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白华

宗白华

宗白华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7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8篇、会议论文8篇、相关期刊48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学术界、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宗白华的相关文献由63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兴、张泽鸿、王艳等。

宗白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8 占比:98.9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1.02%

总计:786篇

宗白华—发文趋势图

宗白华

-研究学者

  • 王兴
  • 张泽鸿
  • 王艳
  • 陈永辉
  • 云慧霞
  • 汤拥华
  • 宗白华
  • 张国芳
  • 张希玲
  • 王德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美学大家宗白华曾说:“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文字都是“拿来主义”的成果,独立发明文字书写系统的仅有寥寥几次,而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书写系统,就是其中之一。汉字书写从最初“以刀代笔、以骨为纸”过渡到“书于竹帛,镂于金石,铭于钟鼎”。
    • 石经纬
    • 摘要: 影视资源作为语文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广大师生认可及喜爱,但纪录片作为影视资源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一直较为缺乏。其实,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宗白华在《艺境》中提出:纪录片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要呈现出记录之外的精神,这是一种逐层升华又融通合一的审美创构,是一个“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且不断转化相生的过程。这段话揭示了纪录片的三个基本特征。本文即以宗白华提出的三个层面,论述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 贾广晨
    • 摘要: 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凝结着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发展与建构的历史,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关注美育思想发展的美学家和音乐家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理念,来探索与建构近代美育观念,从美育观念的建构到美育机构的建立再到美育人才的培养,其中蔡元培、萧友梅、宗白华等人继承历史的积淀,以美育启蒙人,美育发展人为宗旨,为我国美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也包括了萧友梅与宗白华在对美育的关切的不同看法,从而又推动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 董亭亭
    • 摘要: 宗白华的“意境”美学思想意在营造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其中“情”与“景”交融的顺利实现,不仅需要构“形”的客观物质材料和显“境”的艺术媒介形式,而且离不开促使审美主体生“情”的媒介能力。而无论是构形显境所需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形式,还是审美主体生情应具备的媒介能力,都可看作艺术媒介的组成部分。因此,艺术媒介对宗白华情景交融的“意境”生成,具有本体价值和意义。探讨“景”与客观媒介物以及“情”与主体媒介感之间的互文特性,可为宗白华“意境”美学思想的推新阐释提供一个崭新视角。
    • 张彩虹; 吴昊
    • 摘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对宗白华的思想影响深远。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更是打开了他跨文化研究意识的大门,他将叔本华和老子、康德与《易经》做比较,逐步深入中西文化的研究。对于诗画关系,宗白华认为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融合,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种诗画关系理论一直贯穿他的多部美学著作和生命历程当中,他的诗画关系理论不是那种政治性、功利性与图解性的理论堆砌,而是始终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位,在其中执着于对人生、自然的追求,并将人格涵养与艺术学识联系起来,将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诗画美学实践的探索研究当中。
    • 程树盛
    • 摘要: 西方近代实验美学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朱光潜、蔡元培与宗白华在20世纪初都对实验美学有过介绍和运用。朱光潜从理论出发,借用实验美学的例证来论证自己的美学观点,而蔡元培则将实验美学融入到自己的美育中去,发掘了实验美学的实践属性,将美感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进行教育。宗白华对科学与美学的问题有着两方面的认知,一方面反对机械唯物论,另一方面关注两者在社会教育中的协作运行。他们对实验美学的引介都立足于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赋予了实验美学以社会实践的属性。
    • 余三定
    • 摘要: 金雅的著作《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是一部汇聚了著者独立思考、独自感悟、独特观点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值得学界予以特别关注和重视。全书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对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的基础理论、基本观点、重要命题、发展脉络等展开多侧面、全方位的深入论析;中编和下编则是在把握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基本观点基础上展开的实证研究,其中中编集中研究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下编分别展开对梁启超与王国维、梁启超与朱光潜、梁启超与宗白华等的比较研究以及丰子恺等美学思想的研究;这样全书看起来虽然是一部论文集,但实际上已经初步建立了著者关于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的系统框架和完整体系。笔者认为,同时展开基础研究与实证研究,做到基础研究与实证研究相交融、相统一,是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
    • 陈诺
    • 摘要: 宗白华的早期美学理论融合了传统的哲学与宗教思想和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主要关注艺术起源、艺术形式问题,并提出了“艺术的人生观”的人生观,强调生命与宇宙自然的融合,并包含了现代启蒙的乐观积极色彩。通过在审美非功利性的现代美学与工具主义的艺术观这看似矛盾的艺术观念之间探索一条融合路径,宗白华的美学为现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独特的道路。
    • 李永琼
    • 摘要: 书法,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是最具民族特色及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图谱。鲁迅先生曾评价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美学家宗白华则认为:“书法最能折射出传统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的书写,不仅需要平和宁静、沉着稳重的心态,更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及知识储备。在初中学校开展书法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多感官协调能力、专注力、观察力、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踏实求真、勤奋坚韧等良好品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高尚情操。在青少年中进行书法艺术的启蒙、传承、推广与普及,对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 高树浩; 袁洪权
    • 摘要: 民国时期,就国立南京大学艺术科教授徐悲鸿被排挤一事,宗白华曾致罗家伦一封书信,信末未书写信时间。经考释,此信写于1936年8月中旬,内容涉及徐悲鸿1936年投奔桂系军阀、参与逼蒋抗日,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反对派在国立南京大学开展驱逐徐悲鸿的运动,进而牵累到与徐悲鸿关系密切的吴作人、吕斯百、陈之佛、张书旂等人。宗白华在信中,为徐悲鸿陈明事理、仗义执言。书信从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国与家两层面的心境变迁,体现了作为画家的徐悲鸿在艺术创作思想与风格方面的转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