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
实在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0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逻辑学(论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8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哲学分析、北方论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全国应用逻辑学术年会、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等;实在论的相关文献由256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怡、肖显静、郭贵春等。
实在论
-研究学者
- 江怡
- 肖显静
- 郭贵春
- 代利刚
- 傅荣贤
- 刘风云
- 吴玉平
- 孟祥妲
- 尹富林
- 张燕京
- 成素梅
- 朱诗勇
- 李丽
- 李哲贤
- 汤姆·洛克摩尔(Tom Rockmore)
- 潘文全
- 濮荣健
- 熊易文
- 王南溟
- 贾向桐
- 郝兆宽
- 闫慧
- 陈晓平
- 黄正华
- A.盖德
- 丁芳
- 万美文(译者)
- 乐怡筝
- 于汐
- 伍志纯
- 何德红
- 何松旭
- 何锐
- 余治平
- 倪梁康
- 傅耀
- 克里斯多夫·诺里斯
- 刘伟伟
- 刘体胜
- 刘同舫
- 刘孝友
- 刘小英
- 刘振
- 刘海英
- 刘清德
- 刘闯
- 刘鹏
- 南海
- 卞崇道
- 史中钰
-
-
宋聚磊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研究being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千年老题.关于思维和实在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20世纪初,哲学研究经历语言转向,语言被认为是打开两者关系之谜的金钥匙,人们试图以语言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遗憾的是,对语言、思维与实在之三元关系的探讨至今仍在继续,其争论的实质是本体论问题.先从本体论、怀疑论和认识论的关系着手,然后阐释建构论和实在论的本体论观,发现问题之症结,找出彼此之联系,将三元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提出"三元关系图".
-
-
彼特·穆尔塞普;
王一雪;
王幼军
- 《哲学分析》
| 2019年
-
摘要: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的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的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的一种形式.二者的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一新的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的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的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
曹天予;
王伟长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文章澄清了Englert-Brout-Higgs机制(EBH机制,这里理解为一个标量场的集合与一个规范系统和一个费米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的概念基础(即EBH机制由标量场的对称性破缺解和标量场的耦合所诱导的规范系统与费米子系统的对称性破缺解来提供.这个过程在由重组标量区和规范区的物理自由度所导致的具有质量的标量和矢量波色子当中显现出来,而标量区和规范区原本的组织方式则是使标量区的对称性破缺解以及规范区的对称解成为可能的原因);并考察了该机制的本体论地位——它究竟是真实的物理机制,抑或仅仅是一个工具主义的设计.文章主张用标量-矢量矩的共生体这个新的本体论第一性的实体来替代将标量场和矢量(规范)场视作基础物理材料的旧本体论实体,以获得对EBH机制的一个实在论的理解.本文的结论是,戈德斯通模式(Goldstone modes)的动力学特性的转变和共生体中物理自由度重组的固定性这两个谜题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对EBH机制的协调的实在论理解才能得到发展.
-
-
王庆新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9年
-
摘要:
现代中国人对科学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尤其忽视科学中的超验性假设.西方科学思想之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文明等处,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有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争论——本质上就是信仰和理性或宗教和科学之间的争论.这一争论通过中世纪的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以及启蒙时期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而传承到现代社会.这些争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启蒙时期直至今天的延续,使得宗教与科学或信仰与理性在不同程度上相辅相成与相互补充,为西方宗教和科学研究同时注入高度的激情与活力,从而推动了西方近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历史证明,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柏拉图主义所强调的超验性假设,也离不开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感官经验.
-
-
唐彦东;
于汐;
李潇昂;
乐怡筝
- 《灾害学》
| 2019年
-
摘要:
在安全与减灾等风险研究中,学者对理解风险具有许多争论,理解这些争论需要站在更高的风险元理论层面探讨风险理论.该文阐述存在虚拟风险和现实风险两种不同特征的风险.本体论研究风险实在的属性,认识论研究有关风险判断的属性,实在论和建构论风险观,表现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属性,存在四种可能的组合.提出风险理论连续统一体理论,在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把风险认知理解为连续变化的分布带,该理论的一端是实在论,另一端是建构论.
-
-
王卫华
- 《复旦教育论坛》
| 2019年
-
摘要:
教育的定义方式决定着教育的定义内容.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分析,教育的定义方式可以分为实在论定义方式和现象学定义方式.教育的实在论定义方式把教育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实体或存在者,教育定义是对实体的"符合"或趋近;教育的现象学定义方式把教育当作一个正在发生的存在,教育定义是定义者参与其中而生发出的对教育的认识.前者是旁观式认识,它便于人们对教育进行深刻反思或理论言说;后者是参与式认识,它便于人们对教育产生实践认同和内心共鸣.时至今日,两种教育定义方式有相互靠拢的趋势,但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这种态势形成了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和张力.其价值在于提醒人们,当秉持教育定义的一端时,不至于狂妄地不知或否定教育定义的另一端.
-
-
-
-
-
-
李小燕
- 《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在探究机器人的道德意义的进程中,机器人伦理学内部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和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建立在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之基础上.这既使它因无法有效解决作为其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而陷入了巨大的理论困境:一方面,它无法抽象地确定哪些特征与道德相关,另一方面,它也无法确定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又使它因无法合理解释人类在具体的人—机器人关系中所特有的与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不相符合的经验、行为和感受而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实践悖论.通过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与机器人在具体的人—机器人关系中所呈现于人类意识面前的表观特征相关联,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优势:它既能避免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所陷入的理论困境,又能克服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所遭遇的实践悖论,同时还与人类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对于促进人类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本身就确证了从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走向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必然性.
-
-
LIU Zhang-hua;
刘张华
- 《2013年全国应用逻辑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关于可能世界的解释理论中,实在论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温和实在论和以大卫·刘易斯为代表的(极端)模态实在论为代表.学界普遍接受克里普克的解释,而拒斥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并称之为极端实在论.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实在论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可能世界来自于我们的直观.在跨界同一问题的回答上,他们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的理解不同.克里普克指出可能世界就是“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观念,刘易斯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认识的来源.所以,对可能世界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克里普克与刘易斯在可能世界实在论上的差异.相较于克里普克的理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更进了一步.
-
-
ZHAO Zhichun;
赵志纯;
WANG Jiayi;
王嘉毅
- 《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
-
摘要:
科学哲学是西方科学与文化发展的精髓之一,对各学科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以科学哲学史上的实在论之争为切口,简短回顾与梳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介绍新近的建构实在论,希冀引起中国教育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对科学哲学的重视,特别是对新维也纳学派当前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建构实在论给予足够的关注.此外,以建构实在论作为方法论指导,深刻省思中国当下的教育科学研究,亟待在如下四个方面做出突破: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加强科际整合;在研究取向上,应当重视本土径路;在学术旨趣上,应当回归教育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应当尊重多元范式.
-
-
-
张丽
- 《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作者认为从上个世纪后期以来,以埃弗雷特对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提出的相关态解释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支持,同时也使以此为基础的多世界理论成为当代物理学哲学中关于量子测量问题的主导理论,而且对此问题的研究更涉及到实在论、概率、因果关系等诸多科学哲学问题的讨论.鉴于国内学术界对量子测量的多世界解释理论及其相关影响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该研究成果对我国物理学哲学界有关研究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
王伟
- 《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在信息社会,信息实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实践形式,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虚拟实践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实践之一.以虚拟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虚拟现实是否会导致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拟的问题为逻辑出发点,以虚拟现实是否会导致实在论的崩溃的探讨为中心,基于实在论信念与认知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探讨信息实践对认知模式的冲击.提出虚拟与现实的区分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更是亦此亦彼的,从而形成新的怀疑论的认知模式,即以对人的实践能力的肯定为基础,针对人的认识的可错性,通过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检验认识的可靠性的一种更为审慎、尊重事实的认知方式.这种方法论的怀疑主义会动摇人们对给定现实持有的当然的实在论信念,然而却能够在另一方面捍卫本体论的实在论.信息实践能够让人认识到人类的认识局限、科学和理性的能力和局限并反思自我、反思人类、反思社会,转而重视他者、尊重自然、接纳差异、欣赏多元,并可能真正自主地选择、自觉地生活、自由地行动.
-
-
唐子奕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从存在论角度考察孔子的思想,可以发现:天道人伦被赋予思想的当然性根据;认同并恪守天生性命所赐予的身之名分,是生存必须承担的存在性责任;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自省是实现存在性任务的基本方法.这些思想都源于孔子对"存在"的把握——存在的本质是"如在"而不是"实在"."如在"论不仅是与科学式实在论的根本性差别,也是现代形而上学"实践主义"的根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