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
第三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

第三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湖北恩施
  • 出版时间: 2017-08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两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产业短板问题日益凸显,电影界亟待加强有效的优质供给,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其中,“工匠精神”与“电影创意”的有机结合,将以柔性力量激活中国电影的独特战略性资源,聚焦质量提升与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电影创意经济的发展,成为质量时代中国电影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 摘要:2000年前后是韩国电影100年的特殊节点,在此前后兴起的电影史写作热潮,是韩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材料.对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的考察,主要是建立在由韩国电影史学者撰写并被翻译成中文的韩国电影史著述的基础之上.在全球及东亚视野里,韩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倾向于正视因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创伤记忆、分断焦虑与抗争格局,主要通过殖民/反殖民、分裂/统一以及全球/在地等二元对立的叙述框架和历史分期历史叙述,以及因应一个世纪以来激荡在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运动,在解放与开放的史论结构中,纳入有关历史叙述的对抗与争议的动力机制,进而呈现出韩国电影史之于其他各国电影史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 摘要:电影《战狼2》票房成绩格外亮眼,达到56亿元,它高高窜起,让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可以说《战狼2》是一部充满符码意义的作品,它着意民族情绪的文化表达与国家形象的呈现,是一部主流电影.影片由吴京自编、自导、自演,他是李连杰的师弟,他说:“中国的观众憋得太久,太需要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中国的超级英雄了,我只是恰好点燃了观众的爱国热情.”此片选取撤侨的故事,运用异国情调和幻觉力量为观众呈现一系列景观,并将信仰和民族自豪感视为国家强大与否的试金石.电影表现的内容,是以崛起后的中国在国际社会越来越有发言权和影响力为背景而展开的海外营救,可归为广义的主流电影,亦有人名之为新主流大片.片中的吴京在非洲高举五星红旗,轻易穿越政府军与叛乱分子交战的烽火线.吴京饰演的冷锋收养了一名非洲儿童为养子.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名为“trans-identity'storytelling"的新概念.“trans-identity"直译过来可为“身份认同转换”.但考虑到本文探讨的内容需与时代的“trarns"概念相结合,故以英语来定义.最近在韩国学术界"trans"这个术语本身已形成有效的概念.它讨论了对象之间的横断与超越,同时否认了以森严的分级系统去认识世界的现代性价值."'trans-identity'storytelling"基于的前提是,在人类接触过的众多叙事体内,存在着通过“身份认同转换”来推动故事发展的人物的形象.这也批判了最近的“transmedia storytelling(跨媒体叙事)”概念中把storytelling(故事)作为载体,认为故事问题就是媒体问题的态度.跨身份认同的转换根据自我意愿或是他人迫使的情况不一,叙事也以不同的框架展开.由此,“trans-identity"构成了人物的形象(character)层面,故事或叙事(storytelling)的层面,更或是话语(discourse)的层面.在话语的层面,一旦人物形象与故事被看作现实的再现时,就意味着必有某种问题在身份性前后转换的过程中发生.这个问题涉及叙事、艺术、美学、文化、社会、法律、伦理、政治和经济范畴.本文探讨了构成这种“trans-identity"层次结构的三个层面的概念,并介绍了其下四个类型:身份认同逆转、身份认同转置、身份认同横断和身份认同超越.
  • 摘要:《阿里郎》是一部通过自传性纪录片的独特形式来记录一位导演精神演变过程的电影:这位导演只想拍电影,只有在拍摄电影时才最幸福.他对渴望拍摄电影却不能拍摄电影的现实感到深切痛苦,于是与世隔绝,反思自己、解剖自己,终于克服内心矛盾,成功获得精神再诞生,回归社会.在电影里,观众不仅了解了金基德现在的生活和他所面临的内心危机,还能接触到金基德的电影世界和与个人经历相关的庞大材料.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里郎》不仅是了解2011年以前金基德生活和电影的最重要材料,还是解释2011年后金基德电影嬗变的有力证据.
  • 摘要:2003年《许三观卖血记》被韩国美丑剧团改编成话剧,公演后获得了热烈反响.2015年初河正宇执导了电影.本文将着意挖掘小说和电影相互重叠渗透的相互关系.电影将小说中40余年的时间置换为——20世纪50年代韩国忠南公州.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韩国社会处于国际性秩序美国(英语)和过时的封建性秩序(汉字)间的双重束缚的时代背景中.电影忠实还原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另一方面,又通过省略和强调,对小说进行了大幅改编.对于改编后的电影,大部分韩国批评家持批判态度.电影中,导演让人笑中含泪的缜密叙事策略可圈可点.同时,通过对中/韩时空的模糊处理,给观众提供了自由凝视时代、历史和人性的空间.电影中一家之长的牺牲升华为普世性的人道主义,这种人文精神根源于把他人之子视如己出,甚至甘愿为他奉献自己的生命的一种牺牲和献身.因此这部电影也被评价为一部表现对人类的深刻情感和信赖的人道主义作品.但过分强调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的重要性,其实也是一种家长主义意识形态.家长主义与经济逻辑结合,进而与资本主义式的保守主义紧密相关.余华的小说,可以说是家庭受难史在韩国电影中变身为一种家庭浪漫史.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只能不忘却过去,却不能延续到未来.
  • 摘要:韩国的大众文化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止,还不为海外所知,后来从电视剧和K-POP(韩国流行歌曲)的推广中开始走向世界,特别是以亚洲为中心,韩国的大众文化逐渐赢得人气,乃至于出现“韩流”一词.韩国电影也同样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止,几乎没有传到海外.除了参加电影节或者在特别活动中上映之外,极少在影院商业性上映.到1999年,《八月照相馆》在香港引人瞩目,随后上映的《生死谍变》票房大卖.接着,《生死谍变》在日本也成为首部票房成功的韩国电影,以此为开端,韩国电影开始受到关注.2002年,《我的野蛮女友》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在泰国、新加坡等地区获得票房成功之后,各种类型的韩国电影经常得以上映.随着达成韩国也制作“有趣的电影”的共识之后,亚洲各国的发行商争相购买韩国电影在本国上映.
  • 摘要:2016年,张艺谋的《长城》,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英国公投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二战以后风起云涌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浪潮在2016年遭到了空前的质疑乃至逆转.有人断言,“未来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说:2016年是自由贸易遭遇重大挫折的一年,甚至是最新一波全球化进程终结的开端之年”.人类世界,由此进入一个后全球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张艺谋的《长城》,高达1.5亿美元的投资成本,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传奇影业、环球影业等中外影视巨头联合制作,景甜、刘德华、张涵予、马特·达蒙、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等中外明星联合主演,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个标准的全球化时代的产品。因此,张艺谋的《长城》,注定是—个充满悖论的后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电影文本。
  • 摘要:乡村在中国电影史中是可与城市相提并论的一种叙事空间类型.与城市电影一样,乡村电影的发展始终和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现状相呼应.通过对中国乡村电影的发展史及其空间叙事进行考察,笔者发现,中国乡村电影在空间图谱方面呈现出一个单峰波状图,在空间叙事方面则形成“农村”和“乡土”两种书写传统.
  • 摘要:《战狼2》《湄公河行动》极具创新性的叫好、叫座的创作实践已经创造了历史.作为主旋律电影类型化有益探索的可喜成果,作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文本态势,它们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佳片缺乏、市场表现惨淡的不利局面.其在战争电影、警匪片的主体架构中自然融入惊险片、强盗片、灾难片、武侠片等类型元素及爱情、友情、政治、道德等题材成分,揭示了拓宽边界、跨类融合乃是主旋律电影的制胜路径这一道理.无疑,这也是日渐类型化的国产电影未来创作的制胜路径.
  • 摘要:中韩两国的地缘关系在表达中韩二战历史的影片上导致部分战争经历的同构.源于“反殖民/抗日侵”的二战影片在中韩当代电影制作中亦常有同义主题,除去关于战场的正面描写、微观化而回到个体感官反应之上的性别叙事尤其值得辨思.以近年来连续出现的《鬼乡》《南京南京》《斗牛》《拉贝日记》《金陵十三钗》等影片为视阈,可见出其中包含的战争创伤、心理抚慰与文化中的族群重建问题.
  •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21世纪以来,韩国浪漫喜剧在亚洲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韩国浪漫喜剧本质上是对好莱坞同类型电影的模仿,在吸收好莱坞电影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韩国文化传统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其浪漫喜剧的喜剧性源于叙事中的性别关系,以“性别”为切入点.本文将韩国浪漫喜剧概括为女强男弱、女弱男强、欢喜冤家、欲望书写四个类型.在总结它们的叙事特点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尽管21世纪以来,韩国浪漫喜剧在类型化上做出了许多创新,但它本质上依然是规训于传统性别政治中的.同时,同好莱坞电影相比,韩国浪漫喜剧尚不能算是全新的电影类型.
  • 摘要:根据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所改编的日版、韩版和中版电影,各有千秋.在人物设置上,内海警察的增设,使得日版电影具有了隐喻意味.尊崇“本格推理”原则,日版电影很好地表现了日本民族属性和时代症候;韩版电影坚守的是一以贯之的温情路线;而中版电影则将原作改编为正义与邪恶之争,失去了小说原味.小说改编成电影,应处理好原著精髓与国别受众等多重关系,当慎之又慎.
  • 摘要:互联网为电影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创造了更多元的审美意趣,甚至有时会直接影响电影的影像设计、故事内容、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等.韩国电影《被操纵的城市》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本文将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语境中去读解韩国电影《被操纵的城市》中的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对比及其中存在的悖论,在这样的生存时空维度中揭示人性以及人性中善与恶的交锋与对抗,由此来考察在持续变化的犯罪片创作走向中出现的很多新的文化信号,并重新认识到互联网在艺术创作中的影响力.
  • 摘要: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题材纪录片出现在世人面前,为记录下一曲曲人生暮歌.本文以中韩老年题材纪录片为观照对象,将之进行比较,分析了其在创作手法、叙事、价值取向上的共同特色,也探讨了其在叙事策略、价值取向、镜语风格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韩老年题材纪录片存在的缺憾.
  • 摘要:电影《明月几时有》在讲述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时,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风格,在文化症侯上显示出主旋律电影的时代话语特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讲述“英雄”的主体自我建构过程,并赋予其跨时代语境的可接受性和可延续性.用碎片化散文叙事的审美风格带领观众去走近平凡英雄们碎片化、断面化、复杂化的日常生活.用视觉化的日常表述革新视觉奇观,让观众从习以为常的视觉刺激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新奇的感受和审美体验.
  • 摘要:黑色喜剧《驴得水》在对人性和权力展开批判的同时,也隐喻了女性自我解放的激进抗争在男性中心社会的必然命运.张一曼作为《驴得水》中主要的女性角色,以身体欲望的释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了新女性的身份建构,但作为两性中的“标出项”,在男性中心话语的凝视和围剿中,却最终走向了疯癫与毁灭的悲剧命运,从而为中国电影史提供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女性形象符号.
  • 摘要:《战狼2》通过动作奇观、身体奇观、场景奇观及国族符号奇观等,传播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对比的视野中建构了一个责任担当、强大自信、正义友善的中国国家形象.同时,影片也没有回避中国社会底层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阴暗面,从而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更接地气的中国国家形象.当然,《战狼2》的奇观呈现和国家形象建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因过度追求奇观效应和视觉刺激而导致影片逻辑不周、内涵缺乏,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建构蕴含着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和中国优越感,从而不利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和认同.
  • 摘要: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先锋的创作理念,来讲述中国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个人经验以及生存困境,致力于展现当下中国底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在中国电影剧烈而又迅速的商业化浪潮中保持独立创作,影片深刻反映了中国现实.其电影在海外影坛频频获奖,深受异域文化背景人群的接受和欢迎,并赢得广泛的国际赞誉.本文系统梳理了贾樟柯影视作品的创作历程及其国际影响,探索其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特质,旨在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借鉴意义,从而可以提升中国影视的海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 摘要:电影《无间道》(2002)讲述的是陈永仁(梁朝伟饰)和刘建明(刘德华饰)两个人的故事.警校学生陈永仁受警方安排表面上被强迫退学,实际上则是让他进入三合会当卧底.同是三合会会员的刘建明在韩琛的指示下进入警校,得到机会做警方的卧底.他们分别代表着善与恶,表现出鲜明的对照状态,但这不是他们自主的选择而是受到外部压力,被迫要求认同变化而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断经历身份认同的混乱和矛盾,从而成为跨越认同中的“逆转”典型.
  • 摘要:根据庆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七月与安生》,着力表现了七月与安生两个人物之间至死不渝的友情,在刻画女性复杂微妙关系的同时又缠绕着温暖而绝望的爱情.电影以镜像化的手段呈现人物的存在方式,以圆形化叙事探讨生命的轮回和宿命,以多重交错的结构彰显人之存在的荒诞与虚无,生命、爱和死亡在不同时空互为参照,互有隐喻,揭示了当代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强烈孤独感和荒诞感.
  • 摘要:与以金基德、朴赞郁为代表的典型韩式黑色电影相比,罗泓轸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更为明显向美国经典黑色电影靠拢的“复古倾向”——紧紧围绕“死亡和谜团”进行存在主义式的反省和思考,越来越深的“黑色”中带有一种渐进式的、“决定性的、不可避免的毁灭气息”;另一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后现代文化品格,对绝对真理、终极存在的解构与质疑蕴含着创作者对后现代社会精神空白的深深忧思.“原罪三部曲”中,从都市街区到两国边境再到与世隔绝的孤村小镇,角色身处的地理位置一级级边缘化,伴随着现代文明逐步消减与退位.利用叙事空间来隐喻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让罗泓轸在坚持黑色电影核心精神的类型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视觉元素的类型超越.在被封闭或被隔离的叙事空问中集中化、复杂化叙事冲突,从有限度地使用复杂叙事过渡到大量采用复杂叙事,让罗氏电影由黑色犯罪电影向黑色谜题电影转化.而这种愈加复杂的叙事层次和渐次明显的幽暗倾向,帮助罗氏电影在叙事上打破了韩国黑色电影的叙事定式.相较其他韩国黑色电影在展演人类“悖论性悲剧命运”时表现出的现实关怀、批判精神、救赎意识,罗泓轸的三部影片却逐步“内收”和“下坠”,并沿着现实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的“黑色之路”愈走愈远,宗教价值也在后现代语境中逐步衰亡和崩塌.
  •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民族主义呼声激烈碰撞的当下,张律电影的跨国实践是一个富有意味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国朝鲜族导演,张律始终关注民族性与国家性的差异与偶合,在错综复杂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中观照当代朝鲜民族的现实处境与身份认同.其电影在产业、文化、美学等层面,既保有浓厚的民族底色,又呈现出鲜明的跨国特征.透过对张律电影的分析,可以发现华语电影必须在语言维度之外,增加中华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同时消除学界对其“去中国化”“去民族性”的质疑,进而将华语电影研究推向更广阔的未来.
  • 摘要:2014年7月3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与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签署了《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韩合作拍摄的影片将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再受进口片条件限制.协议签订后,中韩合拍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出现了《重返20岁》《坏蛋必须死》《我的野蛮女友2》和《分手合约》等票房或口碑较好的影片.按照詹庆生的观点,合拍片有五种制作模式.在这些中韩合拍片中,有四部电影属于较为特殊的“一本两拍”模式——同一个剧本由中韩两国分头拍摄.这四部电影分别是韩国版的《极速绯闻》《奇怪的她》《走到尽头》《盲证》与中国版的《外公芳龄38》《重返20岁》《破局》《我是证人》.
  • 摘要:面对当今的消费社会,大众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对产品功能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追求.在形形色色的广告中,编码者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符号形式,将商品单纯的物质功能属性转化为一种消费理念和文化价值,并借助大众传播渠道传递给消费者.本文借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以2015年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网络营销广告《回家》为例,剖析其符号和神话建构过程及其中的意识形态.深入考察《回家》广告如何借用纪录片体式,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将现代汽车集团意识形态与韩国国家意识形态合并,并巧妙地使之去政治化、自然化,进而在影像中将现代汽车集团与韩国国家意识形态合二为一的叙事策略.本文旨在为消费广告等大众文化产品时,给读者提供一种解读电视广告的认知机制.
  •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和电影市场的壮大,犯罪题材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特别是21世纪以来,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以其独有的风格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如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奉俊昊的作品等,在影坛上留下了诸多有名的角色,其中以反面人物最为凸出.本文就反面人物这一角度切入,结合具体实例剖析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的反面人物,分析“人、犯罪嫌疑人、人性”三重身份为一体的独特塑造机制,以期启示中国犯罪题材电影.
  • 摘要:“慰安妇”在二战结束后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并处于集体“失声”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韩国正式提出,遂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近年来韩国有关“慰安妇”题材的影像在数量、质量上都呈上升趋势,赢得了大众的情感共鸣.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历史记忆与现实语境、叙事框架等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价值与问题,以期为之后的“慰安妇”题材影像生产提供借鉴意义.
  • 摘要:家庭伦理剧作为中韩两国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剧市场占据重要地位.2010年前后,两国家庭伦理剧在受众审美需求变迁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创新.通过对中韩家庭伦理剧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二者在电视剧题材内容的选择、叙事方式的把握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因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面对韩剧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两国电视剧特色的基础上,对于韩剧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中国电视剧在未来创作发展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