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7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6047篇;相关期刊1153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求是学刊、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审美活动的相关文献由2127位作者贡献,包括潘知常、杜书瀛、王世德等。
审美活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047篇
占比:94.97%
总计:48484篇
审美活动
-研究学者
- 潘知常
- 杜书瀛
- 王世德
- 朱立元
- 张玉能
- 邹广文
- 叶朗
- 王旭晓
- 章辉
- 周来祥
- 李咏吟
- 李天道
- 潘智彪
- 王德胜
- 王朝闻
- 刘士林
- 叶伯泉
- 朱志荣
- 李志宏
- 杜卫
- 阎国忠
- 陈望衡
- 颜翔林
- 马国柱
- 侯健
- 刘方
- 孔起英
- 曾永成
- 李希华
- 李林
- 李欣复
- 杨春时
- 檀传宝
- 荆学民
- 赵伯飞
- 陶水平
- 黎启全
- 刘崇义
- 刘志一
- 刘晓敏
- 卢忠仁
- 史可扬
- 司有仑
- 吴功正
- 吴琼
- 张云鹏
- 张奎志
- 张弘
- 彭立勋
- 彭锋
-
-
范玉婷
-
-
摘要:
审美和语用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基于审美的语用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主体,将语文教学的焦点指向语言,引导学生将语用与审美有机结合。在形式多样的语用活动中,使语用活动和审美活动融为一体,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
-
-
陈松洁
-
-
摘要:
陶瓷源于泥土,出自人手,不仅记录着时间的流逝,也见证了文明的演变。它蕴藏着人类活动的密码,凝固着各时代人类审美活动的智慧创造。自古以来,陶瓷深受世人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陶瓷不但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讲述着我国历史的发展。陶瓷纹理表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同的纹理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内容,因此,对于陶瓷纹理的创作有了更加精进的研究。
-
-
杨雨佳
-
-
摘要:
在人类社会早期,并没有工艺美术的概念,也没有工艺美术的划分,但是工艺美术的形式与思想已经暗含在器具之中。在石器时期,人类已经会制造简单的生产生活工具,人们在制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琢磨形式或图案,也会在某个非功能元素的选择上萌发出个人的偏好意念,或许只有一刹那,只是一闪而过,但是这确实已经是审美活动了。从此人性的光辉就照耀着人类对艺术和美的追求的伟大过程,哪怕是最为简单的生活实用品,也会介入审美的观照。工艺美术在人类社会大放异彩,尽管物质文化并不存在纯粹的审美状态,但是在难以计数的民间器物中,无不承载着普遍的审美价值。
-
-
孟莉
-
-
摘要: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往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就是教师播放音乐,没有引导,没有问题,学生只是单纯的听,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欣赏课,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欣赏音乐,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
-
杨超
-
-
摘要:
从本质上看,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场真切的审美活动。研究戏剧艺术创作不能仅从技术的维度进行分析,而是要转变思维,从美学的视阈寻求创新。本文以“现象学”哲思为基础,对戏剧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将审美创作看成是“光”-“形”-“象”-“影”的形成过程。从“诗性智慧”角度分析中国戏剧艺术“虚拟、自由、留白”的审美意趣,以“看见”和“想到”阐释关于“之间”的概念;通过厘清戏剧叙事与戏剧表达,论证戏剧艺术是在成“象”过程中完成“之间”的艺术创作;通过辨析作品本身与观众的赋予(解读),强调戏剧“观演”的双面相向特质。戏剧本质上是一种“之间性”的审美形式,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形象”与“所以形象”之间,道与形器之间的艺术。
-
-
范永康
-
-
摘要:
当代中国美学将研究对象从“美的本质”转向“审美活动”,研究重心从“美”转向“审美”,哲学基础从认识论、实践论转向现象学和存在论,颠覆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美学模式,使得美学从附属于哲学的尴尬地位中独立出来。但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应完全否定认识论美学和实践论美学在“美的本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过分迷信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而应当坚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此为底线,兼容其他美学方法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创新之路。
-
-
马亮亮
-
-
摘要:
中国有史可考最早的酒出现在七千多年前,磁山文化的遗址里发现了形制类似酒器的陶器。古往今来,酒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和审美活动。文人墨客借由酒的醉意,留下一幅幅自由绚烂的精良艺术品。如果说西方人的酒神精神是尼采所说的狂热、冲动和激情,那么中国人另有一套自己的酒神精神,它是悠悠天地间的万丈豪情,以及旷达洒脱的精神自由。
-
-
张馨心
-
-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段深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家长都重视儿童艺术教育,为学前儿童报名艺术班,贴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理念培养儿童。但是,在现今时代发展形势下,从整体角度看待当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状况时不难发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依然存在很大改进空间。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刻了解并认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价值,而后开展实践教学。本文对新时代视角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点、价值详细分析,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提出更多、更好教育路径,助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
-
徐松炬
-
-
摘要:
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是艺术化的语言,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但在学生习作中,幽默感恰恰是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的语言富有幽默感呢?我们运用范例支架,从课文或名家名篇中提炼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幽默感。一、巧用修辞幽默的产生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的修辞能让语言产生不同的幽默效果,或诙谐有趣,或意味深长。
-
-
- 《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心理投射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活动,审美心理投射是对具备审美特征事物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被动的心理投射是观者对对象物作出本能的反应,主动的心理投射是指观者创造性地赋予对象物以情感、观念与意义.色彩设计的心理投射是指设计者运用语言和图形手段给观赏者营造了心理定向,使观者的心理投射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本文从产生色彩审美心理投射现象的文化背景、色彩心理投射与色彩的命名、色彩审美活动过程中观念的"投射"、色彩价值观对流行色倡导活动的影响等展开讨论,以期对色彩审美心理活动获得较为深入的了解,提高色彩设计原理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率.
-
-
Xu Lei;
徐磊
-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在民间艺术形象的创造或鉴赏中,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形成着各种感觉形象和各种感觉映像.其中,听觉形象与嗅觉形象、味觉形象、触觉形象、温觉形象、压觉形象、痛觉形象以及湿度感等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此外,内感觉中的肢体动感、呼吸动感、心动感、力度感、平衡感以及性感,还有视觉形象,也与听觉形象的创造与鉴赏存在紧密关系.需要立足心理美学角度,悬置胡塞尔意义的附着在民间艺术其工的"历史态度",对各种感觉映像予以"还原",而后复以关系论"构成",藉此寻找听觉与其他感觉在形象塑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关联因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