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第一哲学

第一哲学

第一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专利文献6476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哲学分析、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第一哲学的相关文献由8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刚、包利民、吴英等。

第一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1.31%

专利文献>

论文:6476 占比:98.69%

总计:6562篇

第一哲学—发文趋势图

第一哲学

-研究学者

  • 朱刚
  • 包利民
  • 吴英
  • 张晓林
  • 张柯
  • 成尚荣
  • Carmen Nobel
  • L.J.罗素
  • 何平
  • 侯强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藻
    • 摘要: 美学与哲学在生命美学的学理建构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生命美学是如何处理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在从美学到哲学的路径思考上,潘知常的生命美学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建立到终极关怀关键词的确立再到审美哲学立足点的站立,充分证明了从美学到哲学的必然之理,从而尝试建立生命必然走向审美的“第一哲学”,更是“未来哲学”和“爱的哲学”。
    • 曹孟勤
    • 摘要: 保护自然环境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人的普遍共识,但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尚需要进一步澄明。无论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是生态文明对自然界的保护,都必须通过劳动活动才能够得以完成,劳动是改变自然界的物质性力量,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基础应当是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创造人类历史,这意味着劳动本身拥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目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主观性目的代替劳动的客观性目的,致使劳动的本真性始终处于遮蔽状态。只有人自觉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并将人的最高目的与劳动的客观目的合二为一,劳动才能够复归自己的本真状态。在创造自然世界和创造人的劳动关系当中,创造自然世界具有优先性,人怎样创造自然世界就怎样创造人自身。这一逻辑决定了人必须通过创造美丽的自然世界,才能够担保自己走向崇高和伟岸。
    • 李科政
    • 摘要: 哲学是由“本原意识”所引发的在“有”与“无”之间摆渡的人类思想的“返乡之旅”和“未来之旅”,对存在问题和自由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存在观念与自由观念则是该进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和典型案例。在某种意义上,批判哲学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哲学领域各个层面上的“辩证法”,其基本方法是退回到冲突的“本原”,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欲求能力和判断力的批判来加以解决。但康德的努力并未如其所愿地终结哲学,而是存在种种局限性,必须面对新的对立面。在存在问题上,康德揭示出了“存在/是本身”作为“显现”的意义,但却始终在概念与客体的关系中理解存在,使之成为一个与“无”或“不存在”绝对对立的概念,也难以揭示出“存在”与“自由”之间直接的、而非间接的关联。在自由问题上,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普遍有效性论证了作为其可能性条件的自由的客观实在性,但也因此将自由解释为一种独立于自然法则的必然性。这种本质主义的自由观念很难让当代学者满意,但却为自由问题的深化开辟了道路。
    • 曾云
    • 摘要: 胡塞尔的“第一哲学”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以“存在”为中心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笛卡尔以“我思”为基础的认识论,而是一种超越本体论和认识论之上,关注人类生活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开端意义和绝对明证性的普遍科学。作为超越论现象学的第一哲学并不是单纯研究知识的认识论科学,而是以塑造新的人性和新的共同体生活为最终目的的伦理学。换言之,第一哲学既追求理论真理,也追求最高善,真理和善统一于第一哲学的理念之中。对胡塞尔而言,作为本源科学的第一哲学不仅为科学提供最终的有效性,更为人类生活提供最终的意义根基。欧洲文化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丧失了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关注,而且在于背弃了其原初的哲学理念。超越论现象学就是要回到最初的哲学理念上,并克服这个根本的哲学困境。
    • 杜学敏
    • 摘要: 正像在美学学科内部存在着重视艺术哲学或艺术美学而忽视自然美学的偏见一样,在美学现代性研究中也明显存在重视艺术美现代性而忽视自然美现代性的问题。有别于当代方兴未艾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自然美学以研究自然美与自然审美为己任,关注自然事物之美和天然天成本性之美双重内涵,反思人与内外在双重自然的审美关系。通过梳理自然美学的诞生及其历史演进的重要关节点可以看出,自然美学的产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性现象。现代性自然美学视域下的自然美研究,不只针对自然美问题本身,也针对其他美学问题乃至美学基本与关键问题;不只限于美学学科内部,也是跨学科或涉及整个人类思想的。
    • 刘啸霆
    • 摘要: 人类文明因环境、资源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问题的压力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危机,其根源则在于文明的底基是人之自然性的不断释放,以至于最终突破了地球的承载极限。因此,按照文明之U型总模式的进路,人类接下来的文明之旅必须“往回返”,其拐点即为第二开端。如同第一开端基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范式一样,第二开端也需要自己的哲学范式,而生态哲学则是新开端的第一哲学。建设第二开端的哲学必须重视和开发精神及其自由的文明价值,培养和塑造第二开端的人与文化。
    • 韩东育
    • 摘要: 以徂徕学为代表的经世理论体系,是发生于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由古学派思想家获生徂徕及其弟子所创建的思想流派."尽废宋儒注脚"的学术宗旨,现实上植根于日本社会的发展需求,理论上来源于中国先秦的实务主义,方法上体现为人性还原为人情、仁论转化为礼论、天论下凡为人论的实用理性,坐标上展开于从先天推定到后天是认、从价值判断到事实判断、从内在标准到外在标准、从自然因应到人事作为等转移过程.作为一贯始终的哲学,化道为术,帮助日本学界实现了从道理到物理、从前近代到近现代的理论蜕变,为明治的成功实践积蓄了内生的思想资源,也为转型迟滞的东亚邻国提供了教训式镜鉴.然而,后现代的困惑,使"第一哲学"的思考再度走向前台;而体用不二、性相一如的世界观,或将被重新赋予整体意义.
    • 刘一男
    • 摘要: 哲学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对世界认识探索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经济哲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认识复杂经济问题和研究工具方法不断提高的过程.文章对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翻译进行了更正并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在哪里等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辩证融合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统一的必要条件.
    • 邓安庆
    • 摘要: "做中国哲学"这一提法本身所担忧或反抗的乃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史叙事",即在历史性的知识叙述中迷失普遍的哲学之思。因此,它是一种从超越历史性、地域性知识叙述而向真正哲学性提升的要求,这一要求本身不是反抗哲学的世界性,相反却是走向世界性。唯其如此,"做中国哲学"才是正当性的吁求。伦理学虽然从属于哲学,但毕竟"伦理"有其地域性,所以"做中国伦理学"没有正当性的疑问。然而,如果我们不是做"描述伦理学"而是"做哲学伦理学",我们必须拷问伦理的伦理性,道德的道德性,这就必然上升到了一个纯思的领域,我们就不能单纯地以一时一地的伦理道德为标准或依据,而是必须为此寻找某种绝对的标准或依据。于是,做中国伦理学与做中国哲学一样,面临相同的本原性问题:如何为存在的正当性辩护?以及存在的家园何在?但是,在西方哲学中只有单纯思辨哲学才是第一哲学,在这种第一哲学中,永远都是存在论为伦理学奠基,而永远做不到以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来为存在的正当性辩护。但"以伦理本位"的中国哲学不正是蕴含"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之义吗?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在第一哲学层面上证成这一学说,即证成先天的伦理关系具有存在的正义性,那么既证明了中国哲学(伦理学)合法性问题,同时也完成了传统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在成就中国哲学世界化的同时,也同时实现世界哲学的中国化,确实是一项真正的文化伟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