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筑
数字建筑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51387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美术大观、城市环境设计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全国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等;数字建筑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剑、宋刚、张巍等。
数字建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1387篇
占比:99.97%
总计:451519篇
数字建筑
-研究学者
- 周剑
- 宋刚
- 张巍
- 王一平
- 盛瑨
- 凌晨
- 周志强
- 宋丹
- 康雁
- 张宇
- 张群力
- 张鸿飞
- 徐倩
- 徐宁
- 徐福培
- 徐鹏
- 时子男
- 本刊编辑部
- 朱锫
- 李喆
- 李孔明
- 李浩
- 林英
- 柳青
- 欧阳安涛
- 熊璐
- 王峰
- 王洋
- 王辉
- 程效军
- 胡秀梅
- 蔡士杰
- 蔡景彪
- 裴彬
- 许昊皓
- 许盈辰
- 赵继龙
- 邓威
- 邱泉
- 郭彪
- 钟冠球
- 高晓
- 魏宝乐
- 黄子云
- Apple
- Chen Zhong
- Geng Kuangyu
- Lee
- Liang Xiaohui
- Lv Ning
-
-
于硕硕;
宋纯飞;
何亚蕾
-
-
摘要: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浪潮正推动建筑行业从工业建筑步入数字建筑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高危行业,建造生产中事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仍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如何更好地对于施工安全管理进行精准控制,本文通过可视化与模拟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化安全管理的亮点及优势,希望不断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和改进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打造安全化、精益化的施工现场。
-
-
张若诗
-
-
摘要:
从20世纪60年代由个人计算机开启的第一次数字革命、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被3D打印技术与大数据推动的第二次数字革命,“数字化生存”(digital being)已成为深入时代骨髓的特征,虚实共生的建筑设计研究也成为个中常态。而目前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多聚焦于技术及其衍生的设计逻辑,鲜有对数字化建筑的理论溯源,更缺少对数字技术与建成环境貌合神离问题的本源再探。文章以人与建成环境的情感关联为线索,选取在数字建筑发生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三位先驱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理查德·伍尔曼、塞德里克·普莱斯,分别从源自感知的生命描述者、源自认知的信息组织者、源自行为的交互引发者三方面梳理他们对数字化建筑的理论实践探索,并将其置于数字建筑发生发展的时间轴中,再思数字化生存中建筑与建筑师的价值。
-
-
邵韦平;
国萃
-
-
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广泛展开,5G、大数据、无人机、VR、MR等信息技术正在引发全球范围的第三次革命。数字技术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器物层面与社会需求层面的巨大变化。对于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与数字化转型并行的中国建筑行业而言,也正在经历着从思想、目标、策略到工具的全面升级。笔者通过典型的建成案例,全面地解析了上述转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策略,希望通过探讨信息时代建筑设计在思想、方法、实践等层面的转变,准确把握信息时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推进信息技术驱动的建筑行业创新发展。
-
-
吴哲昊;
王天裕;
张群力;
黄轩安;
潘润洲
-
-
摘要:
数字建筑一般指采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建造及运维的建筑.复杂形体建筑参数化设计须建立完备的几何控制系统.几何学是参数化设计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采用流形几何语言和方法可以便捷地表达与分析弯曲的三维几何形体.曲面上曲线的"平行"、"等距"概念为我们对几何形体进行参数化设计提供了几何直观与逻辑基础.重点介绍曲面间外在等距概念和曲面上曲线间的测地等距、Levi-Civita平行等内蕴几何概念,阐述了参数化设计中的几何理论和方法.对2022年杭州亚运会乒乓球比赛场馆及场馆非线性外围护系统、屋盖系统在参数化设计中采用的几何方法进行了介绍.
-
-
梁凯翔
-
-
摘要:
建筑媒材与建造流程息息相关,如果以传统媒材进行设计,例如标尺,则设计的成果将多为直线与弧线构成之几何造型的排列组合;相对于传统媒材则是数字媒材,如果用数字媒材进行设计,则造型的可能性从直线到自由曲线都有可能。无论是怎样的设计,都需要被建造才得以实现,而建造的流程需要大量图面参考,且由于需要与多人合作,因此需要有共同图面的规范,以确保所需的图面内容无误。本研究的目标是将前述的符合台湾省规范的图面透过程序自动化产生。本研究有两种研究方法,第一步是分析数字建筑案例,归纳数字建筑建造流程所需的图面以及规范;第二步是撰写一个自动化产生符合规范的程序。最后本研究撰写之程序成功地自动化生成数字建筑建造流程中的建筑图说。今日台湾省的数字建筑已经越来越普遍,本研究的贡献是提供一个可能性,让数字工具可以协助设计师完成所有建筑流程所需之图面。唯研究限制是案例数量有限,未来研究将收集及分析更多台湾省数字建筑案例数据来进行再验证。
-
-
王江;
赵伯伦;
郭芸麟;
赵继龙
-
-
摘要:
大规模定制与住宅设计的关联研究作为应用制造业的方法改造建筑业的重要命题之一,已经成为工业化住宅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首先,通过相关概念的简述,指明大规模定制住宅是一种面向用户异质需求的建筑类型,在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可变性,在成本上接近或等于大规模生产;其次,对国际大规模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剖析其研究现状和面对的挑战;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大规模定制住宅设计在面向建筑师的设计规则制定和面向用户的交互模式构建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当下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
-
-
-
裴诗雅;
王艳
-
-
摘要:
信息技术中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的应用使受众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双向循环的过程。信息技术的互动式设计与大众参与式设计互相补充,促进大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本文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的革新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建筑设计领域的新的发展趋势,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
-
蒲健
-
-
摘要:
数字建筑是数字技术驱动的行业业务战略,这个过程不仅关注技术和数据,同时集成了人员、业务系统、数据,以及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包括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数字化.数字建筑实时过程指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业务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本文介绍数字建筑的应用及发展.
-
-
李宁;
王靖淞;
孙鹏程
- 《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生物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三个特点,以此作为初始研究对象并作为形体生成算法研究的依据,可以使算法生成的形体突破简单形体的束缚,也可以使算法生成丰富多样的、复杂的数字形体以及数字建筑形体.本文研究具有建筑形体发展潜力的生物形态,通过算法和数字工具模拟生物形态,用同样的算法和数字工具将生物形态发展成为建筑形体,目的是为了多样化的生成建筑形体并使建筑形体突破简单、传统的束缚.
-
-
Yu Lei;
于雷
- 《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漫长的文明都是遵循着历史的时间轴断断续续的演进着.虽然有高潮亦有低谷,但是在所熟悉的时空内都是以正序的方式前进着.建筑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是起到了不可被剥离的重要线索作用.从古典文明到工业时代,建筑都似乎在材料和技术发展的驱动下步履蹒跚着,虽然偶有痴狂,但也往往昙花一现.直到进入了数字时代,建筑的想象力才被毫无羁绊的在数字空间展开,同时对于想象力的物理支撑也更迅速而且强有力.在数字平台上,建筑学同其他学科的互动更加积极,对自主性的建设得到了科学的广泛支撑.所处的、早期的数字建筑时期所展现出来的节奏和状态与同期的经典建筑学在尊重的基础上保持着巨大的差异.当这剧烈的"反应堆"逐渐沉淀并趋于稳定的时候,数字建筑将如一种经典的历史现象,成为建筑史时间轴上的一个自然点.
-
-
Liang Xiaohui;
梁晓慧;
Chen Zhong;
陈忠;
Lv Ning;
吕宁;
Geng Kuangyu;
耿旷宇
- 《2015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城市是一个系统,新城区、旧城区都是这一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彼此存在紧密关联.旧城改造是城市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旧城区改造对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给城市发展定位都有很大的意义.一个全新的数字建筑时代的到来,给旧城区更新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数字建筑技术为设计和改造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新的绘图工具和表现手段,而是从设计思维、过程以及改造结果评估优化各方面进行革新,即全新的数字化建筑理念在旧城区更新改造中的运用.全新的数字化生成理念让更多复杂、随机的建筑形态得以为人掌控,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旧城区改造及再利用的方法,为旧城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措施.数字建筑与旧城区改造的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加强城市系统动态规划和监控更新,促进城市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
-
Yu Gang;
虞刚
- 《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与数字建筑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数字建筑研究在欧美有着长时间的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探索.数字建筑不等于自由形式,形式的探索只是数字建筑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数字建筑包含两个核心话题,即数字建造和互动建筑.本文试图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建立对数字建筑的全面认识.
-
-
Yao Ning;
姚宁;
Xing Kai;
邢凯;
Sun Cheng;
孙澄
- 《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当今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建筑设计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愈来愈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拓扑学作为基础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其重要性体现在它以全新的几何形式和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数字建筑领域并发挥其作用.而拓扑学原理基于各种"空间"在连续性变化中不变性质的研究,也与数字建筑设计中对连续变换的各种建筑要素和操作方法的关注不谋而合.因此,文章试图从数学和建筑学两个角度的拓扑学原理层面出发,通过拓扑变形类型与拓扑学原理在数字建筑创作中的应用来分析该理论下的数字建筑设计过程.以期为解释数字建筑千变万化的设计方法提供一种思路,也为数字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引导,将拓扑学更好地引入数字建筑设计当中.
-
-
-
-
王琳;
王成国;
王会一;
刘志海
- 《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
| 2009年
-
摘要:
建筑软件经过了工具集阶段、数据驱动阶段、面向对象设计阶段,信息的再利用价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变得尤为为关键,建筑设计软件即将进入建筑信息模型阶段,建筑信息将不再受平台、版本的限制。本文将结合BIM技术、面向对象设计技术,以成熟的面向对象版的建筑设计软件ABD08为例,介绍建筑专业构件的信息与操作的封装技术、构件间的关联技术、软件间的信息传递技术,以及如何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BIM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数字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