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13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哲学理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8篇、会议论文34篇、相关期刊879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理论探索、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等;哲学基础的相关文献由1444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庆祥、吴显庆、张玉能等。
哲学基础
-研究学者
- 韩庆祥
- 吴显庆
- 张玉能
- 何克抗
- 刘刚
- 宋芳
- 张弓
- 成龙
- 易明
- 李娜
- 李红松
- 李金蔚
- 林祥
- 柳士彬
- 王东
- 王新建
- 石仲泉
- 肖昊
- 赵爱国
- 丁亦兵
- 万晓卉
- 代璐
- 代霞
- 仲崇连
- 任福全
- 任苏民
- 何宝梅
- 余潇辉
- 侯杰
- 冯曙光
- 冯虞章
- 刘文
- 刘耀东
- 刘青松
- 南志涛
- 史爱兵
- 叶文彦
- 吴亚杰
- 吴向东
- 周建超
- 周洪军
- 周理平
- 唐光斌
- 姜凤春
- 姜希玉
- 娄玉芹
- 孙德忠
- 宋振华
- 崔丽娜
- 庞元正
-
-
张威;
王卫兵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论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的人学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高度统一.要想科学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回答"如何认识人"的问题.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对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本体与认识的同一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
李洋;
陈齐
- 《高教探索》
| 2020年
-
摘要:
教育研究方法的范式经历了从量化、质性到混合方法的转变与发展,经过了涵义的争论与术语的流变,混合方法已经成为教育研究方法中的“第三范式”,被教育研究者广泛采用.混合方法的哲学基础与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存在本质区别,“实用主义”作为混合方法的哲学基础摆脱了以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单纯量化与质性研究的二分壁垒,其多元性和多重操作属性在研究教育复杂问题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三角互证”可以作为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的理论框架指导混合方法整体设计与应用实施,整合性混合方法研究设计主要分为设计开发、证据收集、转换、数据分析、解释、整合六个阶段,混合方法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的优势,在揭示教育现象完整图景方面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和洞察力.
-
-
潘柳燕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年
-
摘要: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近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社会领域也有广泛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但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一个全面阐述自然界生命现象的认识论体系,在哲学方法论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全面的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我们提出了包含遗传、进化、多样性和共生原理的和谐论.和谐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成果相结合的认识论体系.和谐论不仅克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缺陷,纠正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同时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
-
韩庆祥
- 《前线》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鲜明表达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把握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宏大目标和曲折道路的矛盾关系,勇于通过自我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要肩负新使命、解决新矛盾、破解新难题、化解新风险、迎接新挑战,迫切需要以自我革命精神开启以"爬坡过坎闯关"为本质特征的新的社会革命.
-
-
-
-
李海荣;
王琳
- 《重庆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随着社会政策学科的蓬勃发展,作为衡量社会政策实践效果的政策评估愈益受到重视,并成为政策科学的主要研究议题之一.而这之中,不同的哲学取向是社会政策产生多种评估形式的基本原因.日渐多元的评估实践不仅丰富了社会政策的评估类型,而且以“倒逼”方式提升了政策的执行效力.复杂的政策环境、宏观政治结构等因素会影响社会政策的评估结果,但这一交互融合过程也会促使政策参与者开展政策学习与政策合作,最终推动政策的落实和政策科学的发展.
-
-
-
-
-
张吉成;
吴文笛
- 《第三届兰茂论坛暨2016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中医界对"圆运动"医学的探讨方兴未艾,大有欣欣向荣之势.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是在临床实践上进行探究,对"圆运动"理论根源的挖掘整理重视不够.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医古典理论,对圆道观念作了溯本求源的梳理.并把圆道文化和重阳文化、生生文化相互镶嵌,有机融合,三位一体,从哲学基础的视角对"吴氏圆道医学"作了简要的介绍。
-
-
杨小存;
程英武;
顾一煌;
孔令军;
卜江慧;
王建珠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西方整脊是美国人D.D.Palmer于1895年创立的一种以手法矫正“半脱位”为核心的脊柱徒手疗法,半脱位理论作为整脊疗法的理论基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指导思想.本文对该疗法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后发现,北美原始社会的巫术萨满教是整脊疗法哲学思想诞生的源头;唯灵论诱导了磁疗的诞生,为整脊临床发现半脱位的触诊奠定了基础;活力论是半脱位哲学思想的核心,构成整脊疗法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机械论导致了整脊哲学内涵出现了分化,并最终导致了整脊学科内部学派的形成.由于半脱位的理论内涵区别于现代医学中半脱位,在临床实践时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因此,整脊疗法的哲学思想是其学科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西方主流医学责难的主要原因,而整脊学科与现代医学在哲学思想上的异同很可能是整脊至今未能融入主流医学,仍作为补充替代疗法的根源.
-
-
-
-
-
韩清玉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研究从大自然文学文本在题材内容上的特殊性出发,充分挖掘中西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从这一文学样式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双重视角加以把握.在这一过程中,突破对大自然文学的生态伦理维度的单一思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融人文学世界的整体性中,特别是对审美意象的分析,力图在细处把握大自然文学所彰显的"主体间性"和"在场"意识;进而反思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偏颇,使哲学立场的关怀兼顾生态平衡的宏大叙事和个体生存的鲜活性.
-
-
-
DU Zhen-Yuan;
杜珍媛
- 《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历史唯物观下的科技发展与基本权利的演变,阐述科技发展引发基本权利的变化.以动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论证人类基因权利的来源,认为它发韧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产生源于科技对现实的冲击,植根于基因利益的诉求,根源于基因科技伦理的刚性诉求.我国传统的平等权、财产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等都还没有涉及到基因权利问题,同时都不足以完整的涵盖基因权利.基因权利是人类应当具有的独立的基本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