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欧几何
非欧几何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数学、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专利文献141862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理论探索、中学科技、中学教研:数学版等;
非欧几何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耀坤、刘玮、张永春等。
非欧几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1862篇
占比:99.85%
总计:142069篇
非欧几何
-研究学者
- 杨耀坤
- 刘玮
- 张永春
- 毛建儒
- 董驹翔
- 郑恩斌
- 郝宁湘
- 于振伟
- 向晓琼
- 宋开福
- 李庆社
- 李忠
- 杨忠泰
- 熊易文
- 胡继红
- 谢琳
- 陈渝
- 陈炳新
- Robert Osserman
- RobinHartshorne
- 三石
- 严峰
- 严秀昆
- 于兴
- 于骐鸣
- 亢红道
- 任艳丽
- 伍慧玲
- 佚名
- 侯维民
- 侯镇(荐)
- 倪承源
- 傅章秀
- 关键
- 冯进
- 冯锐
- 刘世泽
- 刘佳音
- 刘国培
- 刘孝贤
- 刘杨
- 刘烨庆
- 刘瑞祥
- 刘颖慧
- 剑平
- 卢昌海1
- 史文玲
- 史锡信
- 叶政
- 司凤娟
-
-
孙慧敏
-
-
摘要:
本文基于全景式数学教育理念和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设计“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构建了“测量—操作—发现—推理—拓展”的学习路径,学生在对误差的质疑中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逐步从操作走向推理,从形象走向抽象,数学文化与非欧几何的融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边界,深化对三角形内角和理解的同时链接了未来的学习。
-
-
刘佳音
-
-
摘要:
维度空间一般被科学家划分为12个维度,有从纯构建空间的角度来考虑维度的,也有引入时空观念来描述的。试图从科学哲学层面上探讨维度空间,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建立坐标系角度,空间都需要几何来描述,几何也需要空间来体现。本文从几何着手,梳理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到19世纪非欧几何的出现,探讨维度空间与几何的联系,以及欧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辩证关系,进而思考维度空间观念的提出所带来的哲学意义。
-
-
-
-
冯锐
-
-
摘要:
地震波以3种基本方式传播(图1):一是地球体内的体波(横波S和纵波P),传播路径呈弯曲状;二是表面波,呈圆环带状四面扩展开,在地球的对跖点汇聚之后,还会绕地球表面转几圈才衰减;三是地球自由震荡,造成地球出现环型扭转和极型涨缩的震荡。研究工作都涉及到几何手段的运用。
-
-
刘瑞祥
-
-
摘要:
《几何原本》中的第五公设,一直是《几何原本》研究的中心问题,直到"非欧几何"创立以后才得以解决.《几何原本》中的第五公设为: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二直角,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这一表述形式相当复杂,现代数学中往往以"过直线外一点(最多)只能作一条平行线"代替第五公设.在《几何原本》中,与第五公设相关的部分命题有:1.平行线的性质命题、传递性、唯一性命题【I.29】(第一卷的第29命题,下同)一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相交,所成的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
-
-
安伟强;
张华
-
-
摘要:
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筑学与几何学有着密切关系.建筑设计的几何法则先后经历了欧氏几何、解析几何以及非欧几何.其中欧氏几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为深远,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尚不全面.从欧氏几何到非欧几何,从尺规推演到计算机算法生成,建筑设计对空间有全新认知与定义.文章试图通过汇总三个时期典型建筑案例的几何特征,揭示建筑设计受几何学影响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几何演绎工具换代后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全新挑战.
-
-
熊易文
-
-
摘要:
非欧几何的产生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欧氏几何到非欧几何,几何模型的改变可以看出人们对几何认识的不同。论文以第五公设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两者几何模型的区别,进而分析非欧几何的产生是欧氏几何的在认识论上的转变。
-
-
-
-
摘要:
逻辑是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创建的.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关于推理、证明等问题的学科就叫做数理逻辑,也叫做符号逻辑.一、数理逻辑的产生利用计算的方法来代替人们思维中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想法早在17世纪就有人提出过.
-
-
卢昌海1
-
-
摘要: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在介绍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时,有一条也许是整部《几何原本》中最吸引眼球的命题未曾展开说明,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公设5''—也即第五公设。不过当时说过''不久之后会有单独介绍'',现在就让我们兑现许诺,来介绍一下第五公设及对它的探索。为避免偏离时间顺序太远,我们的介绍将只涵盖早期探索—确切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