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
历史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0年内共计18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3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1090种,包括人民论坛、世纪桥、社科纵横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历史观的相关文献由1800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先兴、周峰、周毅等。
历史观
-研究学者
- 郑先兴
- 周峰
- 周毅
- 陈典平
- 雷戈
- 于沛
- 仲呈祥
- 傅小凡
- 党国英
- 刘丽文
- 刘奔
- 居其宏
- 庞海坡
- 徐国利
- 徐金超
- 李劲松
- 李殿仁
- 李洁
- 煦雅
- 熊召政
- 王晓升
- 王珊
- 王蓉
- 王金福
- 瞿林东
- 袁英
- 邓辉
- 陈超
- 陈连锦
- 高京平
- 严才仁措
- 严松
- 严雄飞
- 于馥颖
- 代洪锋
- 何光沪
- 何士杰
- 何欣
- 何锋
- 傅熠彤
- 冉梦丽
- 冯一下
- 冯刘飞
- 冯武勇
- 刘俐俐
- 刘思谦
- 刘晓婷
- 刘源
- 刘爱平
- 刘瑜
-
-
刘广建
- 《档案与建设》
| 2020年
-
摘要:
“慰安妇”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主导的一项侵犯女性权益的制度,有组织的国家犯罪行为.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女性是其主要受害者,受害人数多、时间长.中国和韩国在“慰安妇”历史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对中韩“慰安妇”历史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慰安妇”问题和国家形象的关系.
-
-
李太淼
- 《学术界》
| 2020年
-
摘要:
树立正确历史观必须深化认识五个基本问题.一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其中要深化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内涵、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辩证关系;二是历史发展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于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三是人民的历史作用问题,充分认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决定作用;四是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传承性、进步性和"人"的解放问题;五是历史发展的空间范围问题,正确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正确看待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充分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必要性.
-
-
-
-
许月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走来并正在创造历史,尊重历史客观事实,学习历史丰富知识,总结历史宝贵经验,把握历史基本规律,增强历史实践自觉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坚持马克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就党员干部为何以及何以科学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语言鲜活生动、内容丰富多彩、意蕴博大深远的科学历史观.习近平基于客观性、辩证性、人民性三重视野对历史予以科学的认识: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历史是曲折发展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深刻把握习近平科学认识历史的三维视野,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党员干部历史思维,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
何威;
李玥
- 《国际新闻界》
| 2020年
-
摘要:
流行MOBA手游《王者荣耀》引发了游戏是否影响了玩家历史观的广泛讨论.数字游戏相较其他媒体,在影响使用者认知方面具有特殊性.本研究通过非随机抽样方式,问卷调查了907位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成年人(含312名《王者荣耀》玩家)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喜爱程度、进一步了解意愿和相关史实认知,并结合其游戏行为和人口统计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 发现《王者荣耀》确实影响了玩家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态度和认知,尤其是熟练使用特定英雄的玩家,比其他玩家和非玩家都更喜爱相应历史人物;在了解意愿和史实认知方面,游戏行为带来的影响并不显著.“化身认同”概念与“戏假情真”效应可以解释这种影响的心理机制.
-
-
海晓丽
- 《电影新作》
| 2020年
-
摘要:
电影《迷梦情缘》将历史故事与现代故事融合在一起讲述,主题新颖复杂,叙事结构独特.本文试图运用经典主义叙事学的基本理论,从叙事交流模式、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来解读《迷梦情缘》这部电影巨作,借此探讨该电影是如何把握小说的创作主旨以及展现作家与众不同的历史观.
-
-
-
-
-
刘新庆
- 《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刘少奇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历史观,主要的是重视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历史是理论的重要源泉;注重历史遗产在实践中的运用.他的历史观体现了人民性、教育性、实践性的特征.其当代价值主要在于:植根人民性,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践行群众路线;注重教育性,以加强历史教育为举措反对虚无主义;把握实践性,以借鉴历史遗产为基石开创美好未来.
-
-
王志康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有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界没有辩证法(见注释),所谓自然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的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必设立自然辩证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身居教育行政高位,导致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课程时数减少,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受到严重损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的方法论角度,说明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中的地位.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起点,同时又是最高方法论原则.
-
-
-
王坤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典型理论与现实主义关系密切,作为研究对象,近20多年来,受关注的程度逐渐下降;宏大叙事时下还处于热门话题范围,在借西方理论分析我国当代文学问题时,它多半以靶子的身份出现.从学术史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显隐,折射出某种默契与智慧.从直面研究对象角度看,无论典型理论与宏大叙事,乃至现实主义,其背后都指向同一根基:即强调历史真相的传统历史观。时下,宏大叙事、典型理论与传统历史观、同一性的关系,更受到关注;而不加分辨地予以完全忽略乃至不认可的后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国当代文学语境中,宏大叙事指的是在历史哲学视野的指导下,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力求从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直至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规律。但如从理论角度看问题,“宏大叙事”的源头最终是指向黑格尔的:主要在于“绝对理念”所衍生出来的同一性及其化身-历史哲学。从中国当代文论史角度看,讲宏大叙事,必然涉及典型理论。在黑格尔那里,典型理论达到高峰,堪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对典型理论的贡献,是依据他们秉持的历史观,提出了典型环境问题。换言之,典型环境的理论源头,是历史唯物主义。
-
-
钱明强
- 《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7年专题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历史学科作为衔接过去和现在的重要纽带,在高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改革后,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师工作的重点.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而是需要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努力与合作,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创新能力,将创新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针对高中历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现状,在实际教学中我会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探讨,找出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最佳方案,不搞题海战术,真正减轻高中生课业负担。要更新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自身学习,提高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带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和谐的风格,使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
-
Shao Yanping;
邵艳平
- 《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史记》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学与叙事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包括日本文学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的其他民族文学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具体到对《平家物语》的影响而言,《史记》不仅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还对它的人物造型、叙事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司马迁崇尚君贤臣忠、重视人心向背、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治史态度,也影响到了《平家物语》作者的政治观、历史观.
-
-
程潮
- 《2015“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甘泉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所谓民生,是指与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直接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而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力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体现了个人在解决自身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问题上的作用.但是,在天灾人祸面前,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单薄无力,尤其会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陷入绝境,这就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同舟共济,共同解决民生问题.湛若水作为一位饱学硕儒,从儒家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出发来分析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问题.
-
-
Yuyu hu;
余玉湖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包含着人类历史发展与外部自然存在相互创造、相互适应的有机统一.本文通过分析人类历史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批判传统历史观的片面性,阐述人类支配自然的必要性、条件性和社会性,说明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实现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对于人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人们面向未来探索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与自然平衡的有效途径提供思想支点.
-
-
杨晓帆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聚焦莫言长篇小说中的乡土中国,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书写,指出莫言长篇结构形式及其所投映的历史观,与80年代形成的文学体制及知识范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尽管历史循环论、人道主义话语、文化寻根等,以莫言自身的乡土经验为根基,对革命时代农村社会结构的重组溃败做出了深刻反省,但却无法有效回应"后89"时代的当下现实.而未完成的八九十年代转型问题,正是50年代生作家当下写作困境的缘由之一.
-
-
王婉如
- 《2016两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是一种重新建构历史书写与历史脉络的过程,也是台湾"本土派"学者想要为台湾文学"正名"的展现.在对日据时期的皇民主义论述中陈芳明急于发声与表达,其背后潜藏着对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与焦虑感,与之对立的则是陈映真所代表的"民族主义"论点,双方对于"民族构建"有着不同的见解,代表着台湾社会内部的多种声音与复杂与矛盾,其中并包含着台日学者对于台湾的历史定位及看法,通过对双方的书写梳理,将有助于理解台湾在文学史上不同声音下的背后论述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