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岐黄论坛
第二届岐黄论坛

第二届岐黄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7-26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岐黄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房定亚教授"自身免疫性关节炎为毒热致痹、热毒伤络"的理论体系及其治疗经验.房定亚教授认为,"毒热致痹"是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发病基础,是组织慢性炎症尤其是关节炎产生的重要机制;"热毒伤络"是该类疾病的突出特征,是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的病理基础."清热解毒、凉血护络"是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四妙消痹汤"化裁于"四妙勇安汤",是房定亚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关节炎"毒热致痹、热毒伤络"证的验方,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分析治疗痹证方剂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治疗痹证的方剂,对使用药物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共筛选1311首痹证方剂,涉及中药672味,总使用频率15517次,其中用药频次在20次及以上的中药共157味.排名前3位中药为当归、防风和附子,用药种类前3位为补虚药、祛风湿药和解表药.结论:通过对痹证方剂使用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可以得到痹证治疗的常用药物以及基本配伍规律,对于了解痹证临床组方用药思路,提高痹证临床治疗水平和效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李士懋老中医的医学成就,重点阐述了李中医在回归经典、复经50余年的实践求索中,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辩体系:即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2.从整体观出发;3.以虚实为纲;4.以脉定证;5.动态辫治;6.崇尚经方。
  • 摘要:本文介绍振兴中医药事业,必然首先深刻认识中医药不仅是科学,而且是人类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科学瑰宝;充分理解从哲学理念上讲,中西医学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且中西医药学的相互学习借鉴是诞生“新医学”的其中一个重要途经。振兴中医药事业必须切实继承和不断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为建立发展生命科学作贡献。
  • 摘要:中药安全性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大科学问题,毒性成分复杂,致毒机制不清,综合系统的技术平台缺乏是制约中药产业的瓶颈.本项目历时10余年,在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最早创建了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实证、创新药物研发,促进了中药毒理学的学科发展.主要创新点有:(1)率先创建了系统配套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2)系统揭示了常见不良反应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代谢特征、配伍禁忌和毒性机制;(3)揭示了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实证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5)支撑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并研制了7个中药新药。
  • 摘要:朱老依据经典结合现代医学及本病临床特点总结出“脾肾失健,清浊代谢紊乱”是痛风及痛风性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朱老辨治该病,立“浊瘀痹”理论,创“泄浊化瘀”大法。以脾肾失调,湿浊痰瘀痹阻为辨证要点,临证辨治痛风性肾病非常注重清泄湿浊淫邪,常选土茯苓、萆薢、防己、泽兰、泽泻、晚蚕砂、滑石、黄连、大黄等之品,使湿热痰浊淫毒之邪及时清泄体外;化瘀通络也是朱老辨治该病“泄浊化瘀”大法的具体体现,常选药威灵仙、泽兰、益母草、鬼箭羽、丹参、赤芍、穿山龙、地龙等化瘀通络之品。
  • 摘要:王为兰老中医根据30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位在肾督;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肾虚督空是AS病因之本.肾虚督空,邪自内生或外邪内侵,诸邪留滞督脉,不通则痛,肾虚督滞是关键病机.活动期病机为湿热毒邪阻络.肾虚精亏是本,督脉阻滞是标,病性为本虚标实.提出了"治疗AS扶正重于祛邪,扶正重在补肾,补肾重在补阴填精,祛邪重在通督"的学术观点."益肾通督汤""清热养阴除湿汤"是治疗AS的代表方药.
  • 摘要:目的:本文初步研究六神丸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DOX细胞在抑制生长、逆转耐药、诱导凋亡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为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提供有益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依据.rn 方法: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蟾酥的含药血清,以MTT法分别检测蟾酥含药血清联合柔红霉素,或单用蟾酥含药血清处理后,不同时段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DOX的抑制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蟾酥含药血清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DOX的BCL-2 mRNA表达。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蟾酥对K562/DOX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蟾酥组BCL-2 mRNA表达降低。rn 结论:蟾酥可能通过下调MDR1表达水平进而逆转K562/DOX细胞的耐药性.
  •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葡萄柚皮黄酮(PTFC)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Skm-1细胞株增殖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以及与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BⅡB021联合应用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rn 方法:采用四氮唑盐法(MTT法)测定PTFC、BⅡB021分别对细胞体外抑制作用,应用ICS0评价药物抗Skm-1增殖疗效,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PTFC与BⅡB021联用的增敏效应.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作用后细胞凋亡及周期阻滞,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FC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Skm-1细胞,24h、48h IC50分别为1.57mg/mL、1.36mg/mL,BⅡB021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Skm-1细胞,24小时、48小时IC50分别为357.6nmol/L、168.6nmol/L.1.0mg/mL、1.2 mg/mLPTFC与BⅡB021各个浓度联合对Skm-1细胞抑制有增敏作用,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PTFC不能引起Skin-1细胞凋亡,BⅡB021在一定浓度范围能引起凋亡,并有剂量依赖关系,但两药联合作用凋亡增加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仪分析周期显示PTFC、BⅡB021阻滞细胞G0/G1期,联合作用阻滞更加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TFC、BⅡB021及联合能引起G0/G1期相关蛋白,联合可有效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rn 结论:PTFC以及和BⅡB021联合可以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蛋白CDK4/CDK6,CyclinD1等,并通过阻断PI3K/Akt/NF-KB信号通路使得周期停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 摘要:目的:从证候演变角度探讨再障中医证候演变的规律,并利用T细胞亚群探索再障证候演变的免疫机制.rn 方法: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9例(病例组),随机分为中药组24例和环孢菌素组25例.分别收集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年时的证候变化情况.检测不同时期、不同证型再障患者T细胞亚群.rn 结果:治疗前再障患者中阴虚型最多,阳虚型最少;从多到少排列:阴虚型>阴阳两虚型>阳虚型.治疗过程中再障患者中阴虚型逐渐减少,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增多,这一趋势在中药组更为明显.再障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CD3)未见显著变化(P>0.05),CD4、CD8、CD4/CD8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中药组24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CD4升高(P<0.05),而CD8、CD4+/CD8+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12个月后CD4+升高、CD8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D4+/CD8+比值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环孢素组治疗6个月时CD4+升高、CD8+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与中药组比较治疗6个月时环孢素对T细胞亚群影响更明显.中药组对CD4+细胞影响显著,而对CD8+细胞影响相对滞后,至12个月时才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再障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存在着证型演变,并且不同的干预措施对患者的证型演变也有影响,中药组可能是先升高辅助性CD4+细胞,进而导致杀伤性CD8+细胞降低,从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外周血象升高,CD4+细胞水平在一成程度上可以反映再障再障的证型演变.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干眼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rn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对就诊患者询问、填写统一病历资料登记表并进行中医辨证.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rn 结果:5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合并干眼者393例(74.29%).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眼组与非干眼组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舌脉象的构成比进行比较,仅有两目干涩这一症状的构成比干眼组(66.16%)比非干眼组(44.8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眼组前3位出现的证型为肝郁脾虚(44.78%)、肝肾阴虚(29.52%)、瘀血阻络(10.18%);非干眼组前3位出现的证型为肝郁脾虚(42.65%)、肝肾阴虚(29.41%)、湿热中阻(13.24%).两组间各主要证型构成比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眼组与非干眼组相比,除眼干外无其他特点.慢性乙型干眼患者干眼患病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可能与肝脏机能紊乱并累及其他脏腑和脉络正常功能有关.
  • 摘要:本文介绍“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至少包括:抓住“一个中心环以髓为作用的中心环节、体现阴阳学说和既病防变两大核心思想、坚持“从肾论治”或“肝肾协调同治”或“肝肾与他脏整体协调同治”三项基本原则。肝癌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肝再生失控的严重结局之一,肝癌的病程进展必然处于异常肝再生的微环境之中。本文通过系统生物学研究,发现多个“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Wnt、MAPK、TGF-β、Jak-STAT、凋亡、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这些受“补肾生髓成肝”调控的信号通路与肝癌发生发展的肝再生微环境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颗粒口服,疗程为8周,随访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浆氨、HBV-DNA以及整体疗效情况并作比较.rn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氨、HBV-DNA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而对照组为53.3%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8周随访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解毒化瘀颗粒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有肯定的疗效.rn 结论: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优于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状态患者T淋巴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树突状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差异.rn 方法: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制定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37例免疫耐受期和31例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水平;树突状细胞PD-L1的表达水平,比较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状态患者外周血PD-1和PD-L1的表达差异.rn 结果:(1)与健康者相比,CHB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PD-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免疫清除期相比,免疫耐受期CHB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PD-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健康者相比,CHB患者外周血DCs和mDCs上PD-L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DCs和mDCs上PD-L1的表达明显升高.rn 结论:CHB患者PD-1和PD-L1表达均明显升高,且免疫耐受期的表达水平高于免疫清除期.
  • 摘要:肝具升发之性,主疏泄,使气机流畅,又主藏血,司血之贮藏,故有“体阴用阳”之谓。肝为气化之发始,握气血之枢机,乃升降之根本,肝兼阴阳之体用,肝合刚柔之德。肝在病理上具有郁结、上扰、下迫、横乘、流窜的特点,具有太过、不及、热化、寒化的病理变化,发为胁痛、积聚、黄疸、肝着等,且常常影响上下左右,欺强凌弱,涉及乘土、刑金、冲心、耗肾之变,因此多诱发其他脏腑发病,形成肝病为害的广泛性,故而古人有“肝为万病之贼”的说法。关于肝病的论治众家纷纭,有从气血论治者,有从脾胃、心肺、肾脏等论治者;有注重“顺肝木升发柔和之性”者,有注重“体阴用阳”者,所以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虽然肝病治法广,亦有规律可循,均是顺其肝脏之特性,把握肝脏藏血,主疏泄,为阳用之特点,注重气血的调整。
  • 摘要:目的:探讨银马解毒颗粒的主要药效学作用.rn 方法:采用体内、体外抗菌实验和抗病毒试验、小鼠氨水引咳法、大鼠毛细管法、小鼠耳壳肿胀法、大鼠酵母关节肿胀法、小鼠棉球肉芽祛痰法、小鼠扭体和热板法、小鼠血清IgG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法.rn 结果:银马解毒颗粒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和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延长小白鼠咳嗽潜伏期、增加大鼠排痰量、抑制小鼠耳廓炎症、抑制酵母诱发的大鼠关节肿胀、抑制小鼠肉芽组织的增生;提高小鼠热板痛阈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促进小鼠血清IgG抗体生成、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银马解毒颗粒具有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抗炎、镇痛和免疫增强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学习中医方药中对赵老的所用处方的误解,并通过两张典型的方剂(凉血五花汤和凉血五根汤),药性、药效分析,充分体现了赵老用药的独到之处。
  • 摘要: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柴胡桂枝汤的两条条文的疑点进行剖析和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具有燮理阴阳、沟通表里、补虚泻实、解表邪、和营卫、通津液、转枢机、通督脉、解郁结、理气机、通血痹、调气血、调脾胃、祛风湿等作用.随着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其具有很多新的用途.本方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加减即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肺间质纤维化,胸痹心痛,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乳癖,子宫肌瘤,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带状疱疹后遗症,荨麻疹,前列腺炎,阳痿,抑郁症,失眠,白内障,食管癌,髓母细胞瘤,腮腺管结石等病,病种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精神疾病,甚至妇科、男科、儿科、肿瘤科、五官科及骨科疾病.笔者根据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结合条文,探索柴胡桂枝汤在临床应用的规律.
  • 摘要: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中医古籍中多认为本病为忧郁伤肝,肝失血养,以致筋气外发所致,而治疗多从外治出发,尤其是艾灸在跖疣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并且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涉及报道的方法有中药外用、中药内服、艾灸治疗、针灸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说明中西医结合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外用药物选择以清热解毒类为主,出现频率较高的单味草药有木贼、马齿苋、板蓝根、败酱草、透骨草、蒲公英等;也有文献以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如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等;配伍使用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如代赭石、磁石、龙骨、牡蛎等。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西医以破坏疗法、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为主,如冷冻、激光、卡介菌、左旋咪唑及聚肌胞等,中药主要为煎汤外洗,部分文献为煎汤服。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治疗。但有关本病的研究亦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报道的大多为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总结。此外,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各种研究结果之间可比性不强,经验难以推广,因此,建立跖疣的诊疗规范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 摘要:笔者在临床中收治1例外院误诊为盘状红斑狼疮系统用激素治疗5个月,停药后发为红皮型银屑病的患者,该患者皮疹表现弥漫性浸润性红斑、上覆斑块状鳞屑,瘙痒明显,低热,双腋下、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左稍弱,中医辨证为热毒蕴肤,夹气虚肝郁。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嗜食辛辣,过度饮酒,致体内热邪蕴结,加之早期治疗不当,致热邪内陷血分,血热之毒蕴结肌肤,发为全身皮损,伴低热;血热之邪结于局部肌肤,发为淋巴结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滑均为热毒蕴肤表现,患者脉弦脾气急辨为肝郁,久病左脉稍弱辨为气虚;给予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活血;栀子、土茯苓、白鲜皮清热解毒祛湿,鸡血藤、当归、黄芪益气养血活血扶正,柴胡疏肝;辨证精准,用药精简,患者服药后方能效果明显。
  • 摘要:中药生殖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妊娠禁忌不同,现代所说的中药生殖毒性不仅包括药物致流产、胎儿死亡,还包括药物对受胎能力、生殖系统、胚胎发育及胎仔出生后发育的潜在不良影响,以及药物诱导畸胎产生的可能性.目前的中药生殖毒性评价主要采用国内外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指南推荐的三阶段生殖毒性试验.此外,全胚胎培养、胚胎干细胞试验等体外替代胚胎毒性评价方法也在中药胚胎毒性评价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 摘要:本文从转化毒理学的理念切入,提出构建基于转化毒理学的中药肝损害客观辨识与早期诊断研究模式和方法,以临床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实验室-临床"的研究路径,采用代谢组学等组学方法筛选发现中药肝损害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和特征入血成分,结合临床生化、肝穿病理指标和临床验证试验确定诊断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整合建立以诊断标志物库为核心,包含文献数据库、病历数据库、临床标本库的中药肝损害综合数据库,使临床中药肝损害药源诊断从排除法的主观模式向指标支撑的客观模式转变,以期提高中药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和水平,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研究采用人源HepG2细胞,采用PerkinElmer Operetta高内涵筛选系统,以细胞数目、细胞核面积、线粒体质量、线粒体膜电位、血浆膜通透性作为检测指标,分别采用Hoechst 33342、Mitotracker Deep Red FM、Rodamine 123、PI iodide四种荧光染料标记不同细胞结构,选择三种机理明确的具肝毒性药物乙酰氨基酚、FCCP、盐酸阿霉素为阳性药,建立一种基于细胞影像学的多指标高内涵分析方法来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肝毒性.采用此方法对四种具不同程度肝毒性不良反应报道的中药注射剂进行评价(丹红注射液(DHI)、香丹注射液(XDI)、脉络宁注射液(MLNI)、复方苦参注射液(FFKSI)),并采用28天亚急性动物毒性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四种中药注射剂中,XDI和FFKSI稀释100倍剂量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XDI稀释100倍时线粒体质量显著增加,FFKSI各剂量组线粒体膜电位均降低.结果表明FFKSI各剂量组和高剂量的XDI损害HepG2细胞的线粒体引起肝细胞损伤.高内涵评价结果与动物亚急性试验结果保持一致,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中药注射剂等复杂体系肝毒性研究,为中药临床前药物筛选和上市后安全性在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本文介绍中药注射剂副作用与急性DIC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中药注射剂副作用主要是水溶性好的中药注射剂输注血管(脂溶性环境)中,形成的微颗粒引起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药注射剂引发DIC的主要因素有微颗粒形成、PH改变、血栓形成、合并用药等。并对药注射剂副作用的DIC假说进行了验证。
  • 摘要: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本文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加以综述,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比较草乌不同炮制工艺,为草乌优选出一种"低毒高效",简单可行的炮制工艺.rn 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草乌现代炮制品中6种生物碱含量,采用滴定法测定其总生物碱含量,以此含量为指标,结合饮片生产情况,评价草乌现代炮制工艺.rn 结果:草乌经浸泡处理后生物碱流失严重,其总单、双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损失率分别为20.97%、31.13%、14.57%,润湿法能最大限度保留生物碱含量;常压蒸煮法和高压蒸制法的去毒效果最好,其总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小于0.2 mg/g,两种高温烘制法含量分别为0.6903 mg/g和0.5575mg/g,均高于药典的限量要求;10种炮制工艺中总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在0.6336~2.2721mg/g之间,其中有9种工艺含量均高于药典限量要求0.7 mg/g,而总生物碱的含量在7.8019~11.2078mg/g之间.rn 结论:草乌经润湿法处理后,其高压蒸制品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符合药典要求,总生物碱的含量高,且操作省时可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炮制工艺.
  • 摘要:目的:从IL-23/Th17炎症轴探讨清热活血法抗强直性脊柱炎炎症的分子机制.rn 方法:30例活动期AS患者[18~50岁,平均年龄为(27.6±9.5)岁,BASDAI≥4)均来自广安门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30例正常对照(18~50岁,平均年龄为(23.5±3.6岁))为健康体检者和(或)本单位健康职工.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组、治疗三个月组和治疗六个月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每组外周血血清IL-17、IL-23的表达水平;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每组IL-23R、JAK2、pJAK2、STAT3、pSTAT3及RORc蛋白表达水平;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每组RORc mRNA表达水平.rn 结果:活动期AS患者IL-23、IL-17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IL-23: P<0.001;IL-17: P<0.001);清热活血法治疗三个月后,IL-23、IL-17表达水平较治疗前组明显下降(IL-23:P<0.05; IL-17: P<0.05);治疗六个月后,IL-23、IL-17表达水平同样显著下降(IL-23: P<0.01;IL-17:P<0.01).IL-23R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P<0.05); JAK2、STAT3的蛋白总量虽然较正常对照无统计学差异(JAK2:P>0.05;STAT3 >0.05),但磷酸化pJAK2、pSTAT3显著升高(pJAK2:P<0.001; pSTAT3:P<0.001); RORc蛋白表达量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蛋白:P<0.001; mRNA: P<0.001);清热活血法三个月后,IL-23R蛋白表达量较活动期AS组明显下降(P<0.05); JAK2、STAT3蛋白总量较活动期AS组无统计学差异(JAK2; P>0.05; STAT3>0.05),但磷酸化pJAK2、pSTAT3明显降低(pJAK2:P<0.05; pSTAT3<0.05); RORc蛋白表达量和mRNA表达水平较活动期AS组明显下降(蛋白:P<0.05; mRNA:P<0.05);清热活血法治疗六个月后,IL-23R蛋白表达水平同样较活动期AS组明显下降(P<0.05); JAK2、STAT3蛋白总量较活动期AS组无统计学差异(JAK2:P>0.05; STAT3 >0.05),pJAK2、pSTAT3显著降低(pJAK2:P<0.01;pSTAT3<0.01);RORc蛋白表达量和mRNA表达水平较活动期AS组明显下降(蛋白:P<0.05;mRNA:P<0.01).rn 结论:清热活血法可抑制IL-23、IL-17的表达,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水平,及RORc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其可能的机制是清热活血法通过降低IL-23表达及JAK2/STAT3信号通路活化水平,抑制RORc的转录和表达,从而抑制了IL-17的水平,控制AS炎症.
  • 摘要:本研究采用HPLC-Q-TOF-MS/MS的方法对双花百合片复方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了32个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奎宁酸类、甾体等类型化合物。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对服药后大鼠的血液和尿液进行成分分析,共检测到19个化合物,包括13个原型成分和6个代谢产物。这些成分主要来源于黄连、苦地丁,也佐证了该两味药在复方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鼠体内代谢的研究,初步确定了双花百合片的药效物质成分,为双花百合片治疗口腔溃疡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明确仙茅水提液及其有效成分苔黑酚葡萄糖苷对正常、虚寒状态Caco-2细胞中PXR-CYP3A的影响.rn 方法:肌注氢化可的松粉针剂20mg.kg-1.d-1塑造虚寒大鼠模型;分别用正常、虚寒大鼠血清培养Caco-2细胞,诱导正常、虚寒两种状态细胞.仙茅水提液(生药0.75mg.mL-1)及其有效成分苔黑酚葡萄糖苷(1×10-5mol.L-1)作用于不同状态细胞后,检测不同状态Caco-2细胞PXR和P-gp蛋白表达.rn 结果:MTT法结果显示,仙茅水提液各浓度(1000100μg.mL-1、750100μg.mL-1、500100μg.mL-1、250100μg.mL-1、100μg.mL-1)及其有效成分苔黑酚葡萄糖苷各浓度(10-3mol.1-1、10-mol.1-1、10-5mol.1-1、10-6mol.1-1、10-7mol.1-1)对Caco-2细胞没有明显细胞毒性.虚寒组细胞的P-g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PXR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仙茅水提液和苔黑酚葡萄糖苷能使正常和虚寒组细胞P-gp蛋白表达都显著升高(P<0.01),而PXR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变化.rn 结论:仙茅能使两种状态Caco-2细胞P-gp高表达,说明仙茅对Caco-2细胞P-gp有诱导作用.
  • 摘要:目的:对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rn 方法: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rn 结果: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1~29),包括18个三萜类化合物、7个黄酮类、2个酚酸类化合物和两个其他类化合物.rn 结论:共获得新化合物6个(1~6),包括4个三萜类、1个酚酸类、1个黄酮类.化合物7、8、16、20、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16、20、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1~4、7~15、17~19)进行体外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14、15、17能够明显抑制LPS引起的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升高(P<0.05),在0.5~-50ug/ml的浓度范围内成剂量依赖.
  • 摘要:中药与西药联合用药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DDI)是国家药监局重点关注的焦点,而中药通过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和诱导是导致西药剂量改变的重要原因。因此,本项目是原创性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对柏艾抑制代谢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项目从人肝微粒体、人肝细胞、大鼠等多多水平进行了实验设计,从酶动力学、mRNA表达、药物动力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角度研究柏艾与厄贝沙坦组合用药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机制;该研究将对柏艾的合理用药、市场定位等给予了科学理论依据,对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厄贝沙坦不良反应具有预测和指导作用,还对其它中药现代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新风胶囊以中医药整体调节为基本原则,可获益气健脾、化湿通络之综合效用,并在多年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临床观察发现该药能综合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病变,即不仅改善患者的口眼干燥的症状,而且改善了气血亏虚症状,如疲倦乏力、面色无华、消瘦等;不仅改善了患者脾虚湿盛症状,如纳差、便搪、泄泻、腹胀等,而且改善了患者的理化指标,如ESR,CRP等,且未见毒副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风胶囊不仅可以提高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抑郁情绪、中医证候等,而且在改善实验室指标等方面亦取得不错的成效。
  • 摘要:本文运用临床基础研究的方法,运用六经"标本中气"和"开、合、枢"的理论来探讨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及经方的立法组方原则.首先通过六经"标本中气"的理论揭示大部分风湿病是太阳病,顺次为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以及六经的合病、并病等.太阳风湿病可以寒化和热化,太阳中风寒化见于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等系列证;太阳伤寒寒化见于麻黄汤、葛根汤证.少阴风湿病仅限于少阴的寒化证,见于附子汤、四逆汤、乌头汤证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太阴风湿病见于四逆散、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证,厥阴风湿病为寒热错杂,寒多热少证.同时合病、并病见有柴胡桂枝汤证、桂枝白虎汤证、桂枝芍药知母汤、三黄汤证等.其次从六经阴阳离合运动之"开"、"合"、"枢"的角度分析了风湿病的传变、合病、并病规律.作者认为六经同时进行多个系统的"开、合、枢"运动,强调了枢的重要性,并联系药味药性,分析调畅枢机之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的组方机理.最后指出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太阴主开,厥阴主合,少阳,少阴为枢病."开"(开合之开)病一定要用宣散、或升提之大法,而"合"(开合之合)病一定要用沉降之大法,少阳枢病用和解法,少阴枢病用温阳法,这些大法体现在六经抗风湿病的经方方证中.
  • 摘要:目的:应用miRNA-17-92高表达L1210细胞及其对照细胞(L1210细胞)建立小鼠白血病动物模型,观察miRNA-17-92高表达L1210细胞小鼠的不同分组治疗,观察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rn 方法:常规培养小鼠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系,给DBA/2N小鼠以尾静脉注射细胞浓度100×104,造模成功后用拉丁表法将造模小鼠随机分组:17-92观察组、17-92化疗组、17-92复方浙贝颗粒中药+化疗组、L1210化疗组、正常对照组.化疗组药物:环磷酰胺2天给药1次,连续用药3次;中药组药物:复方浙贝颗粒每天给药1次,连续用药14天.在实验过程中每7天检查1次外周血象;于给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计数、骨髓白血病细胞计数、Pgp、脾脏重量等指标检查.rn 结果:各组小鼠均于用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尾静脉取血、留取骨髓液,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为(7.09±2.94)×109/L、(15.30±11.40) ×109/L、(15.31±11.42)×109/L、(11.47±4.25)×109/L、(11.40±2.58)×109/L,外周血红蛋白分别为130.33±20.32、159±13.10、145.67±17.077、156.177±13.937、171.677±13.507,外周血小板数目分别为(664.17±284.11)×109/L、(1884.17±335.35)×109/、(1673.17±428.42)×109/L、(1279.67±650.68)×109、(973.67±42.70)×109/L,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37.17±13.06)%、(5.67±3.93)%、(1.33±0.82)%、(0.83±0.75)%、0%,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26.92±10.98)%、(6.83±1.97)%、(3.17±1.03)%、(1.67±1.21)%、0%,脾脏重量(g)分别为0.70±0.18、0.20±0.17、0.44±0.47、0.23±0.19、0.60±0.18,Pgp (ng/ml)分别为32.68±10.88、26.66±10.87、32.00± 11.25、20.31±11.12、17.40±2.64.rn 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两两比较miRNA-17-92高表达L1210观察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两两比较治疗干预后白血病细胞比例下降,且化疗+中药干预明显优于单纯化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下调PgP表达没有显示优效性.提示miRNA-17-92高表达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增殖快,化疗缓解率明显低于L1210小鼠,PgP表达高于L1210小鼠.说明miRNA-17-92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上调PgP表达,使肿瘤细胞产生抗药性.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改善miRNA-17-92高表达L1210小鼠的化疗缓解率,脾脏及肝脏白血病浸润灶明显减少,但对下调PgP并不明显.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次碱(wilforine)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炎症因子的影响.rn 方法:采用LPS刺激生长良好的RAW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以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公藤次碱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含量.rn 结果:雷公藤次碱在11.5~115μmol·L-1的浓度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作用(P>0.05);脂多糖可以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6和NO (P<0.01);雷公藤次碱可使TNF-α、IL-6和NO的释放受到抑制(P<0.05,P<0.01).rn 结论:雷公藤次碱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抗炎作用与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NO的产生有关.
  • 摘要:本文介绍了纤维连接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介导纤丝聚合作用,阐述了纤维连接蛋白作为效应靶标在中药抗肝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尝试为进一步探索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指出方向,为临床抗肝纤维化新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介绍香芍颗粒能保障妇女平稳、舒适地度过经前期与更年期这两段特殊的生理时期,充分保证育龄女性与绝经期女性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药,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介绍辨病必须以中医辨证为基础,脱离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不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辨病,就丢失了中医的特色。相反,完全依靠中医辨证,在诊断和治疗上不参考现代西医的标准与方法,也会阻碍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之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医疗差错或事故。只有辨证与辨病有机的结合,才能扬长抑短,相得益彰。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抓主症、方证辨证、合方治疗、专病专方。中医防治风湿病注重人体自身内在机能状态的调整,且多有的风湿病人都可以服中药治疗,关键是把握中医治疗风湿的切入点。
  • 摘要:娄多峰教授对骨关节炎进行了数十年地临床实践和研究,提出了"虚、邪、瘀"理论.虚、邪、瘀三者既是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病因病机,又是其临床最基本的证候类型,可作为本病的辨证纲领.娄老治疗本病运用"虚、邪、瘀"辨证论治,分别采用扶正、祛邪、通络的治则,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大量经验方,研制出一系列治痹中成药,以便病人服用.同时强调应长期坚持、杂合以治,重视"治未病".
  • 摘要:本文介绍当代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一种是发源于西方、近200年得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体系,另一种是发源于东方、己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显著特点。当代社会,医学面临着两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方面是人类疾病谱发生的重大变化,第二方面是医学模式面临的困境。当代人类健康和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的这些严峻挑战,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医药在当代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和深入审视。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的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 摘要:本文介绍为了甘肃经济发展,为了用“中国式办法”解决甘肃的医疗问题,为了把医药产业链留在国内等多种原因,甘肃进行了中西医并重的医改道路。医改的具体措施为:省政府实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中医人才建设;中医药报销政策;建立食品安全等长效机制等。总之,中国式医改必须是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思路,必须是通过预防疾病和提高居民健康素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是通过健康管理解决医生收入的思路,必须是突出中医特色的中西医并重的思路,必须是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党政牵头、部门参与、全社会推动的体制。
  • 摘要:从八纲辨证,重视寒热;固本培元,重视脾肾;虚实夹杂,重视痰瘀;治养结合,重视调摄等方面介绍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辨治痹病经验.李济仁教授认为,痹病首辨寒热;病因病机重视脾肾;病邪夹杂,重视痰瘀;注重治未病,治养结合.
  •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六神丸对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小鼠模型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rn 方法: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K562/Adr-G细胞转染;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小鼠模型建立;将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小鼠模型分成盐水对照组,环孢菌素组,加味六神丸组,给药后收集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RT-PCR法检测TopoⅡ基因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TopoⅡ蛋白水平的表达.rn 结果:加味六神丸组与环孢素组均能够上调TopoⅡ基因水平的表达,加味六神丸组较环孢素组明显;加味六神丸组与环孢素组均能够上调Topo Ⅱ蛋白水平的表达,加味六神丸组较环孢素组明显.rn 结论:加味六神丸不仅上调TopoⅡ基因的表达,也促进TOPOⅡ蛋白的表达,二者具有一致性.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参芪升白汤对脾肾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服用自拟参芪升白汤,对照组予利可君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前后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白细胞的变化.结果:升高白细胞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参芪升白汤组治疗后症状(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改善更加明显.结论:自拟参芪升白汤对脾肾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有较好疗效,能有效地升高白细胞,其作用与利可君相当,其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优于利可君组.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阿胶浆对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贫血的疗效,在肯定中药疗效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操作性强的治疗指导原则;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原则,将66例气血两虚型中晚期肿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叶酸片10mg/次,3次/日,口服,及琥珀酸亚铁片(速力菲)0.2g/次,3次/日,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阿胶浆,每日3次,每次1支,口服,连续服用28天.两组病例观察时间均以28天为观察周期.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贫血改善情况,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生存质量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价.rn 结果:治疗组贫血疗效显效8例(24.2%),有效17例(51.5%),总效率为75.6%;对照组显效4例(12.1%),有效13例(39.4%),总有效率为51.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O.05).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显效10例(30.3%),有效23例(69.7%),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中显效5例(15.2%),有效18例(54.5%),无效10例(30.3%),总有效率为69.7%,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01,P<O.05).治疗组KPS评分改善8例(24.2%),稳定25例(75.8%),总稳定率为100%,而对照组改善4例(12.1%),稳定21例(63.6%),总稳定率为75.6%,治疗组KPS评分情况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46,P<O.05).两组在治疗前后监测的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未见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复方阿胶浆对心、肝、肾功能无损害.rn 结论:结果证实复方阿胶浆能显著提高气血两虚型中晚期肿瘤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白细胞,并改善临床症状,提高KPS评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贫血的文献质量.rn 方法:以"消化道肿瘤"、"贫血"为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2009年至2013年所收录的有关消化道肿瘤合并贫血的全部文献,对文献研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rn 结果:①符合要求的文献共6篇,5篇RCT,1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②目前国内应用中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贫血的临床研究以随机对照试验占多数,但是质量较差,结论可靠性也较差。rn 结论:中医药治疗本病,应当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西医客观指标,对病情进行分析,合理应用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等治疗措施,诸药合用,克服中医药的治疗局限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介绍周永明教授治疗老年白血病的经验.白血病是一类克隆性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老年白血病患者治疗多棘手,周师认为老年白血病需辨病结合辨证,并根据正邪交争的具体情况,调整扶正祛邪的药物比例,同时注意顾护胃气.在临证中注重分期治疗,针对化疗前、化疗中和化疗后正邪交争的不同态势,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并立足因人施治,标本兼顾,以求良效.
  •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阐述了NAFLD发病机制的相关进展,包括NAFLD与“二次打击”学说、胰岛素拮抗、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肠道菌群、免疫细胞等多方面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观察虎芪益肾健脾调肝颗粒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rn 方法:113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给予虎芪益肾健脾调肝颗粒及阿德福韦酯胶囊口服,连服12个月;对照组55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口服,疗程同治疗组.分别于6个月、12个月结束后,测患者HBV-DNA转阴率,肝功能(ALT、AST),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Ⅳ-C、PcⅢ、LN)、血清IL-2、IL-6、TGF-β1、TIMP-1、PDGF、TNF-α等因子的浓度及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n 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中血清IL-2浓度及HBV-DNA转阴率明显提高,余各项指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rn 结论:虎芪益肾健脾调肝颗粒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肝纤维化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干预作用和安全性.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12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干预治疗8周,比较两组主要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差异,以及用药的安全性.rn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8周治疗观察期内,总病死率分别为16.7%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中、晚期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4.3%∶9.1%、22.0%∶25.0%和50.0%∶66.7%,两组各分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胆红素在观察期前4周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黄疸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观察期前4周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在观察期前第8周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肯定与服用中药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rn 结论:1.在规范化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的中药干预治疗措施,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病死率无明显影响,需扩大样本量研究;对肝衰竭患者总胆红素消退作用明显,对其他肝功能指标改善作用不明显.
  •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调节免疫功能实现抗病毒.方法:根据HBV各部分的生物学特性和复制中的不同作用,将其纳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分辨出它们的阴阳属性和变化规律,以及病性病位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筛选药物,应用于临床,每月检验一次病毒标志定量,根据数字的变化来验证其疗效和理论是否可行.结果: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疗效,但还很不成熟,尤其是在药物治疗的许多细节问题还要在临床上进行普遍的、反复的验证.结论:在目前对HBV携带者缺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用中医调节免疫功能来抗病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以为HBV携带者的治疗探索一个新的方法和途径.
  • 摘要:银屑病的宏观与微观辨证应用探讨文章对银屑病宏观上的证候和皮损组织病理上的微观表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从表皮细胞的五行五脏对应辨证论治、真皮血管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论述,笔者通过临床真实病例介绍提出宏观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认为银屑病的微观辨证是中医宏观辨证的有益补充,通过观察微观状态,可进一步强化中医对病理机制的认识.
  • 摘要:目的:观察去风柔肝消白方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纳入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以祛风柔肝消白方口服,观察其疗效及白癜风进展控制情况.结果:共纳入114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3个月有效率53.50%,病情进展控制率99.02%.结论:祛风柔肝消白方治疗进展期白癜风安全、有效,并能有效控制白癜风的进展.
  • 摘要:作者以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入手,结合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及自身的临床医疗实践、观察,旨在总结出滋阴祛湿法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同道采用、继承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
  • 摘要:本文就中医皮肤科学在物理学屏障与化学屏障的损伤与修复,在中医基础与中医临床方面就展开讨论,内容主要包括皮肤屏障-化学损伤-漆疮(接触性皮炎)、皮肤屏障-光生物损伤-日晒疮、中医对皮肤屏障损害的认识-尿布皮炎、皮肤屏障物理损伤-六淫寒气-冻疮(冻伤)、物理屏障损害与修复-唇疮、物理屏障损害与修复-皲裂、皮肤屏障-物理性损伤-火激红斑、光老化屏障与抗皱防光老化、皮肤屏障修复与保护-常用天然动植物中草药等.
  • 摘要: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工作中治疗难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瘙痒剧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中西医治疗手段虽多种多样,但效果一般,张丰川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用络病理论结合辩证论证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效果.他认为本病顽固难愈的根本在于络脉空虚,外感六淫之邪引动内生之风,兼挟痰、湿、热、瘀邪气,相互胶结,阻滞络脉,气血不通,邪正相争,发为本病,正气虚时,则邪入于络,出现风团;正气足时,邪出于络,风团消失.病因病机中强调络脉空虚及内风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治疗上提出填补络脉,通络合营以祛风的理念.
  • 摘要:目的:考察附子与贝母反药组合在肺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毒效表征,并初步探讨其机制.rn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野百合碱的方法复制大鼠肺心病模型,灌胃给药,采用无创小动物肺功能检测检测实验动物肺功能,利用Powerlab八生理记录仪检测实验动物心功能,利用Western Blot实验考察肾上腺素能信号相关蛋白表达,比较在肺心病不同发展阶段反药组合与单独给药的毒/效差异及其可能的机制.rn 结果:在肺心病发展早期,与单独给药组比较,反药组合可以增加潮气量、改善肺组织病变,对心功能和心肌组织影响无明显差异;在肺心病发展后期,与单独给药组比较,反药组合可以增加心室收缩压、舒张压,增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上调β2受体表达.rn 结论:附子、贝母反药组合对肺心病前期阶段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对肺心病后期累及心脏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加重心衰的不良作用,可能与调控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 摘要:本实验选择青篙素作为研究对象,以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 (MW 36-50 KDa)造炎症性肠病模型,初步探讨青篙素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青篙素功能提供实验依据和为更进一步考察PXR诱导化合物在治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黄连成分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药根碱的代谢性相互作用.rn 方法:将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在人肝微粒体中进行温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检出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代谢物,然后测定以黄连各组分为底物的代谢被其他组分抑制的程度(IC50).rn 结果:黄连碱抑制小檗碱的2个主要去甲基代谢产物B1、B2生成的IC50值分别为6.5μM和8.3μM;巴马汀抑制小檗碱2个去甲基代谢产物B1、B2生成的IC50值分别为185μM和78.5μM;药根碱抑制B1生成的IC50值>200μM,对B2的IC50值为28.5μM;小檗碱抑制黄连碱去甲基代谢物生成的IC50值为115μM;巴马汀和药根碱抑制黄连碱去甲基代谢物生成的IC50值均大于200μM;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抑制巴马汀去甲基代谢物生成的IC50值均大于20μM.rn 结论:黄连4组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性相互作用,黄连碱抑制小檗碱代谢最为明显.
  • 摘要:目的:组分配伍是中药复方的最新发展形式,减毒增效是中药配伍的主要目的.本文以参附方为切入点,从减毒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初步阐明参附组分配伍减毒增效的特点与规律.rn 方法:首先在动物、组织、细胞三个水平,初步评价参附方及配伍的减毒作用;进而在全方、配伍、单味中药三个层次,从体外体内两个方面,探讨配伍对指标性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最后基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发现参附组分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rn 结果:研究表明人参可减低附子的动物致死率,减轻附子的致心率失常作用,逆转附子的细胞毒性.人参附子合煎时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降低,而单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升高,体内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参促进了单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吸收.药物代谢酶的结果表明人参可以显著诱导心脏中以CYP2C11和2J3代表的表氧化酶,并且抑制4A3、4F1和4F6为代表的羟化酶.转运体的研究结果表明P-gp和BCRP参与了双酯型毒性生物碱的外排作用,而且人参水提物的加入能够增强双酯型生物碱的外排,减少它们的吸收.rn 结论:人参在体外制备时可以减少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的溶出,增加单酯型二萜生物碱的溶出;在体内减少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吸收,促进单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吸收.这可能是参附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的物质基础.
  • 摘要:本文介绍“有故无殒”理论反应了中医传统理论对中药安全性的独到认识,对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基于该理论,可以从病/证状态下进行毒性研究,毒代动力学研究,及毒-效综合评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