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份建构

身份建构

身份建构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5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语言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7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0849篇;相关期刊560种,包括新闻研究导刊、文学教育、海外英语(下)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国际教师教育协会第三届双年会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教育: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身份建构的相关文献由1067位作者贡献,包括夏玉琼、邬玲琳、刘瑾等。

身份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7 占比:4.3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0849 占比:95.62%

总计:21804篇

身份建构—发文趋势图

身份建构

-研究学者

  • 夏玉琼
  • 邬玲琳
  • 刘瑾
  • 王雪玉
  • 吕春媚
  • 唐蕾
  • 孙铭钰
  • 王娜
  • 袁周敏
  • 赵广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塔娜
    • 摘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服饰话语为女主人公塔拉从底层社会和宗教桎梏中逃离出来,最终成为一名女性学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服饰话语见证了女主人公塔拉的成长、蜕变和重生.本文将从阶层认同、宗教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对小说中的服饰话语进行分析,研究服饰话语对身份建构的影响,从而为身份认同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陈梦桑; 向晓梅; 吴伟炯
    • 摘要: 作为新型领导风格,教练型领导颇受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现有研究强调教练型领导的积极价值,然而忽视了在领导管理过程中,是领导与下属双方共同塑造了教练型领导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采取身份建构理论,从领导与下属匹配视角,探讨教练型领导和员工对教练型领导力的感知的一致性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员工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采用多元回归及响应面分析方法,通过对117个团队865份配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领导与下属的教练领导力评价在“高-高”一致时,员工工作幸福感更高;当领导-下属对教练行为的评价存在不一致时,领导低-下属高的情形下对工作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强;下属的心理资本在一致性与工作幸福感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团队领导成员关系质量调节了一致性对心理资本的效应。本研究从身份建构理论视角,发现教练型领导与员工认知协同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其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为教练型领导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细致的理论揭示和实证支持。
    • 徐天啸; 佘军
    • 摘要: 冲突性话语是戏剧中常见的动态语言现象,会给人际和谐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话语分析已逐步成为语用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鲜有学者基于人际和谐管理理论对戏剧人物话语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基于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以《荷兰人》中的戏剧会话为语料,从语用角度探究克雷和露拉在戏剧冲突中的身份建构,重点关注语境因素,从而发现两位人物基于社会语境因素建构自身身份的过程。本文可以为解读该剧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覃晓琪
    • 摘要: 简述语言磨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外语教师可以着眼于语言磨蚀的积极影响,从多个学科视角,探索语言磨蚀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建设性意义。分析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语言磨蚀现象。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语言磨蚀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旨在促进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认为语言磨蚀研究为保持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和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 梁梦洁; 李家琦; 荆凤仪
    • 摘要: 高校学生干部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精英,有着普通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多重身份,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高校的学生工作中面临着众多问题和困境,包括高校学生干部自身利益动机和利益需求以及与同伴群体的外部利益冲突、与普通学生外部利益冲突。本文深入分析其主要因素是存在身份定位模糊、组织机制缺乏和弊端以及文化反哺矛盾,受社会背景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后喻文化世代下的学生干部对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和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孙铭钰; 王雪玉
    • 摘要: 基于语用身份论的理论框架,采用个案研究和话语分析方法,调查江苏某高校一线外语教师“思政教育”话语实践的意识凸显程度及教学过程的“思政教育”话语实践,并分析其身份建构。研究发现,教师主动适应外语课程思政改革要求,选择语体、话语方式、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等话语实践类型建构了四种语用身份:幽默型、严肃型、博学型和同伴型。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个案研究法,只选取一位高校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 艾发光
    • 摘要: 电视剧《人世间》以家庭伦理为中心构建人物关系,通过东北某省会建筑工人周家三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东北老工业区人民勤奋、执着又善良的美好品格,将一批平民子弟的人生经历与奋斗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该剧通过李素华(周母)、郑娟、周蓉、乔春燕、郝冬梅、冯玥等女性角色表现了女性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并试图通过伦理叙事的方式重拾女性自我表达和身份建构的探讨。这种叙事表达,既可以呈现近些年我国在家庭伦理以及女性身份意识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又可以通过作品文本反映现实社会,为现实中依然身处同样困境的女性提供破局之路。因此,本文拟从社会及生活的伦理秩序出发,对作品中相关女性角色的身份建构和困境表达进行分析,试图对新时代女性自由表达的更多可能性进行探讨。
    • 俞睿; 刘英杰
    • 摘要: “零工经济”的崛起使越来越多数字劳工沦为新型的不稳定无产者。为审视数字劳动中人与算法的关系,本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例,基于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从布尔迪厄阶级理论出发,探究算法对数字劳工群体身份建构与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算法规训使数字劳工群体在身份建构与认同时处于相对被剥削地位,表现出游离、保守的抵抗意愿。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促进数字劳工群体客观公正进行身份建构,提高身份认同感。
    • 孙铭钰
    • 摘要: 本研究以语用身份论为理论框架,以“外教社杯”第十届综合课组10位获奖教师的视频转写文本为语料,运用话语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教师话语中态度资源的运用及身份建构情况,发现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较多运用判断资源和情感资源来建构评价者、组织者、专家和朋友的身份,较少运用鉴赏资源。此结果对于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选择及身份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李伟
    • 摘要: 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智人类,即借助数字技术增强人类身体智能行为的后人类。赛博格身体即是这种后人类时代的集中代表,而赛博格身体被建构的同时也伴随赛博格空间和赛博格社会的产生。身体美学的主旨是承认身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身体是适应自我存在和感知社会化变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有力推进剂。赛博格身体技术是一个工具,最多也只具有一种工具性意识。在发展赛博格身体的同时,必须明确“赛博格身体”逻辑生成的必然性和秩序性,进而才得以建构其身份。这是人类与智能机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关系哲学,它跨越人类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基于技术的人与智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本质和对象。赛博格与人工智能都力求“身心合一”,二者之间的模糊分野也使我们明确,意识的存在是确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