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496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151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学术研究、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身体美学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华、韦拴喜、方英敏等。

身体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7 占比:8.6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5151 占比:91.22%

总计:5647篇

身体美学—发文趋势图

身体美学

-研究学者

  • 王晓华
  • 韦拴喜
  • 方英敏
  • 王亚芹
  • 理查德·舒斯特曼
  • 冯学勤
  • 张玉能
  • 张再林
  • 曾仲权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启星
    • 摘要: 本文基于身体美学视角,探讨网球运动中运动员呈现完整身体的重要意义。研究认为,网球运动是身体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意识、身体实践、身体美感构建了艺术的身体、动感的身体以及灵活的身体,呈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其是理想身体美的一种呈现。网球运动是身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唤醒了公众对身体美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呈现了身体的力量之美,从而获得了生命美的超越。
    • 俞思哲
    • 摘要: 当身体从文化研究的背景进入了前景,当代人文学科普遍经历了“身体转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身体是重要的基础条件和“工具”。关于身体的论述离不开当代消费主义中的身体消费,人们不仅通过身体消费来表征自己,更要通过身体消费来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种政治过程中去。因此可以基于身体背景前景化的理论来分析当代身体消费中对身体产生的解放和束缚,及其背后带来的身体政治问题。舒斯特曼提倡以身体美学的理念和方式改进身体的日常习惯等各类审美实践,引入身体风格和生活艺术,最终可以使人们达到一个处于更高层次的自我状态。
    • 李琦
    • 摘要: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开创者与领军人物——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70万字的皇皇巨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对生命美学的背景转换、研究对象、提问方式、理论谱系以及生命美学与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与环境美学的异同诸多层面,均做出了系统且深入的学理阐释,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较早诞生的美学新探索——生命美学——深度思考的一次集中展示。
    • 王悦
    • 摘要: 杜甫的诗歌中有大量对民众身心疾苦的叙述,主要集中在身体意象的运用上,其中以身体意象“骨”的描写最为深刻。“战骨”之悲、“瘦骨”之贫、“病骨”之痛、“老骨”之志,深刻地刻画了民众在动荡年代的身体疾苦。杜诗对民众身体疾苦的观照展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自己贫困潦倒却依旧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操,也是对当下身体美学的回应与超越。
    • 李伟
    • 摘要: 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智人类,即借助数字技术增强人类身体智能行为的后人类。赛博格身体即是这种后人类时代的集中代表,而赛博格身体被建构的同时也伴随赛博格空间和赛博格社会的产生。身体美学的主旨是承认身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身体是适应自我存在和感知社会化变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有力推进剂。赛博格身体技术是一个工具,最多也只具有一种工具性意识。在发展赛博格身体的同时,必须明确“赛博格身体”逻辑生成的必然性和秩序性,进而才得以建构其身份。这是人类与智能机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关系哲学,它跨越人类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基于技术的人与智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本质和对象。赛博格与人工智能都力求“身心合一”,二者之间的模糊分野也使我们明确,意识的存在是确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 孙一; 沈伟; 刘利
    •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舒斯特曼身体美学视角出发,审视武术与健美运动的差异,反思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武术与健美的影响,进一步挖掘两项运动所蕴藏的身体美学价值.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体遮蔽、神行兼备、内外兼修、自然适度;西方健美重视躯体显露、身体修饰、形体优先、超越极限;中国武术符合舒斯特曼式身体美学的特征,西方健美具有福柯式身体美学的特征.
    • 李想; 刘竺岩
    • 摘要: 电影《艺伎回忆录》改编自阿瑟·高顿的同名小说,它揭开了艺伎的神秘面纱,深入艺伎生活,不仅道出了她们背后的故事,还揭示了其神秘美感的来源。艺伎与普通妓女的区别在于,比起肉欲满足,她们更多是为提供给服务对象精神欲望满足而存在的。在精神恋爱中,氛围的营造极其重要,这造就了艺伎的神秘美感。影片中真美羽便是如此。她认为“我们营造一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美不胜收”。对艺伎来说,为给客人提供舒适的氛围,对其身体的“媚态”以及两性交往规则的训练必不可少。这种承载于身体及生活中两性交往的美感,随着现代西方“身体美学”的建立及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提出,逐渐受到重视。《艺伎回忆录》塑造的四位艺伎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她们的美。这种美如何产生?被称作恶所的“游廓”的审美价值如何体现?四位艺伎的不同结局究竟代表怎样的审美价值判断?对于以上问题,应在孕育艺伎文化的日本文化中寻找答案。
    • 赖锐
    • 摘要: 身体美学脱胎于实用主义,而实践美学则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渊源看,二者存在一些差别与对立,但不可忽视其内在学理上的相近和相通。具体而言,身体美学由实用主义哲人舒斯特曼首创,它既充分彰显了身体理论的实用维度,又兼顾了身体审美的实践潜能。身体美学对实践的重视,与实践美学殊途同归。基于此,身体美学进入中国后,迅速与本土的实践美学形成了碰撞融合:一则,身体美学将审美实践的主体从抽象的“人”引向了具体的“身体”,指出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身体是实践中的身体,对实践美学形成了“具身化”的补充;二则,身体美学将审美活动中的“身-心”因素一并统合到“身体”之中,为实践美学克服“主-客”二元论提供了整体论思路。通过对舒氏身体美学的西学东渐线索加以细致整理,有望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实用美学的对话机制,为异质资源的整合方案提供参照意见。
    • 陈保学; 金玉柱; 王岗
    • 摘要: 在“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需求下,以哲学、美学、文化、体育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梳理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思想内涵,并深入研究其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包括可感之身和可思之身的技术实践,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的文化实践,生命关怀和日常生活化的审美实践;其技术实践恪守功夫逻辑,文化实践遵循伦理逻辑,审美实践体现生生逻辑,总体上三者之间呈螺旋递进的逻辑关系。武术身体美学资源不仅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更是为身体美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理支持,期许通过管窥之见达致引玉之效。
    • 黄逸民
    • 摘要: 近几年来,有关后人类的言说已经变得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引导学者由迷恋语言转向重视物质,继而回归身体与生活世界。虽然生态理论大家海瑟曾于2008年宣告“后身体”时代已经来临,但这个回归的过程非但没有终止,而且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精神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人类美学必然落实到身体的维度。恰如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有机体与机器将结合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后人类,而这意味着承认人是一种身体性存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物质生态女性主义者阿莱默将赛博格视为人类、机器、自然(尤其是动物)的混合体。随着生命-机器和人类-动物的界限被跨越,一种加强版的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已经出现,支撑着正在生成中的后人类美学。在由此形成的视域中,生态学和身体学形成了相互通达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后人类美学,我们会重新发现身体的意义。可以说,从身体出发的理论建构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证明了生态文化的合法性,又解构了曾经流行的超人主义。无论人获得怎样的强化,她/他都是身体性存在,都依赖生态环境和技术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后人类的后人类美学必然呈现人类-自然-机器的交互主体性,最终体现多元物种伦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