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实在论

实在论

实在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9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哲学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全国应用逻辑学术年会、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等;实在论的相关文献由373位作者贡献,包括成素梅、郭贵春、江怡等。

实在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87.7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2.08%

专利文献>

论文:39 占比:10.13%

总计:385篇

实在论—发文趋势图

实在论

-研究学者

  • 成素梅
  • 郭贵春
  • 江怡
  • 陈波
  • 刘伟伟
  • 朱诗勇
  • 李醒民
  • 濮荣健
  • 肖显静
  • 代利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全林强
    • 摘要: 撕扯的“事实”包含了一种整体论框架,把“事实”归属于整体论意义的载体“东西”。之所以做出“如此这般”而不是“如此那般”的描述,在于陈述者的意图、期望等意志对“事实”的塑造。主观意志对事实的介入,导致了“故意的陷阱”的困境。“就事论事”的实在论,遵循金岳霖事实观的客观性传统,否定主观意志对事实的介入性,把事实看成“共相的关联”。而自然项目与事实如何关联问题,分配给了“客观感”的概念,一种完全排除了主观意志介入的受动的可靠感。“就事论事”否定了整体论式或者融贯论式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稳定性,而主张事实牵引内在知识结构的变革或者重组,达到尊重事实的现实功能。
    • 李忠伟
    • 摘要: 张江教授的阐释学说以及强制阐释论,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上的要义是坚持对象自身的存在及存在的确定性,以及对象相对于理解、阐释和理论的独立性。其阐释认识论自然是符合论的,也即认为真切的阐释是符合实在的阐释对象及其中作者意图的阐释。张江教授的阐释伦理学说是义务论的,强调对文本及其意义的尊重,对阐释道德律令的遵从。笔者尝试对强制阐释学说的这些哲学预设进行分析和做可能的修订。张江教授在新近集中呈现阐释心理学的作品《阐释与自证》和《再论强制阐释》中认为,自证是阐释的本质,然而自证可能只是阐释的典型特征之一,而非全部本质。此外,除了阐释偏见,心理和环境中各种信息有时候会对阐释活动形成阐释噪音,干扰阐释活动,导致阐释偏差。
    • 谢利民
    • 摘要: 胡塞尔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常常被指控对世界之存在持笛卡尔式的怀疑论立场,学界对这一指控的回应大多诉诸超越论观念论与实在论的相容性。然而这种回应策略不仅不必要,而且违反了现象学的无前提性原则。根据纯粹意识的本质规定所设想的“取消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设想性,现时在思的意识通过一致性经验实际地排除了这种可能性,确证了世界的现实存在。实行着现时意识的超越论自我的事实,不是实在世界中的经验事实,也非绝对观念论的精神实体,而是一种在超越论构造中显现出来的,先于自然与精神、实在与观念之分的原事实,先于一切现象之分的原现象。
    • 唐文明
    • 摘要: 沃格林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古典哲学概括为秩序哲学,并基于此展开了对古典文明的历史研究。据其后来的阐发,意识哲学是秩序哲学的核心,历史哲学是秩序哲学的主干。在意识哲学中,沃格林重视人的体验,强调人朝向超越的神性根基的参与意识,并发展出一种体验实在论,从而为其历史哲学奠定了基础。一在《秩序与历史》第一卷《以色列与启示》导论的一开头,沃格林说:“神、人、世界和社会,构成一个原始存在共同体。
    • 魏署光
    • 摘要: 院校研究是一种知识管理活动,旨在为决策者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在不同的知识生产逻辑下,院校研究理论具有不同的作用、形态及创建方式。根据理论能否反映实在及理论是否越来越接近真理,可以将知识生产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基础主义、工具主义、强范式主义和实在论。在这一框架下,创建中国院校研究理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 张江
    • 摘要: 何为阐释,即何为阐释的本质(nature)。此问题隐含诸如阐释与阐释者的关系,阐释的动机、目的、标准,确定主题的阐释何以无限生成,阐释的创造与建构等诸多有关阐释学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理查德•罗蒂,在方法论意义上,偏重于实在论的功能性说明。
    • 陈波
    • 摘要: "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它无法为真理的客观性提供担保,所依据的"语言与世界同构"说是一种虚构.在原则上可为物理个体、性质、关系等提供同一性标准,却无法为本体论意义的"事实"提供同一性标准.不存在与否定命题相对应的"否定事实".表象论、给予论对真理符合论提出了严重挑战,却会导致极端怀疑论,无法合理地说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而符合论所假定的实在论却是使科学成功不成为奇迹的唯一哲学理论.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还有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杨晓坡
    • 摘要: 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自然与社会、一元论与二元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对立,由此所引发的各种争论实质上可聚焦到还原论的适用性问题上.基于层次的视角,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还原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研究不断地推向深入,还原的目标转向为借助发现机制以解释现象,还原的功能转变为促进解释.机制解释可借助层次的概念对从社会到个体的结构进行连贯的阐述,实现与还原解释的互补和联动.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整合不同观点的合理要素,或许能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可实现性策略.
    • 张庆熊
    • 摘要: "朝向事情本身"是胡塞尔为现象学确立的基本态度,它被视为现象学的座右铭,受到现象学家广泛拥护,因而好似现象学运动中的"主题曲".但在什么是事情本身和如何才能通达事情本身的关键问题上,现象学界还存在诸多分歧.大体上说,"先验现象学""自然的态度以及实在论""基础存在论以及存在主义"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立场,它们可谓现象学运动中的三大"变奏曲".厘清现象学运动中的"主题曲"和"变奏曲"的关系,就能把握纷繁复杂的现象学运动的发展线索.
    • 张秀华; 徐文俊
    • 摘要: 在怀特海过程-关系哲学或有机哲学中,相较于不断被强调的过程与关系,“经验”在其中似乎处于次一级地位。同样,“形而上学”一词对于怀特海力图寻求流变与包容的思辨哲学来说未必是一个合适的概念。然而,把此二者结合的目的在于阐明,与过程和关系比照,“经验”特别是经验主体——经验事态应在另一个角度上被认为是怀特海哲学的逻辑起点。通过确定经验如同过程亦为实在的新实在论——经验-过程实在论,怀特海让过程之流动处于经验的可界别范围内,从而让基于个体的认识论首先建立在普遍经验的共在性之上,使普遍与特殊间的关系得以被内在合理地抽象和分析,由此真正建构其融贯的、合乎逻辑的形而上学体系,即一切实在与认识都应基于和符合共同的流变经验,并从现实性的经验事态主体之“内”生成——合生。进而,在经验形而上学范式下,借助纯粹感受批判超越了近代认识论以实体实在论为基础的解释路径,将经验与认识、身与心内在地统一起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