礼
  • 史念海
  • 何浩
  • 边鸿基
  • 孙晓春
  • 杨自明(画)
  • 王立刚
  • 刘泽华
  • 张国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砺
    • 摘要: 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沿线还有许多重要的关隘和要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晋冀两省交界处,有一座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九关的著名关隘——娘子关。那是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的一个长城关口,如今的城堡为明代重修。关城两侧的长城依山势蜿蜒,不仅关隘耸峙,且有飞瀑流泉,景色宜人。娘子关坐落在悬崖之上,背依高山,面临深涧,形势十分险要。它与井陉关隔山相对,扼太行山井陉口,又有“三晋门户”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杨瑞文
    • 摘要: 躯体感觉真的可靠吗蔡桓公一生虽颇有政绩,但为世人所熟知却是因一个典故一《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让这位战国时期的君王成为中国历史上讳疾忌医的代表人物。故事中,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均告知其已有疾病,蔡桓公均以“未觉不适”为由置之不理。待到扁鹊第四次拜见时,却不发一言迅速告退,旁人问其缘故,扁鹊坦言:“公之疾病已到骨髓,已不可治。”果不其然,蔡桓公不久后即病发身亡。
    • 袁媛(文/图)
    • 摘要: 带板是缀饰在腰带上的扁平板块,起自战国时期,经魏普南北朝演变延续至清代,象征着古代王公显贵的特殊身份,有玉、金、银、铜、琥珀、玛瑙、珊瑚、乌角及木等多种质地。一条腰带镶嵌13-26枚带板,明代中后期形成相对固定的20枚一组。带板板面纹饰多样,有动物、花卉、人物、文字和素面,也常以组台的形式出现。
    • 彭枫
    • 摘要: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一部重要古籍,其内容无所不包,蕴含着丰富的各类学科知识,其成书时间大致在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地点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楚地和巴蜀。现存《山海经》的最早版本为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勘而成,其书名最早在《史记》中被提及。由于《山海经》覆盖地域广、时代跨度大,创作者身份因此扑朔迷离。
    • 陈晓雨
    • 摘要: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较为显著,从商周到战国时期,青铜器作为阶级地位、贵族身份的表征物,逐渐拥有了多种造型形态和装饰纹样,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媒介作用。深化对青铜器装饰纹样与造型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本文从青铜器在商周到秦汉时期的纹样和造型演变历程出发,深入探究青铜器造型、纹样的审美效果与文化价值,以期提高青铜器艺术价值挖掘的实效性。青铜器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发源于新石器早期。在历史发展及文明变迁的过程中,青铜器不断成为财富、阶级、身份的象征,成为承载我国悠久民族文化历史的艺术瑰宝,并以其独有的铭文、纹饰、造型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历史、铸造工艺、艺术理念。
    • 九月
    • 摘要: 指南针明明指向北,为什么不叫指北针?对于有着航海梦想的人而言,指南针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不少人刚接触到这一“导航神器”时,难免会有疑惑:明明红色标记指向北极,为什么它偏偏被叫作“指南针”?这与指南针的前身,用磁石制作而成的司南密不可分。《古矿录》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功能,制作出了司南。
    • 李敏
    • 摘要: 讲故事,是人类留下的一种思维基因。我们的祖辈们是通过故事把中国传统中精华的思想流传开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我们知道要有奉献精神,"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知道要谦让,文化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故事,自然而然地浸润了中国人的生命。一、何为故事思维故事思维,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些深奥的、难懂的、与我们生活脱节的信息转换成简单的、普通的、易于我们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思维方式。历史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就来源于战国时期.
    • 摘要: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成语释义】学习邯郸人优美的走路姿势没学成,还把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忘了。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近义成语】西颦东效【反义成语】独辟蹊径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地区有个少年,他总觉得自己走路的样子不好看,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们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于是,这位少年决定去邯郸学习走路。
    • 杨云彪
    • 摘要: 但凡工具书,往往是终极关怀式的训诂,教以原理和书本知识。但对于入门读者而言,由于经验缺失,训诂之法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达成事功。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公羊传》和《榖梁传》,已经在话题基础上用对话体答问的方式解了《春秋》。今天立法专家们编写的法律释义和答复有类似的格调,西式的教科书常常也大体如此。
    • 摘要: 战国时期,有一位叫丁的厨师。梁惠王听说他宰牛很有名,便邀请他来为自己宰牛。厨师丁宰牛的时候,不但动作快,而且下刀、剥皮、剃骨都很有节奏。梁惠王看了之后,拍手称赞说:“你宰牛的技术竟高明到这个程度了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