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美学
生命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431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贵州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等;生命美学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范藻、周殿富、潘知常等。
生命美学
-研究学者
- 范藻
- 周殿富
- 潘知常
- 刘伟
- 王晓华
- 赵伯飞
- 李杰
- 熊芳芳
- 刘珒
- 向杰
- 吴惠
- 朱寿兴
- 王昭勇
- 王艳
- 罗坚
- 肖丽娅
- 肖朗
- 薛富兴
- 赵歌
- 邱紫华
- 韦统义
- 丁耀
- 乔明文
- 何林军
- 何绪刚
- 刘晓明
- 刘莉萍
- 司红玉
- 吴家荣
- 唐果
- 喜君
- 孟唐琳
- 宋丽丽
- 寇鹏程
- 寒一一
- 封孝伦
- 张亮
- 张娜
- 张焕志
- 李斯颖
- 李春娟
- 李雄燕
- 杨晓奇
- 林玲
- 林芹
- 果海富
- 涂武生
- 熊洪斌
- 王世德
- 王剑
-
-
李乾坤
- 《学术交流》
| 2020年
-
摘要:
犬儒主义研究是福柯晚年的一个重要且特殊的主题.犬儒主义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渐凸显出来,走入学术研究领域之中.现代犬儒主义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时代之中的消极生存状态和意识形态状态.福柯对犬儒主义的探讨,潜在地处于现代犬儒主义的语境之中,实质上是寻求对现代犬儒主义这一主体消解状态的超越路径.福柯通过对直言的话语形式,以及古代犬儒以生命实践直言的生命美学的论述,所希冀的是革命主体的发生.福柯对于古代犬儒精神的强调,有其后六八时代的特定背景,但欠缺对经济维度的把握,使得他的这一尝试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
-
顾广梅
- 《东岳论丛》
| 2020年
-
摘要:
张炜的中篇小说创作主要在文体创新、语言去蔽和生命美学三方面进行艺术建构和自我超越,《蘑菇七种》《瀛洲思絮录》做了极具难度的文体创新和艺术探索;《你好!本林同志》无疑是语言去蔽、重构语言的典范之作;《护秋之夜》《葡萄园》则在浸润于鲜活饱满的生命实相中建构独特的生命美学.本文选取张炜这五部代表性中篇小说作品,在文学批评史原有的阐释基础上勉力尝试一种新的再阐释,以期更大地打开张炜文学世界的审美空间和精神空间.
-
-
范藻
- 《齐鲁艺苑》
| 2020年
-
摘要:
包括智能播报在内的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或将要更新或改写人类的传播方式和文明形态,面对这个“狼来了”的惊恐,给伦理哲学提出了“我从何来?我是谁?我往何去?”当我们试图用以呈现生命完美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来思考时,那就是透过逼真的形象询问我从何来,解开至善的面纱试问我往何去,反思大美的灵魂再问我是谁,进而指出人类的生命存在应该如何更好地彰显传播主体的意义,那就是价值为上,创意为先,内容为王,也就是仅有法力无边的物理之“AI”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无穷的生命之“爱”.
-
-
邹兵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古典美学对"美之为美"的关注一直围绕着一个有生命的世界,把美看作是生命活动的理想境界,"生命"应该也必须成为生命美学最重的关键词.1985年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首先提出了"生命美学"的概念,并且在《中国美学精神》中对中国生命美学作出了诸多极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开创了后实践美学的全新研究方向.随后学术界也对生命美学的理论建构纷纷展开讨论,都无可避免地将生命作为该学科派别的逻辑起点.从生命美学理论建构的完整性出发聚焦生命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对生命美学的特征及现实意义做简要分析.
-
-
王昕
- 《艺术传播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与核心,周易美学是生命美学,是艺术文化美学。它所体现的阴阳化合、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几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命观念和修身立命等人格行为模式,是一种原生性、天然性艺术文化美学体系,从深层塑造了华夏文化特有的礼乐文化教育形态。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周易生命美学思想,对艺术传播、艺术教育而言有着强烈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豫卦》是《周易》中阐述礼乐文化的关键一卦,立足当前艺术文化传播状况,可以对《豫卦》的生命美学思想作初步探索,以期对我国的艺术教育有所促进。
-
-
-
李怡君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书法者抒发也,在中国书法史上涌现了众多的书法家,其中也包含一些僧人书家,特别在宋代,禅宗得到高度发展,在禅宗思想影响下涌现出的僧人书家大慧宗杲、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兀庵普宁尤其为突出,他们的书法作品表现出了与前朝历代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特点是生命美学的象征和体现.运用生命美学中存在、自由、超越等观点,从书法与个性的关系、僧人与书法的联系、书法与人生的关联三个方面以宋代四位禅僧为例探寻僧人书法中艺术与人生的美学关联.
-
-
刘燕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从对百年前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回应,到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信仰建构,潘知常教授在新著《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中给出了中国美学家在宗教祛魅之后对抗虚无主义最深的洞察、最辩证的思考和最美的出路.新著重新审视了"以美育代宗教"在一百年间存在的重要认知偏离,再次强调了审美与艺术作为重要的拯救力量对抗虚无主义的价值意义,在无宗教有信仰时代,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是信仰重构的核心,"我爱故我在"的生命美学必将引向生命哲学的新篇章.
-
-
-
-
-
胡希
- 《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古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典,圣经是一部兼具神学、文学、史学和社会学等百科全书式品质的经典文本.圣经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延续千年、迄今亦非常活跃,可谓卷帙浩繁、成果硕硕,拓展了包括圣经神学、诠释学、文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方向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发源于古代西亚地区的圣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西方文化经典.以笔者看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文化要走出去就是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不仅要继承民族的也要借鉴世界的。被基督教世界奉为立身处世之圭桌的圣经,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建筑、艺术等现实世界。从生命哲学维度解读圣经,既是对西方文化经典的重读,也是希望从现实文化交流的考量上成为我们的镜鉴。
-
-
何林军
- 《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
| 2016年
-
摘要:
苏东坡是有宋三百年甚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偶像派与实力派巨星.其生命存在富有崇高和优柔兼而有之的美学内涵.其崇高一面体现于忧国忧民尤其是在对待"敌人"和女性方面.优柔一面体现于面对苦难之时的从容潇洒,具体形式有漫游与诗文艺术活动等.苏东坡的生命存在,富有内在的张力,一张一弛,犹如鼓满风的船帆,又如扯满弦的弓箭,它丰富多样,不疲软,不萎靡,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树立了一个具有硬度、高度和灵活度的人文坐标.
-
-
乔燕冰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的发展,我们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本文将沿着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试图省思她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与方法。
-
-
乔燕冰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的发展,我们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本文将沿着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试图省思她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与方法。
-
-
乔燕冰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的发展,我们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本文将沿着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试图省思她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与方法。
-
-
乔燕冰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的发展,我们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本文将沿着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试图省思她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与方法。
-
-
乔燕冰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的发展,我们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本文将沿着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试图省思她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关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