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符号消费

符号消费

符号消费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7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969篇;相关期刊448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青春岁月、商场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全国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2006年全国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术研讨暨教学研讨会等;符号消费的相关文献由754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怀君、杨雪、刘国华等。

符号消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3 占比:7.7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969 占比:92.16%

总计:8647篇

符号消费—发文趋势图

符号消费

-研究学者

  • 汪怀君
  • 杨雪
  • 刘国华
  • 吴金海
  • 孙凤
  • 王儒年
  • 陈振旺
  • 杨德峰
  • 杨明朗
  • 梅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亚珂; 孙灿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竞演类真人秀节目的火热播出,其节目制作过程和流行原因成为重要的讨论议题。本文基于消费社会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竞演类真人秀节目是如何进行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构建?这个符号系统又是怎样引发受众的自我认同从而促进符号消费的?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来深挖竞演类真人秀节目文本的独特之处,从中探索出一定的规律用以指导更多网络视频内容的实践。
    • 郑文杰; 唐文怡
    • 摘要: 面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给人们造成的“符号围困”窘境,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消费符号属性进行确证,解读其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消费循环本质,并进一步对网民、平台、主流媒体三方主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为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 朱晓婷
    • 摘要: 《巴比特》是辛克莱·刘易斯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商业文化繁盛时期城市中产阶级生活的小说。首先,本文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依据,将该作品中符号消费表征形式概括为占有式消费、炫耀式消费和自我消费;其次,本文分析了符号消费盛行之下美国中产阶级出现的精神空虚化、价值观扭曲以及主体性丧失等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该小说中符号消费表征、影响及产生原因,试图探索一条走出符号消费困境的路径。
    • 陈萱
    • 摘要: 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符号消费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新趋势,不仅是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传播与社会交往。博物馆文创产品因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受到大众的喜爱。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外延性意指系统和内涵性意指系统进行符号建构,并引起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注与认同。受众对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刺激了对博物馆文创的符号消费
    • 郭春娟
    • 摘要: 消费符号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导致物质享乐主义盛行、大学生自我主体迷失,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产生了较大冲击。针对符号消费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危机展开研究,符号消费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不利于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破解大学生符号消费的危机需要:坚持绿色消费观导向,掌握意识形态引导主动权;坚持全媒体发力,增强绿色消费观主流舆论影响力;坚持强化伦理治理,锻造绿色发展铁军队伍。
    • 秦莹
    • 摘要: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偶像在直播时代的发展分支,正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迈向“元宇宙”的当下,虚拟身体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为探究虚拟主播获得观众喜爱的原因和观众进行高黏性符号消费的动机,基于原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建构了虚拟主播直播的互动仪式链模型,理清了虚拟主播与直播观众双向互动的具体机制,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观众喜爱虚拟主播并进行高黏性符号消费的根本动机是通过寻求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以获得更强的情感能量的回复。在此基础上为引导虚拟主播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建议。
    • 袁帆; 林帜
    • 摘要: 茶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构建出丰富的象征意义,积累了雄厚的价值优势,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茶叶消费心理与行为。本研究梳理了中国典籍,借鉴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从历史视角回溯了中国茶象征性价值的构建过程,旨在解析其对中国消费需求的作用,丰富符号消费的研究,为有效构建中国茶叶品牌提供参考。
    • 杨芝
    • 摘要: 在解读侗族银饰从服饰体系中独立后呈现的现代性转换趋势上提出符号转化的可能,并以印第安银饰品牌Goro’s进行个案分析,认为消费情感嫁接实现了民族图腾到消费符号意义的迁移,意见领袖推动了符号神话体系的构建,而根植于本土文化则进一步深化了文化消费的潜力。符号消费视角下侗族银饰消费认同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进行构建:深挖文化内涵,重构侗族银饰符号意义;强化协同设计,提升设计群体素养;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亚文化消费群体。
    • 王露瑶; 田丰
    • 摘要: 古着的流行超越了"时尚是最新的"惯例,以逆生长的方式成为青年追捧的复古时尚风格。面对近期的古着服饰消费热潮及古着商店的扩张现象,本文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分别从策展实践和文化塑造两个维度分析古着商店的空间生产与消费。在策展实践中,古着商店通过符号的挪用、叠加、再现和融入等方式,创造出品牌化、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的古着服饰消费空间;在文化塑造中,从古着空间符号的体验与认同、传播与扩散、神圣化三个方面,呈现出古着商店本身的符号化过程。研究发现,古着商店的空间生产离不开对文化符号的利用,其符号化的古着空间仍然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换言之,作为文化建构产物的古着空间,其符号化生产既有对消费文化选择性的挪用与解构,同时也有着强化和建构的作用。
    • 苏子涵
    • 摘要: 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各类网络红人不断涌现,成为了大众消费的商品,其中出现了李子柒、丁真这类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网红。文章以符号消费为理论背景,以李子柒和丁真的走红为案例,分析此类乡村网红建构符号的过程,从身体消费、景观消费以及情感消费三个维度分析大众对于网红所构建出的文化符号的消费,并指出大众在这场群体狂欢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