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0年内共计37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6篇、会议论文130篇、相关期刊1476种,包括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青春岁月、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111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等;身份认同的相关文献由41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厥云、李茂森、骆兵等。
身份认同
-研究学者
- 李厥云
- 李茂森
- 骆兵
- 王军
- 刘芳
- 张东赞
- 张淑华
- 王伟
- 张华
- 张媛
- 张蕾
- 李静
- 谷禾
- 谷鹏飞
- 陈军
- 令小雄
- 刘霞
- 吕侠
- 吴慧平
- 周永康
- 张敏
- 张璐
- 张素玲
- 李敏
- 李海莹
- 李芳
- 杨春洪
- 淦未宇
- 王春辉
- 王本朝
- 王涛
- 黄铃
- 丁双伟
- 严从根
- 代晓容
- 侯东晓
- 傅美蓉
- 兰立亮
- 关薇
- 刘丹
- 刘倩
- 刘勇
- 刘娟
- 刘昕
- 刘洋
- 刘爽
- 刘琤
- 刘艳
- 刘英波
- 刘菲
-
-
卢曌;
何依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祭祀空间在卫所城镇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传统的空间类型和文化符号,是古时祭祖拜神的活动场所、封建等级“礼制”的象征、保境安民的精神空间及社区认同的标志.时至今日,卫所城镇在丧失其军事防御功能后,祭祀空间仍作为城镇中重要的空间节点.本文以卫所城镇的祭祀空间为研究对象,浙东昌国卫为典型案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解析卫所城镇中祭祀空间形成的机制及演化的主要动因.将祭祀空间归纳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前者包含典章制度型祭祀和军事防御型祭祀,后者包含民间地祇型祭祀和血缘家族型祭祀,发现在外部区域战略环境变迁和内部宗族社会兴盛的影响下,卫所城镇的祭祀空间呈现出祭祀主体平民化、祭祀类型多元化、空间结构均质化的趋向.最后,着眼于当下,揭示祭祀空间的空间延续、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的现代意义,为当今卫所城镇祭祀空间的保护提供一定启示.
-
-
-
王昀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两岸关系研究历来专注一种基于双方政治互信架构,不断开放经济社会往来的“认同建构”思路.透过追寻台湾“统派”进入两岸数字网络的互动线索,本文试图转向关注原本的政治认同者乃是如何借由自身在公共领域之行为,推动认同传递与群体共鸣.线上公共对话赋予了案例对象重新认知大陆的机会,并反过来强化着既有认同心理.从公共领域积累的社群支援也使得“统派”完成从“少数派”到“多数派”的自我想象,形塑着共同体结构的稳定性.伴随新媒介融入日常生活世界,当今两岸公共领域呈现一种生活政治的杂糅状态.“统派”群体将自我身份认同投射于生活情感、历史记忆乃至于全球性议题讨论,造就了丰富的意见气候层次.线上用户以其媒介实践主动寻找认同者的过程,为探索如何从市民社会角度扩大两岸共同体基础提供了创造性视野.不过,研究者仍有必要针对认同文化造成的群体同质性,审慎考量线上公共领域可能蕴藏的风险冲突.
-
-
陈波华
- 《第四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革家人是国内极其罕见的至今仍有待识别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本研究从族群发展视角出发,特别关注特殊小族群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民族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对革家人乐舞进行挖掘与整理.研究结果表明:革家是经过历史洗礼逐步形成的族群共同体,文化认同是维系这个族群共同体的纽带.随着历史的进程,这种文化认同不断地被强化,从而构成了革家人的血脉.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革家人自强不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革家族群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是这个族群穿越不同时代而保持自身主体身份认同不变的精神居所.革家乐舞以独特的革家风格和特色屹立在中华民族之中,以极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革家人的心上,为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增色添辉.
-
-
龙吾
- 《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除了拉美最南端的一些国家,与中国远隔两大洋的南非,已经是地球上距离我们的家最遥远的地方.在那个还没有航空交通的时代,中国人要到这个国家,走德班,要穿过太平洋和印度洋;走开普敦,要穿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但是,尽管两大洋阻隔,南非华裔社区的思乡情怀,从未因为烟波浩渺而稍有阻断,反而在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并随着"一带一路"的岁月洪流,绽放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时代画卷.今天,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全面强化,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出,更是为南非华人的“中国情结”注入了全新的意义。那不再仅仅是对故乡的眷恋,对身份的认同,更有着对未来兴旺发展的美好憧憬。跨越两大洋的思念,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和迫切。
-
-
龙吾
- 《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除了拉美最南端的一些国家,与中国远隔两大洋的南非,已经是地球上距离我们的家最遥远的地方.在那个还没有航空交通的时代,中国人要到这个国家,走德班,要穿过太平洋和印度洋;走开普敦,要穿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但是,尽管两大洋阻隔,南非华裔社区的思乡情怀,从未因为烟波浩渺而稍有阻断,反而在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并随着"一带一路"的岁月洪流,绽放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时代画卷.今天,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全面强化,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出,更是为南非华人的“中国情结”注入了全新的意义。那不再仅仅是对故乡的眷恋,对身份的认同,更有着对未来兴旺发展的美好憧憬。跨越两大洋的思念,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和迫切。
-
-
龙吾
- 《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除了拉美最南端的一些国家,与中国远隔两大洋的南非,已经是地球上距离我们的家最遥远的地方.在那个还没有航空交通的时代,中国人要到这个国家,走德班,要穿过太平洋和印度洋;走开普敦,要穿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但是,尽管两大洋阻隔,南非华裔社区的思乡情怀,从未因为烟波浩渺而稍有阻断,反而在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并随着"一带一路"的岁月洪流,绽放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时代画卷.今天,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全面强化,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出,更是为南非华人的“中国情结”注入了全新的意义。那不再仅仅是对故乡的眷恋,对身份的认同,更有着对未来兴旺发展的美好憧憬。跨越两大洋的思念,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和迫切。
-
-
龙吾
- 《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除了拉美最南端的一些国家,与中国远隔两大洋的南非,已经是地球上距离我们的家最遥远的地方.在那个还没有航空交通的时代,中国人要到这个国家,走德班,要穿过太平洋和印度洋;走开普敦,要穿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但是,尽管两大洋阻隔,南非华裔社区的思乡情怀,从未因为烟波浩渺而稍有阻断,反而在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并随着"一带一路"的岁月洪流,绽放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时代画卷.今天,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全面强化,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出,更是为南非华人的“中国情结”注入了全新的意义。那不再仅仅是对故乡的眷恋,对身份的认同,更有着对未来兴旺发展的美好憧憬。跨越两大洋的思念,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和迫切。
-
-
赵瑜佩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挑战了传统的diaspora概念,将“两级社会资本”作为研究的预设框架,通过网络民族志研究40名“世纪潮一代”在英流寓华人,对比Facebook和微信在构建他们跨文化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表征和角色,以及评估其框架的文化适用性和研究通用价值;剖析了社会网络构建动因与行为主体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数字技术在在英流寓华人的跨文化传播之间进行调解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动态性和竞争性,超越了其他任何网络参与对跨文化传播的“溢出效应”;(2)Facebook和微信本身作为不同社交符号带给“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预设信号和文化标签,在构成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趋同和分离的复杂内涵.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社交媒体使“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从离散的既定人群中不定期“脱出”,以“想象融入”和“持续认同”活跃在不同文化集体和社群,实现“双面人生”.
-
-
赵瑜佩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挑战了传统的diaspora概念,将“两级社会资本”作为研究的预设框架,通过网络民族志研究40名“世纪潮一代”在英流寓华人,对比Facebook和微信在构建他们跨文化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表征和角色,以及评估其框架的文化适用性和研究通用价值;剖析了社会网络构建动因与行为主体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数字技术在在英流寓华人的跨文化传播之间进行调解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动态性和竞争性,超越了其他任何网络参与对跨文化传播的“溢出效应”;(2)Facebook和微信本身作为不同社交符号带给“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预设信号和文化标签,在构成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趋同和分离的复杂内涵.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社交媒体使“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从离散的既定人群中不定期“脱出”,以“想象融入”和“持续认同”活跃在不同文化集体和社群,实现“双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