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观

历史观

历史观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5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4370篇;相关期刊1403种,包括江汉论坛、求是学刊、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历史观的相关文献由2813位作者贡献,包括雷戈、郑先兴、黄楠森等。

历史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5 占比:39.53%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4370 占比:60.09%

总计:7273篇

历史观—发文趋势图

历史观

-研究学者

  • 雷戈
  • 郑先兴
  • 黄楠森
  • 王晓升
  • 刘奔
  • 林锋
  • 陈典平
  • 刘江永
  • 吴秀明
  • 周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高华; 赵文钰
    • 摘要: 马克思哲学以其历史观的深刻性介入了“人工智能与人的未来”这一主题,并且指向了四个基本命题,即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异化劳动向自由自觉劳动转变、有助于社会关系朝着真正的人际关系发展、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以及有助于按需分配原则的确立。而“非马克思路径”的一些观点对这些命题的挑战,实质上只是在未能触及资本逻辑扬弃的情况下对马克思异化批判的重复或延续,因而也就看不到人工智能变革生产关系的潜能。因此,生产关系变革应当自觉成为思考“马克思路径”的核心观点,而依赖于人工智能算法革命安排社会经济运行的控制论思路则是“伪马克思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路径”就意味着历史地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乐观与悲观的二分,自觉将历史观的讨论作为“技术与社会”问题讨论的前提,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中的政治行动的维度,展开争取技术共享的现实斗争。
    • 彭琪; 刘伟
    • 摘要: 准确把握中国治理现实、真正超越西方主流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将历史维度根植于政治学研究之中,建立历史传统与当下情境的有效关联。政治学中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历史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是如何呈现的?由中西比较视野观察可知,历史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政治学的西学理论源泉;作为本土化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历史政治学在为中国政治学研究赋予历史感的同时,也拓展了主流政治学的考察范围。只有在理论自觉、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历史传统的认识,才能实现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 黄艳梅; 黄庆旧; 胡泊; 李锟鹏
    • 摘要: 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论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意义、原则,并提出创设“四史”文化互动平台,赓续红色基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四史”学习内生动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历史文化认同等实践路径。
    • 宁顺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国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向黎
    • 摘要: 为有效避免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干扰和破坏,迫切需要人们深刻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并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抵御:一是在网络空间里,强化高校自媒体管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挤压错误社会思潮生存空间,抢占自媒体高地;二是在理论课堂上,站稳高校课堂阵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批驳错误社会思潮基本主张,树立正确历史观;三是在社会实践中,重视实践育人,坚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厚植历史责任感。
    • 孙大飞
    • 摘要: 马克思历史观被认为是一种决定论,这种认识源于一种实体性的哲学思路,从实体性的角度认识马克思的历史观就会将其认读为一种决定论。因此,如果要阐明马克思的历史观不是决定论,首要的任务在于超越实体性的认识思路,以此确立起关系性的认识思路。马克思对关系性的认识具有不同于其他认识的自身特点,从关系性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历史观,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历史观根本不是决定论,而是具有关系性特征的一种历史认识。从关系性的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观不是决定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杨静; 邱耕田
    • 摘要: 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互利的逻辑。互利是指利益主体的行为使利益关系链中的主客体均能受益,这种互利性包含在利益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互利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社会进化的需要,人与环境物质交换的需要以及逐利本性的需要,或称之为互利发展的“基因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利益驱动力”。在这些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互利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互利发展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在当前互利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仍盛行着互害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未来,我们必须走向一种更为高级的互利发展的新形态。
    • 王向远
    • 摘要: 中国人的“日本论”“日本观”和“日本研究”,合起来可以统称为“日本学”。中国的日本学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历史观的相左与审美观的相济”,这是理解中国日本学的关键。日本古代史最早由中国记载表述,而与后来日本人自己的历史观多有差异;近世以后,中日两国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也有不同的记述与判断,到了近现代,日本史领域更有针锋相对的史观冲突。从晚清的黄遵宪到现代的戴季陶、周作人,中国的日本学形成了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双重视角,或者说“历史的”与“美学的”两个向度,即历史观上坚持中国立场,审美观上则能见出其东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底蕴,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与认同。这种相左与相济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日本学”的内在张力,推动着日本学的发展演进。
    • 顾军
    • 摘要: 有人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封面题字繁简杂糅、不合规范。实际上,《现代汉语词典》的封面题字是否合乎规范,不能仅仅以当下汉字的使用情况作为标准,还要考虑到题字的时间因素以及当时汉字使用的情况。就题字的时代及其文字使用情况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的封面题字符合当时使用的状况。在语言文字问题的认识上,应当具有正确的历史观,一要避免以今律古,二要避免厚古薄今。
    • 陈锡喜
    • 摘要: 审视党百年奋斗主题和“两个创造”的“大历史观”,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厘清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史范式的争议。革命史范式抓住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各大事变相继更替的本质,现代化史范式拓展了认识视野。两者辩证统一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硬核”即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借现代化史范式来否定狭义的政治革命乃至广义的社会革命,或者把社会革命归结到模式化的阶级斗争甚至为“文化大革命”翻案,都否定或背离了唯物史观。两个范式辩证统一的实践基础,是党的百年奋斗史,其主题是民族复兴即现代化,主线是领导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唯物史观在民族复兴历程中体现为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互为目的和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