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9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26293篇;相关期刊1105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理论导刊、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云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等;社会分层的相关文献由22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强、周进国、刘祖云等。

社会分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9 占比:7.12%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6293 占比:92.75%

总计:28348篇

社会分层—发文趋势图

社会分层

-研究学者

  • 李强
  • 周进国
  • 刘祖云
  • 刘伟民
  • 张铁明
  • 谭延敏
  • 刘志红
  • 李春玲
  • 石学峰
  • 陈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瑞; 袁媛
    •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层出现多元化趋势,与职业、教育、收入、社会声望等直接相关的身份属性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及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个性化,网络“圈层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逐渐进入到学界研究领域及大众视野。尤其以朋友圈、微信群、订阅号等为载体的社交分布式“圈层化”逐渐终结了大众传播模式,进入到小众甚至非众传播领域,这对传统媒介内容生产、传播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社会结构分层角度入手,探析网络“圈层化”的产生背景及演进过程,并结合当下媒介传播实例,剖析“圈层化”对大众传播、社会关系等产生的影响,以期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多元视角。
    • 梁玉成; 贾小双
    • 摘要: 以往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归纳为理论和数据驱动两种范式,通过回顾和比较发现其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为此提出一种结合二者优势的理论与数据双驱动的社会分层研究框架。该框架将社会阶层看作由类别和等级参数所构成的高维社会空间中聚集的子群体,基于分层理论所提出的阶层测量指标建构“社会阶层空间”,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出空间中的不同群体,从而进行阶层划分。使用这一框架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进行阶层划分,发现其既能区分出地位一致性高的、边界清晰的阶层,也能对地位不一致的、还未形成阶层的利益群体进行准确识别。此外还发现:(1)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为三个阶层是最好的划分方式,三个社会阶层在经济、声望、文化等维度上的特征分布都存在高、中、低的等级差异;(2)分层的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中国当前社会阶层划分和对个体阶层测量最有意义的指标是单位类型,其次是职业社会经济地位。
    • 耿达; 吕筱渔
    • 摘要: 文化参与所关涉的社会分层问题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内容。通过对国外学者文化参与和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以同源论、个性论、杂食论为主线的三种理论趋势。同源论认为文化分层和社会分层是相对应的,文化趣味的高低区分阶层的高低,不同阶层受趣味的影响选择与其阶层相吻合的文化活动。个性论则认为,个人的文化参与倾向、生活方式以及趣味并不由其所属的阶层来决定,而是受年龄、性别、教育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而杂食论提出,中上阶层的趣味广泛且多元,对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他们在文化活动参与上仍具有一定的偏好,与阶层相吻合的偏好在其文化取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杂食论已发展成为同源论与个性论之间的“中间道路”。通过阐释三种理论的源起、研究领域、争论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国内学界文化参与和社会分层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 肖利平; 谢雨栖
    • 摘要: 地区创新发展的不平衡可能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教育公平可能通过社会分层影响地区技术创新。在测算省级教育公平度的基础上,从社会分层视角探讨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剖析其中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教育公平通过需求分层和供给分层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具体而言,教育公平通过扩大消费需求规模、优化消费结构、增加高层次人才供给的中介路径促进技术创新。第二,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异质性。收入公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从地域角度看,在东部地区,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有更大的正向影响。因此,中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以积累高素质人力资本,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地区创新发展。
    • 徐岩; 谷跃; 陈艳如; 黄琴诗; 徐旳; 宋伟轩
    • 摘要: 城市居住分异是城市社会学、地理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而聚居纽带是解读城市社会群体“类聚群分”特征与机理的关键以聚居纽带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合城市社会群体聚居于特定空间的社会关联及变化规律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聚居纽带主要有业缘、地缘、族缘、产缘、趣缘等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主导作用的聚居纽带有所不同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大院""工人新村”为典型代表的业缘型聚居为主,改革开放初期以同乡、同族外来人口聚居区为代表的地缘型和族缘型聚居为主,市场经济时期以具有相似经济社会地位、家庭属性、生活需求和居住偏好等特征的群体,通过自由择居而形成的产缘型和趣缘型聚居为主城市居住分异的聚居纽带发生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强纽带到弱联系、由社会资衣主导到经济资衣和文化资本主导的转变。
    • 沈艳
    • 摘要: 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对信息的获取、使用、创造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控制越来越分化,社会分层理论必须拓展自身以面对信息技术革新给社会不平等带来的冲击。本文基于2018网民社会意识调查和2017CGSS数据,探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信息分化现象,认为信息分化对于社会分层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与信息使用行为存在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信息使用行为;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信息使用行为也会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信息分化与社会分层存在互构关系。本文认为数字化生存背景下,将信息分化纳入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结构性因素中,立足于探讨数字不平等的生产与转化,能够对社会分层结构变化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解。
    • 阮极; 蔡欣晴
    • 摘要: 人口问题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受生育观念影响,中国迎来低出生率时代。基于对广东潮汕地区的质性访谈,发现传统的生育观念受到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多生”和“偏爱男孩”的传统生育观念弱化。教育成本昂贵是如今人们选择“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家族组织松散、阶层分化及“空心村”现象推动了农村地区生育观念的变迁:(1)农村家族组织松散化使得宗族活动大大削减,礼治秩序、香火传承和重男轻女观念弱化;(2)社会分层改变了村民价值观和乡村舆论,贫富对比使一些人开始认为有钱比“多子多福”来得实在;(3)“空心村”使家庭亲自照料的“养儿防老”成为空谈,不管男孩女孩长大后都在外读书工作,村民开始攀比子女物质上的支持,而非生儿子数量的多寡。
    • 付琼
    • 摘要: 利用CGSS2015数据研究社会分层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描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幸福感受到社会分层的影响,此影响为正向即社会分层地位较高的居民幸福感较高;幸福感可以在不同社会分层地位之间进行代际传递;地区之间的差异让幸福感受到社会分层影响的表现不同,即相较于东部地区,社会分层地位对中西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 王海郦
    • 摘要: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多样性也正在深刻改变着我国教育,社会分层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进一步加剧,其带来的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冲突关乎国家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更开放创新与差异化的方式解决相关的社会现象与教育问题,或将会更好地保护教育发展与教育创新的容错能力。
    • 张春泥; 谢宇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因素对家庭行为多样性的影响增强以及家庭行为在社会阶层中的分布向弱势模式变化,家庭结构在中国社会分层的重要性正在上升。文章从社会分层如何影响家庭结构的形成和家庭结构如何影响社会成就两个方面对中国相关经验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中国情境下研究家庭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的思路和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