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62篇;相关期刊739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大连海事大学第七届硕博论坛等;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586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柱、龚云、朱继东等。

历史虚无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8 占比:24.5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962 占比:75.38%

总计:6583篇

历史虚无主义—发文趋势图

历史虚无主义

-研究学者

  • 梁柱
  • 龚云
  • 朱继东
  • 李方祥
  • 杨军
  • 刘书林
  • 周玉
  • 梅荣政
  • 白翠红
  • 周利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莹莹
    • 摘要: 泛娱乐化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使历史虚无主义改头换面,以全新的形式亮相发声.其呈现出虚无手法"接地气"(以投其所好实现哗众取宠)、虚无形式"软性化"(以感性认同消解理性认知)、虚无表达"隐形化"(以网络传媒播散虚无之果)等多元表征,此种趋势在无形中抽空了受众对历史的价值理解,离散了受众对历史的合力凝聚,致使受众陷入虚无主义危局.为此,文章从四重维度给予化解径路:以"知"察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娱乐观;以"辨"识娱,强化史实教育提升敬畏意识;以"舆"化娱,加强舆论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以"权"治娱,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生态.
    • 莫冠
    • 摘要: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学术创新”转向“戏说恶搞”,从“抑制化传播”转向“碎片化散播”,从“单一主义”转向“融汇多元”,从“被批判”转向“反批判”。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解构大学生的历史观,腐蚀大学生的政治观,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鼓动大学生的网络非理性表达。因此,必须要提升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网络素养,打造传播唯物史观的网络微平台,创造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环境。
    • 黄华; 郝才胜
    • 摘要: 当前,做好“育新人”工作是新形势对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国企青年职工网络化生存趋势明显,他们不可避免地处于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中。在这个背景中,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容易对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产生误导,这给国企“育新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 丁春福; 卢日娜
    • 摘要: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科学把握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内在关联:爱国是基本纽带、爱党是政治保证、爱社会主义是现实载体。厘清历史虚无主义、世界主义、极权主义、个人主义观点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问题的认识误区。实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敢于同一切错误思想作斗争、以共同富裕为指引建设伟大国家、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从严治党和以丰富的仪式感营造浓厚氛围四个方面全面推进。
    • 杨秋红; 刘松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在本体论上,借“崇尚人权”之名,虚化历史主体以混淆是非;在认识论上,借“起底历史”之名,以臆断的主观逻辑消解信仰;在方法论上,借“重评新论”之名,妄图以偏概全侵蚀根基。高校要注重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在理论批判上,清算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悖论,以理服人明辨是非;在实践匡正中,构建史学实践话语,以行砺人强化信仰;在文化堤防上,打造史学文化场域,以文化人固牢根基。
    • 周虹宇
    • 摘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系统化、传播受众大众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效果裂变化;在多个层面威胁国家安全,在思想层面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政治层面动摇党的领导,在文化层面消解文化认同,在历史层面扰乱历史共识。对此,要敢于善于斗争,构建战斗堡垒;讲好历史故事,筑牢历史根基;抓好重点对象,夯实群众基础,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 向黎
    • 摘要: 为有效避免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干扰和破坏,迫切需要人们深刻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并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抵御:一是在网络空间里,强化高校自媒体管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挤压错误社会思潮生存空间,抢占自媒体高地;二是在理论课堂上,站稳高校课堂阵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批驳错误社会思潮基本主张,树立正确历史观;三是在社会实践中,重视实践育人,坚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厚植历史责任感。
    • 韩雨宸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历史主义,是个体为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对历史的一种曲解。施蒂纳把历史发展的基础归结为一个抽象的“唯一者”发展史,是一种唯心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花费了十分之七的篇幅对施蒂纳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批判。马克思正是通过对施蒂纳这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间接达到对黑格尔整个精神哲学体系的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
    • 芃妍
    • 摘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变换传播表达策略,以戏说恶搞迎合社会心理需求、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幌胡乱分解、拼凑历史,以唯心史观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塑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正悄然沙化他们的思想道德领地,解构他们对“四个自信”的坚守,消解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因此,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衍生出的沉疴痼疾,引导青年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具体而言,应注重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增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力,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 王晨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传播较广、危害较大,其通过否定新中国历史、否定革命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戏说”“恶搞”历史,解构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它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弱化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消解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厚实历史文化根基,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同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