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9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3453篇;相关期刊1158种,包括现代哲学、理论探索、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等;哲学基础的相关文献由2226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庆祥、何克抗、吴显庆等。

哲学基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9 占比:5.77%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3453 占比:94.14%

总计:35536篇

哲学基础—发文趋势图

哲学基础

-研究学者

  • 韩庆祥
  • 何克抗
  • 吴显庆
  • 王东
  • 姚文放
  • 张玉能
  • 朱立元
  • 黄少琴
  • 刘刚
  • 刘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海龙
    • 摘要: 学史使人明智,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尤为重大。在地理教育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有着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与实践认知论的哲学基础。在遵循客观真实原则、辩证批判原则和科学发展原则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活化地理教育方式以浸润党的革命精神;通过角色扮演激活地理教育互动以继承党的光荣传统;通过问题探究优化地理教育过程以发扬党的成功经验;通过案例教学丰富地理教育内容以见证党的辉煌成就;通过研学旅行融入地理实践教育以践行党的实事求是。
    • 张峰
    • 摘要: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正确原则。本研究试图分析新发展格局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坚持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持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坚持系统集成的方法,推进经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 邓勇; 王凤祥
    • 摘要: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也是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美好世界的价值指引。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其次,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最后,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韩贤胜
    • 摘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习近平对其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批判。针对错误评价毛泽东等历史人物、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以及虚化、弱化马克思主义等错误言论,习近平进行了坚决回击,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动机、哲学基础、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批判。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 马进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交往的哲学基础由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影响存在这个基本原理构成,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交往哲学基础的关键。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社会交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复杂深刻的精神内涵凝聚为更具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现实。在共同体生活的交往历程中,由于文化资本的介入,社会交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价值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彰显。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主体能动性、主观自觉性和自主选择的创造性,身体也具象为一个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共性的流动场域。处于不同社会结构、具有不同交往方式的个人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摄下互相联系和结合起来,在这个背景下社会交往的方式也要适应时代变化并有所创新。
    • 曹孟勤
    • 摘要: 保护自然环境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人的普遍共识,但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尚需要进一步澄明。无论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是生态文明对自然界的保护,都必须通过劳动活动才能够得以完成,劳动是改变自然界的物质性力量,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基础应当是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创造人类历史,这意味着劳动本身拥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目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主观性目的代替劳动的客观性目的,致使劳动的本真性始终处于遮蔽状态。只有人自觉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并将人的最高目的与劳动的客观目的合二为一,劳动才能够复归自己的本真状态。在创造自然世界和创造人的劳动关系当中,创造自然世界具有优先性,人怎样创造自然世界就怎样创造人自身。这一逻辑决定了人必须通过创造美丽的自然世界,才能够担保自己走向崇高和伟岸。
    • 周忠丽; 鲍建腾
    • 摘要: 水工程精准调度是精准思维在水治理领域的具体实践,用以指导水工程调度过程中决策精准到位、工程精准发力、指令精准贯彻执行,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与知行合一等哲学原理。在长期的水工程调度实践中,江苏通过精密监测、精细管理与现代技术的赋能赋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和改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 孙小燕
    • 摘要: 本文在认识西方教育组织批判理论范式的基本特征之上,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现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思想,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哲学思想等三方面追溯教育组织批判范式的思想根源,进而反思这种范式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 张颖慧
    • 摘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明确提出,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体实际的又一个深入融合。充分学习并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万成
    • 摘要: 增强忧患意识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就唯物论基础而言,增强忧患意识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运演、植根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精神性格、熔铸于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发展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问题意识;就认识论基础而言,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前提是感知忧患、现实起点是确证忧患、根本保证是消解忧患、目标要求是防控忧患;就辩证法基础而言,增强忧患意识是主体之维坚持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深度规整、认识之维坚持底线思维与高线追求的双向聚合、实践之维坚持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价值之维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融通;就历史观基础而言,增强忧患意识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导向、以紧紧依靠人民为价值动力、以不断造福人民为价值准则、以牢牢植根人民为价值规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