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赛博格

赛博格

赛博格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691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数字媒体研究年会等;赛博格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雨童、陈静、伍文妍等。

赛博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7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691 占比:99.20%

总计:19849篇

赛博格—发文趋势图

赛博格

-研究学者

  • 王雨童
  • 陈静
  • 伍文妍
  • 傅育繁
  • 冯莎
  • 刘介民
  • 刘大明
  • 刘思甜
  • 周琛
  • 姚禹

赛博格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茜
    • 摘要: 作为“视频艺术”的早期代表,白南准作品中的先锋性至今被创作者追捧,然而学术界却尚未对他形成一致而确切的论断。结合当下视觉文化研究的多种进路,批判性地阐释白南准作品中视觉机制的运作,揭示当下媒介文化的各种症候,是重新打开这一艺术形态的可能方式。在被图像包裹而失真的世界,人自身也将脱落为表象,滑入媒介技术设置的虚拟象限,以一种消失的方式存在。白南准运用“赛博格”的反讽策略,通过技术内爆重返艺术之本真,从而突破技术霸权的摆置,实现了自我保存。
    • 摘要: 拥抱媒体融合,作为媒体人,想必您有很多的感悟和收获。2022年,新一轮的变革必将带来更多的挑战。本刊为您精选了一些必读的好书,希望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启迪。《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受众研究是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向林; 田海霞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晚期,后人类主义这一重要"后学"逐渐占据学术话语阵地,其承接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对启蒙理性的质疑,又不同于后结构主义对人类理性中心地位的解构。后人类主义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中将"科技"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探讨赛博主体性的哲学问题,其最直接的理论贡献就是模糊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界线。
    • 张春梅
    • 摘要: 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在“人”的现实、“世界”现实、“书写”现实和“文本”现实等层面显示出与纸媒写作的不同,其媒介属性、生成方式和文化表达带有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从而提示“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必然带有区别于既有现实主义理解的面相。当媒体时间越来越多地占有现实时间份额,媒体所建构的共同体想象空间更多地承载起表征当下大众心理、情感结构、审美取向的功能,成为镌刻大众文化记忆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网络文学“现实”的寻踪,实为透过文本和文化现象观审大众美学,这理应是网络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维度。
    • 樊祥
    • 摘要: 本文以克拉里媒介理论为基点,阐明了赛博格形象误区,提出无论现实还是科幻中的赛博格,都没能完全摆脱资本的意识形态调控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对赛博格的两种惯常认知做出了适度的反思。
    • 陈佳沁
    • 摘要: 游戏陪玩职业因“玩”的迷思和“社交”迷思这两重意识形态幻象,吸引了大量青年人的参与,陪玩平台和陪玩工会在其中起到“中介”的作用,但这一雇佣关系的转移促使了陪玩师主动与服务对象建立起“友谊”,将他们裹挟进情感劳动之中。游戏陪玩师通过建立人设、改造声音、超时工作等主动参与情感劳动以满足“老板”的情感需求,进而获得高额的金钱回报。这其中由于陪玩工作开展于赛博空间,媒介技术在劳动中被广泛用以构建游戏陪玩师的虚拟身体,使得这一情感劳动出现显著的赛博格化特征。媒介技术的介入,促使游戏陪玩师在面对情感剥削时倾向于“工具性”地疏离现实自我与虚拟的劳动自我,进而使得陪玩师明显地表现出劳动主体性的丧失,这也将导致更多道德问题。
    • 简圣宇
    • 摘要: 作为后人类文化关键词,“赛博格”与“元宇宙”分别指出了未来人类身体和互联网演化的方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将逐步沟通起“虚拟”与“现实”这两个“身体存在”的场域。“虚拟现实”空间的建设让“身体存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身体存在的场域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还延伸到了基于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现实”领域。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度介入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信息技术为人类开拓出了新的体验路径,深刻影响着包括美学在内的诸多学科的未来走向。
    • 李伟
    • 摘要: 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智人类,即借助数字技术增强人类身体智能行为的后人类。赛博格身体即是这种后人类时代的集中代表,而赛博格身体被建构的同时也伴随赛博格空间和赛博格社会的产生。身体美学的主旨是承认身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身体是适应自我存在和感知社会化变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有力推进剂。赛博格身体技术是一个工具,最多也只具有一种工具性意识。在发展赛博格身体的同时,必须明确“赛博格身体”逻辑生成的必然性和秩序性,进而才得以建构其身份。这是人类与智能机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关系哲学,它跨越人类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基于技术的人与智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本质和对象。赛博格与人工智能都力求“身心合一”,二者之间的模糊分野也使我们明确,意识的存在是确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 武文岩; 郭玉冰
    • 摘要: 20世纪60年代,赛博朋克脱胎于美国未来主义科幻文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反思之后,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近些年来,赛博朋克更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赛博朋克电影中独树一帜的视觉和听觉元素,成为观众接受该类型影视作品的首要因素。本文将对赛博朋克影视作品中的视觉和听觉主要元素进行解读,同时对赛博朋克电影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和思考。
    • 王亚芹
    • 摘要: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