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
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

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襄阳
  • 出版时间: 2012-06-26

主办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化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脱离了生活的文化,也没有缺失了文化的生活."法治"是一种"文化"的提法即隐含了这么一层含义:在法治社会之中存在着一种法治生活方式,而法治文化正是隐喻其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法律文化包含法律认同、法律信赖和法律信仰这三个内容,由此,完成法律抽象价值现实化,进一步维护法律自身的价值。而其发展,则因循着一条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守法",从"守法"到"信法"的历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循环的、上升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要强调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体系工程,不是立完了法律就大功告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光荣事业。
  • 摘要: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发展前景广阔.从农民对文化产业的认同、文化基础设施、法律保障等方面营建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对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培训、讲课等方式,增加业务技能,是优秀文化得到传承。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实现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湖北文化产业不但要有"中国特色",更要具有"湖北特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湖北文化发展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湖北文化发展资源特色与优势,继承荆楚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放、务实、宽容、变通等人文特征与现代价值,在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完成湖北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逐步建立起湖北文化产业的完整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北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湖北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加以整体观照和把握,根据“两圈一带”总体战略要求,构建“一核先导、三点支撑、三带牵动、多群集成”的复合立体结构,形成区域联动、产业集聚、集约增长、协调发展的省域空间布局。推进文化产业创新,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选拔、引进、使用、考核的公平竞争机制和以业绩回报为主导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文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基础性地位,阐述了社会有机体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更新,强调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性作用等思想.为深刻认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思维范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重点推进文化生产领域的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优化布局,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鼓励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文化的特殊胜,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构建人文交流机制,创新对外沟通宜传模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 摘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制定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扶持制度和自下而上的反馈表达机制等措施,发挥政府监管职能,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均等享有文化服务的权益.
  • 摘要:商业招牌是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目前商业招牌用语状况,是武汉文化形象特点的生动反映,因此应高度重视商业招牌建设,以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增强武汉文化软实力.通过规范招牌用语,将招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将招牌用语与商业营销相结合。将招牌建设作为提升武汉特色形象,提高武汉文化软实力重要手段。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追求全局性的同步实现,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地域性特征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在建设中,应贴近湖北发展需要,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打造品牌,以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努力帮助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走向文明和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湖北地域民众才能主动地生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理想,从而呼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最终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目标。
  • 摘要: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当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湖北需要发掘传统楚文化的支点文化沉淀与精神,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湖北的实际,形成与支点建设相适应的支点文化,使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早日建成.应该发扬楚人爱国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闯敢干,大胆进行改革,进行制度的创新,在中部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试验场,为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一条可行性的道路。利用共同的文化精神作为区域内经济协调的纽带,提高凝聚力,形成合力来支持湖北建设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才能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的环境。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形成文化共享的格局。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举的路子,实现雅俗共赏。
  • 摘要:要进一步发展繁荣湖北文化产业,推动湖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基本路径选择是基于文化自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在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文化骨干企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以观念的创新、品牌和项目的创新、发展环境的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湖北文化产业的新高地,高格调推进和实现湖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强政府引导,繁荣文化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转变思路,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筑牢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整合文化资源,培养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 摘要:全球化构成了现代生活不可逃避的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也不能例外.当代大学生是现代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可和认同的程度在根本上也深深带有全球化的意蕴,具体体现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应对全球化各种思潮的必然举措.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途径、学习要求等四个方面来赋予“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从时代性、民族性、群体性、个体性这四个角度来补充“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外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具体要求的高度出发来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摘要:篮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重新理解篮球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构建出我国篮球文化的整体框架,使我国的篮球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篮球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提高审美标准和道德修养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等方面,篮球文化蕴舍的独特的价值还体现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积极营造上.
  • 摘要:发展旅游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小城镇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梁子镇发展旅游小城镇现状进行分析,对于梁子镇发展旅游型小城镇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性建议.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渔岛特色,加大人才培养,建设和谐旅游特色小城镇.
  • 摘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形象是城市个性的外化.城市文化形象是一个包括城市视觉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精神形象的综合识别系统.十堰市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应遵循共性和个性、现实性和前瞻性、写实和写意、城市和乡村相结合等原则,从城市的建筑、景观、环境形象出发,塑造城市视觉形象;从政府、市民、企业角度,塑造城市行为形象;从城市的发展定位、城市精神提炼方面,塑造城市精神形象塑造。一个城市的良好文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可以形成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它将以更大优势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并最终转化为经济上的推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模式特殊、体制新颖;如何加强与改进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是各民办高校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面临的首要工作任务;本文从分析湖北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独特挑战入手,对如何实现湖北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做了初步思考与探讨.应确立湖北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人文综合素质教育在湖北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文化创新,营造育人氛围。
  • 摘要:中原文化与楚文化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表现出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本文试从蛮夷本色——开放、浪漫主义,冲动、神秘巫祀,达观这三个方面探讨积淀千年的楚文化心理特质.楚人从不以中华正统自居,所以楚文化也从来没有中原文化那样的中心辐射的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一面北和诸夏,一面南抚蛮夷,联合巴、越、三苗等少数民族。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与世居两湖、江汉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社会环境有关。巫文化的产生是对自然力量的强大和对自我力量弱小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基础源自人们对神灵的信仰,这种坚定的信仰有利于培养出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死的超脱认识。楚人从信仰中获得了力量,这种力量也使他们形成了达观的文化心理。而这种心理,既蕴含着人们宽厚善良的本性,也为楚人在兴邦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中提供了乐观的精神力量。
  •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保持自己文化个性的重要.对城市而言,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能够在这个多元文化撞击的时代保持竞争力,继续向前迈进的重要基石.当前,武汉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加强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立法进程,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宣传也要跟上国际理念,明确文化价值与政治观点、意识形态无关。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承传统文化。利用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市民的生活,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以往对于阳新采茶戏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学界对这一地方消息研究的遗漏与疏忽,而后分别从理论研究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认为需要以田野作业的方法,大举实地调查,以阳新采茶戏的本体研究为根本出发点,从施众、受众与传播机制三个方面研究阳新采茶戏的传播,从行为理论的角度研究其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民营剧团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方面,本文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出发,认为需要建立一种文化"场"机制,通过实地调查,确保"场"机制的可操作性,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建设,做好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将阳新采茶戏的发展置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戏"场",使其良性循环.
  • 摘要: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园里的一朵奇葩,围绕荆楚文化,力求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思想宝库与物质形态资源,做好楚文化文章.文化强省目标的确立,为荆楚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应注重对其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以及特色价值的开发,推动湖北省旅游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应以政策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培养一批熟悉荆楚文化、富于创新的高素质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荆楚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 摘要:本文以汉口《大刚报》之文艺副刊《大江》为研究主线,考察报纸副刊与近代城市之关系.城市文化作为一种超地域、融汇多种地域文化的复合性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方向深刻影响《大刚报》副刊《大江》的发展.报纸具有的独特的城市日记的文化意义,记载着城市文化的发展轨迹,折射着城市风格的演进,塑造着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内涵与城市形象,报纸的城市意识,由隐到显,由弱到强发展起来,城市的现代化图景在报纸的印记中显得更为真切和丰满.《大江》一贯重视作者工作,广泛团结作家,热情扶植新人。作为继承五四传统的中国现代报纸副刊,《大江》团结作家,扶植青年,将一种历史责任感即刻在近代武汉城市文化的发展历史之上。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力建设,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下,湖北省正值"十二五"规划进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逐步建设,进而全面实现湖北科学、跨越发展具有意义深远的引领作用.在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省应主要从价值体系建设着手进行思考、谋划和努力。建设荆楚“文化之魂”,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权益的共享,不断增强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培养荆楚文化人才,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湖北和谐文化建设,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 摘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不仅关乎于公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价值评判,更是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文化强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应从内容认知,理论、理想、精神、荣辱认同与信仰三个维度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以情境化的思维和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推进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认知、积极认同与信仰发生的重要路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有效手段.
  • 摘要:农民工文化需求从公民权的解释中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保障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文化权利是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市民化之前提.传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空间、范围和内容等方面的封闭性与排异性,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短路",农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考量,城市社区被赋予更强的吸纳与整合的包容性治理功能,以常住地街、区级行政为主导,社区为平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是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看似一个文化战略,实则一个经济战略,更是一个政治战略,是文化主导时代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维护自身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在经济、政治、文化多视角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多维意义.文化要走出国门,主要靠文化产业作为依托,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变中国经济独大的片面形象进而树立全面进步的立体形象。强化文化“走出去”的自觉意识、更新文化“走出去”的方法理念、提高文化“走出去”的全面能力,才能向世界传达出更强的和谐之音,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多文化的交流互动之中,开阔自身的视野,增加创新意识,为自我创新注入更丰富的新鲜力量,在获得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实现着自我的新生。
  • 摘要:现代城市具有多重的意义指向和想象空间,在城乡二元并立的语境下,城市成为政府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共同营构的时空性的"存在".当下中国城市文化创造中存在诸多问题:文化意象模糊化、权力主导的叙事、"伪传统"与"伪现代"的双重焦虑、空间艺术的人本缺失等,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病征.因此需要从"艺术在场"的方式来提升现代城市的文化精神,从"人本在先"的雏度观照城市文化布局,以催生未来中国"文化城市"的愿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时间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在城市文化中的永恒"在场",就是市民的幸福之源.在城市建设中,应尊重历史传统,提倡感性生存方式。城市建设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充分满足市民物质生活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满足市民心理与情感生活的空间,从而打造一个优美宜人的生存环境。从“艺术在场”的城市文化建构逐渐引渡到体现人的幸福感和诗意栖居的“文化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高目的。
  • 摘要: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备的思想品质和实践精神.必须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觉、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世界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中不断学习、不断扬弃、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切实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它是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境界,筑牢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积极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想的路径,有效发挥导向功能,有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人们的重要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务必为此而奋力践行.
  • 摘要:江泽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我国应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已有的一切文明成果。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特别强调,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明确了科学技术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出现了某些失序与失控.加强社会控制是活力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整合是活力社会秩序重建的逻辑必然.因此,我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注重采用适度控制和社会整合,增强社会活力.通过整合利益关系,重建社会公平,化解利益冲突;整合社会制度,规范社会行为;整合意识形态,重建道德规范,形成稳定的精神心理秩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化解社会矛盾;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总之,只有增强社会活力,才能建设一个活力社会,进而实现和谐社会.
  •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论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统和世界一体化趋势这五个方面与实现文化创新之间的重要联系,指出实现文化创新的着力点,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的结果就是文化工作者、文化单元数量变得更多,创新方式更加多样,创新质量更高,创新内容更有深度,更加广泛。科技进步是文化创新的先导,是新文化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为文化创新提供手段和开辟空间。应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质量,完善人才结构,增加人才总量,为推动文化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践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世界一体化趋势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创新。
  • 摘要:文化与发展历来相辅相成.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建设与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手段,更是价值理性层面上的目的。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可以为区域跨越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发展文化是关于发展的一套文化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主体社会所认同,能够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及行为模式的集合.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凝铸发展文化",既是实事求是的自我审视,更是肩负使命的自觉行动.在发展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的大力挖掘、提炼与传播,从而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可偏废其一;使发展文化与文化发展并驾齐驱。政府应转变职能,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制定宏观规划以及相关规范,注重宣传和推广,在弘扬发展文化的同时,重视发展人才的建设。总之,凝铸一套支撑发展的“发展文化体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 摘要:湖北省各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行阶段.论文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法,从大部制视角对典型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效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显示,当前湖北省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意识基础和认同度,改革目标定位与核心内容相对较为具体、明确;不过,由于存在较为激烈的动力与阻力互动机制,湖北省政府文化部门大部制改革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总体而言,尽管在职能整合、关系理顺、运行机制优化等改革核心内容和目标定位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改革过程参与不足等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与制约,湖北省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效果差强人意;而且,迄今为止的改革仍然只能算是渐进式或过渡性的改革.
  • 摘要:列宁晚年的政治遗嘱中,明确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按照"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逻辑顺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针对俄国的特殊国情,他认为社会的发展终究要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推动,在对待资本主义文化、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政策,在当时收到了积极的效果.这些无疑会对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必须准确把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坚持三者并重,任何不顾一切的突出政治建设或过于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都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失衡。对于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民主、文明、开放、进步的新形象。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异,构建和谐社会。
  • 摘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是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深层融合与互动,实现全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整体目标的重大举措.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意义;从现实角度,挖掘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科学的维度,探寻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路径.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构建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荆楚文化内涵,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大力推行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提升我省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激发文化创造力。
  • 摘要:当前,大力发展包括广告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是推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了湖北广告产业与湖北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性,并深入阐述湖北广告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广告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及策略.通过创建产业集群,创建广告产业园区,重视数字广告产业发展,占领市场制高点,提升我省广告产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优势。调整广告产业经营结构,重点开发湖北优势特色产业,为湖北及全国知名企业提供代理服务;不断提高广告代理的策划创意和制作水平,建立科学的广告监管体系,为湖北广告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广告生态环境。
  •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具体开发湖北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湖北"的过程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弘扬湖北红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加深对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鼓励红色文化的文艺创作,打造、培育若干以开发红色文化为主业的企业,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通过以上方式,找准突破点,在国内文化市场上进行“红色湖北”的品牌宣传,树立“红色湖北”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独特形象。使全国人民感受和认同湖北的优秀红色内涵,打造“红色湖北”名片,达到强省富民的最优效果。
  • 摘要: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状况已成为省域竞争力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志.对于三国文化较为丰厚的省份湖北来说,三国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三国文化在湖北地域文化和本地人们性格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过程中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积极塑造湖北在三国文化中的主流地域形象;深入挖掘和大力整合湖北三国文化资源,使三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实现湖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跨越。合理利用和开发湖北三国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三国文化资源与湖北创意文化产业的对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以三大城市圈为依托,建设湖北三国文化产业集群带.
  • 摘要:大学生自我和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和谐,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也是大学生达到自我和谐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认知、身心、情感与人格的和谐。
  • 摘要: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先秦儒家倡导的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见利思义注重整体、崇尚礼仪贵和持中、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入现代元素,并将其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通过学习先秦儒家文化,指引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当代大学生为社会共同理想而奋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之,先秦儒家文化体系庞大,除了上述思想内容外,其正道直行、忠孝传家、持节守义、勤俭节约等等精神,都可以用来丰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先秦儒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注入现代元素,并将其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高校广播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必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又一舞台和窗口.校园里的音乐广播节目,正是高校立体化全方位培育人才的又一人文课堂和美育课试题.我国高校广播音乐方面建设历来薄弱,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和系统化、有序化制作.当下,在高校广播工作中这一紧迫"需要"与滞后"供给"的矛盾日显突出.专业化、技术性的音乐采编应进一步考察版块栏目和具体节目的客观需要;同时准确把握音乐中各种专业“语汇”对人的生理、心理的直接影响;还需熟悉音乐海洋里大量的有效资源—那些历经数百年世界人民公认的璀璨夺目的音乐明珠。建立全面、完整的乐曲库。以广播台为音乐对话平台,举行开讲座、收征文、邀校园歌手和音乐教师及专家等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激活高校音乐文化生活,并获得稳固的凝聚力。
  •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武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覆盖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行业,已形成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格局.客观分析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提出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职能、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智工程、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保护、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园区的集约化和特色化、培育武汉特色文化创意品牌.
  • 摘要: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广博.在形式多样的湖北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存在很大的潜在价值.如民俗风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出民族风情;山水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山水灵趣;都市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城市魅力;节庆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新亮点.以旅游开发保护传承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通过与地方旅游业绑定开发;主题公园式开发;大型演艺类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等四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注重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组合要素的开发,在保持其观赏性的同时,增强其体验性。
  • 摘要:湖北红色廉政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湖北地区所创造的特定区域的廉洁文化.近年来,湖北省通过开发和保护红色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等形式,创新了红色廉政文化的传承方式,在红色廉政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目前在继续深入发掘和利用红色廉政文化资源方面仍面临经费投入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只有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传统资源,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创建红色宣传平台,努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理顺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协调统一的责任机制、文化作品的创新机制、群众参与的组织机制、推进工作的动力机制,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有力推进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确保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 摘要:深受水患之苦的武汉,拥有自己独特的龙王庙文化.其中既蕴涵着人们对自然的无奈和敬畏,又充满着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经过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武汉龙王庙不仅根除了水患,而且改造成了休闲娱乐的游览胜地,成为两江四岸的亮点,显示出治水文化和抗洪精神的伟大胜利,蕴涵着商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弘扬龙王庙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随着武汉市整个滨江区的新一轮规划与开发建设,龙王庙的商业及景观价值则变得越加突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好长远规划,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在进行旅游产业开发时,应把物质文化层面的有形资源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无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以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从而进一步发挥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强文化与商业、旅游产业的融合,促进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人聚居的地区,土家族的先民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遗址或文物,包括古代巴人发祥地及其生活的遗址或遗物、土司时代的遗址或遗物、土家族的民居和村寨,以及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剧、歌舞、传统民间工艺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土家族历史文化遗存的学术价值,将吸引大量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研究;鄂西作为土家族发祥地,将吸引海内外土家族后裔前来祭祖和朝拜;,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魅力,将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前来感受土家风情;土家族精湛的民间工艺,也可吸引人们前来考察和投资.因此,全面发掘、科学保护和系统开发鄂西土家族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当前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 摘要:本文讲述了马口窑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为主脉,提出原味传承与发展创新两种构想思路..马口窑陶窑文化,虽然不能与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和南北各大主要瓷窑系相提并论,但它作为湖北的“土特产”之一,反应了湖北本地的民俗、民风、民情。如今,马口窑已经完全淘汰了古老的手工工作方式、古老的技艺,使得马口陶器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而日渐走向衰亡。当地政府应组织这些艺人来传承技艺,使得马口陶艺得以延伸和发展。推出“马口窑”品牌,生产实用性器皿,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积极争取政府以及民间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推进文化创新,挽救马口窑这一正在消逝的文化传统。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还在我国精神文明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的前提是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优势,构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实效性的机制,寻求有效的提升路径选择。把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文化平台作为一种特殊的执政资源,掌控社会思潮的动向和传播程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发展机制;通过对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是能够对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先导性依据的。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传播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社会文化建设之中,使其渗透到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注重行为养成,使其基本精神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国民性格。
  • 摘要: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标志着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文化建设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仅关系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要加快文化建设和发展,关键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增强主导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占领舆论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媒体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众文化建设、社会思潮的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 摘要:精神是思想的灵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跨越是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湖北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全省上下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开放创新,博爱包容,文明诚信,实干争先"的湖北精神,提升精神区位,打造精神高地,推进思想跨越.弘扬湖北精神,有利于荆楚文化传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湖北精神进行系统宣传、综合宣传、立体宣传,营造浓烈的人文氛围,开展全社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争先创优活动等活动,弘扬和培育湖北精神。将湖北精神写入教材,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激发人们热爱湖北、振兴湖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省人民自觉地把湖北发展振兴同中华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
  •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是新农村文化供给不足与错位,传统文化传承缺乏可持续性,腐朽文化抬头及外来文化冲击等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十二五"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农村文化政策体系,增加投入,扩大宣传,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确处理好新农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政府主导与农民"话语权"的关系,不断深化农村文化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促进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三者有机统一.
  • 摘要: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并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因此,为其构建合理的产业平台成为理论和现实的迫切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基础着手,寻求文化产业的功能属性本源,并探讨拓展其功能属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进而理清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在不断深化文化产业的市场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加强其“内容生产”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功能。挖掘本土文化,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合作、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步伐。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性出发,牢牢把握住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功能属性。着力培育全体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使人们从责任和使命的高度上对待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国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
  • 摘要:一项针对美国超级市场快速流通商品的研究显示,过去十年来的成功品牌(成功的定义是销售额过1500万以上)有三分之二属于产品延伸,而不是新品牌上市.企业品牌延伸在如今的商业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而设计也成为整个品牌延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设计也正从装饰性的制作,转变到提升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层面上来.当战略、交流和内容成为设计需要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工作时,整合各种设计策略就变得更为急切,以此来提升品牌价值也显得更为有效和可行.今后为商业服务的设计将不再单单是设计一个包装或产品,而是一个整体的贯穿品牌运作始终的设计策略.通过扩大市场面,防止顾客流失,在设计过程中时刻把握住品牌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统一市场定位,维护品牌的延续性。
  • 摘要: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文化软实力竞争.我国也已将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已带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共产党将再次开启"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法共同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在文化领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且已有很好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面对强势文化提出的挑战和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的冲击,战后法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其精神和做法都值得中国借鉴,同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出发来制定发展战略.通过坚持价值主导战略,应积极在国际上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有普世性的“和谐”思想。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扶持力度,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 摘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对带有根本性、指导性和规律性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最后文章指出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好时代主旋律;坚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建设个性校园文化;坚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改进高校德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党的统一领导部署,注重培养教职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坚持校园环境综合治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