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
楚国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11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1篇、会议论文14篇、相关期刊654种,包括江汉论坛、世纪行、新世纪周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等;楚国的相关文献由96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堂、余世存、李义芳等。
楚国
-研究学者
- 刘玉堂
- 余世存
- 李义芳
- 谭黎明
- 佚名
- 徐文武
- 王祖龙
- 刘耀兰
- 李敬泽
- 秦湖
- 杨自明(画)
- 贾兵强
- 边鸿基
- 邓宏亚
- 高华平
- 张正明
- 熊兆飞
- 王博
- 西乔木
- 陈明聪
- 刘爱平
- 周家洪
- 张庆
- 方敏
- 朱增泉
- 王喆
- 蒋波
- 闫丽
- 陈绍辉
- 刘继兴
- 向德富
- 尹弘兵
- 张小平
- 张敏
- 张闻捷
- 李经兴
- 李经威
- 梁中效
- 贾济东
- 邹芙都
- 陈树祥
- 韩宝峰
- 高介华
- 万全文
- 刘勃
- 刘照建
- 史杰鹏
- 吴闲云
- 娄旭
- 孙方友
-
-
江依娜;
张庆;
方敏
- 《丝绸》
| 2020年
-
摘要:
塔形纹是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丝绸中的连续纹样,其造型考究、织造精巧,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纹样类型.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塔形纹的命名存在谬误,通过追溯塔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发展历程,还原当时的文化背景,将单元形、纹样结构与马山1号楚墓丝绸及楚国器物中的纹样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塔形纹的单元形并不是塔,而是结构严密的菱形,应该更名为"菱形纹",象征了楚人崇拜的北极星,蕴含了天体崇拜理念.
-
-
韩虹娇;
罗乔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与巫术、图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充满着神秘性.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面前,人们对一些现象及事物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说明,从而寄托于某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并随之产生了图腾巫术等原始活动.在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
-
-
袁琳
- 《青少年法治教育》
| 2020年
-
摘要: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记述其言行的著作《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出使楚国的几则故事。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则故事,来说一说“晏子使楚”中的法律问题。
-
-
陶治强
- 《海风》
| 2020年
-
摘要:
楚金币是人类史上首次浇铸而成的货币,在先秦没有发现其他国家铸造过金币,金币的含金量非常高,通常在90%以上。楚金币不仅是楚国上层社会拥有的流通货币,在中下层吏民中使用也非常普遍。它活跃了商贸文化,促进了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满足了商业和军事发展带来的庞大资金需求,推动了楚国的发展。
-
-
姚瑶
- 《炎黄地理》
| 2020年
-
摘要: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说起荆楚文化,人们会联想到工艺精湛的青铜器,绚丽多姿的漆木器、纹釆斐然的绣品、神奇瑰异的缣帛画等。
-
-
文琴
- 《医食参考》
| 2020年
-
摘要: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公元前349年,楚国攻打齐国,齐国危在旦夕。齐威王请淳于髡去赵国借兵。淳于髡向赵王言明利害,赵国借齐精兵10万,革车千乘。楚国听闻这个消息,连夜撤兵。齐威王自然兴奋不已,于是置酒设宴,褒奖淳于髡。
-
-
苏大平
- 《中华辞赋》
| 2020年
-
摘要:
粤若沱东为澧,本楚国之故地;九派攸聚,乃人文之薮渊。地应荆州,星占三垣。北控宛洛,南制闽赣;东襟吴越,西扼川黔。号南国之美州,郁唐林于皋原。夫乾岳作镇,列冈恋之俶诡;兑泽容物,望平隰而澶漫。
-
-
刘俊男;
易桂花
- 《四川文物》
| 2020年
-
摘要:
湖南宁乡炭河里商周古城出土的几件陶鬲不应是西周晚期或战国早期鬲,从地层来说,它们属商末周初地层;从类型来说,与江西九江神墩、湖北圻春毛家咀等商周遗址所出鬲有相似之处,又演变为双堰塘的鬲.而神墩遗址的碳十四年代印证了其自身商晚期的时代,双堰塘遗址的碳十四年代也证实了其自身周初至周中期的年代.楚式鬲虽然总体来说是二里头文化三期以来即受中原文化影响并结合南方鼎的风格而生,而商末周初之时早期楚式鬲有一个从东而西的推进环节.
-
-
-
院琨
-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楚国的发展壮大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物候学的角度,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中对动物与水稻种植的记载与遗存的分析,说明当时的楚国气候与亚热带气候类同,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与农业的发展.由此得出,楚国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是楚国称霸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
高华平
-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韩非子将先秦的墨家分为三派,即人们所谓"三墨".但何谓"三墨",历来众说纷纭.细致考察先秦墨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所谓"三墨",墨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同样,不同时期的墨学在楚国的传播,也存在不同特点.墨子本人曾多次至楚,楚国第一代墨者应是亲承墨子说教的鲁阳文君等人,第二代为死楚国阳城君之难的墨者孟胜及其弟子,第三代则为《庄子·天下篇》所谓"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和"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楚国墨学的特点也可用《庄子·天下篇》中"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腑)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诸语加以概括.先秦时期的楚国,可谓"东方之墨"和"秦之墨"的交融点,为中国墨学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融合和管道作用.
-
-
李渊
-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春秋时期《左传》等文献中,楚国贵族常被华夏视为蛮夷,楚贵族亦有自称为蛮夷之现象,学术界依据传统文献对此问题已经有探讨.近年来,随着新材料公布,对楚王族世系的探讨得以进一步推进.这对楚国贵族族群意识的研究也有促进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春秋时期楚国贵族融入华夏为渐进之态势,然而某些时期,如楚庄王时,楚国贵族表现出与华夏的特殊关系,反映出其族群意识某些变化的倾向.故本文重点分析史籍中庄王时期之事迹,以反映这一时期楚人族群观念的特征,进而揭示其发展历程.
-
-
大西克也
- 《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清华简《系年》讲述从武王伐商至战国早期六百多年的故事,描写重点在于以晋楚关系为中心的各国兴亡和外交历史.关于《系年》的编写地区,不少学者认为楚国的立场反映得比较浓厚,但有人保持比较慎重的态度.尤其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系年》的字体或用字不尽合乎楚简中所见的一般特征.
-
-
徐少华
-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拟就简文所载穴熊至熊绎居地及与楚丹阳的关系加以分析、讨论,并对芈姓族人南迁的时间和路线进行考察,分析表明,《楚居》所载芈姓始祖季连氏早期居住的“騩山”即位于今河南密县、新郑与禹县之间的古之大騩(隗)山,正处于其先祖祝融曾长期活动的新郑与嵩山之间,并与其同族的昆吾、郐人诸支相去不远。“穴穷”当读为“空同”,即《庄子·在宥》所言黄帝拜见广成子之空同山,在今河南临汝与鲁山县交界处,《太平寰宇记》以来多称为崆峒山,位于騩山西南不远。资料可见,季连之裔的芈姓族人于商代后期离开中原逐渐向西南迁,穿过秦岭东端的伏牛山地,商周之际抵达南阳盆地西部的丹浙地区。熊绎所徙之“夷屯”,可能就是文献所载的丹阳(因位于丹水之阳),其与鄀人相近,应在今河南浙川县境内的丹浙汇流附近不远处;“京宗”亦与鄀人有关,距夷屯和鄀应该不会太远,大致不出南阳盆地西部、丹浙流域偏北地区。西周早中期,楚以“夷屯”为基地前后经历了五代共六位楚君,一个半世纪左右,由此说明“夷屯”在楚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后世文献对楚人早期所迁的多处居邑概以“丹阳”称之,或与突出楚国始封、发祥之都的特殊作用密切相关。此前学界关于丹阳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当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缺遗甚多,后世学者又多以相对静态的思路解释楚人迁徙频繁、居邑甚多的动态过程有关,因而陷入互相矛盾的境地。
-
-
吕静;
程博丽
-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盟誓是古代的一种约信行为,《礼记·曲礼下》有"约信曰誓,莅牲曰盟",并且在盟誓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参盟者按照约定"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通常会邀请神灵进行监督惩戒.笔者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的文字实物,对楚盟誓行为的具体存在状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盟的使用大致分为三种场合:与诸侯国之间的盟,作为楚国对外扩张的一种方式,盟约双方地位并不对等;法律诉讼中的盟,与诉讼相关的各方要进行盟证,以此确保所述属实;卜筮祭祷中的盟,是主盟诅誓告之神或其带给现世的灾祸,在这里,盟不再是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宗教性的仪式行为。盟的使用场合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盟在楚国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的维系功能,上至国与国之间的邦交,下至普通官吏小民的日常生活,均与盟密切相关,也正是在这种使用的过程中,盟的社会功能被延伸扩展,而在多样化的背后确也都昭示了盟作为一种约信行为的本质特征。
-
-
刘正
-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必然要涉及到对夏商周历法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因为它是建立上古史研究的物质基础.本文所探讨的火历,就是当时在若干地区通用过的历法之一,力图达到对荆楚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史研究.本文介绍了火历问题的由来,分析了荆楚文化传统中的“火正”问题,研究了商周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火祭”问题,通过对商周彝铭中记载“火历”的古天文学研究,提出火历现象的真实存在,可能其中蕴涵了比较早的天人感应思想。而这一思想的起源又和当时对火神的原始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它对中国早期思想和天文学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最后探讨了火历、太阳崇拜和改火之间的关系。
-
-
-
郑威
-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对传世和出土文献所记的数名楚国封君的封邑地望逐一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怀王时期的"(都)阳君"封邑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境、古澹水北侧;宣王时期的"彭城君"封邑并不位于今徐州市一带,而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的古彭城地;"夏侯"封邑在《战国策》所说的楚国东境之夏州、《汉志》沛郡之夏丘县地,即今安徽泗县城关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