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关系性

关系性

关系性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专利文献454305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哲学分析、前线、法制与社会发展等; 关系性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海良、埃德温·尼夫、斯文·尤尔根斯等。

关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54305 占比:99.97%

总计:454426篇

关系性—发文趋势图

关系性

-研究学者

  • 严海良
  • 埃德温·尼夫
  • 斯文·尤尔根斯
  • 方环非
  • 施月红
  • 王宏伟
  • 蒋开慧
  • ArtChina
  • 万晓磊
  • 何文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大飞
    • 摘要: 马克思历史观被认为是一种决定论,这种认识源于一种实体性的哲学思路,从实体性的角度认识马克思的历史观就会将其认读为一种决定论。因此,如果要阐明马克思的历史观不是决定论,首要的任务在于超越实体性的认识思路,以此确立起关系性的认识思路。马克思对关系性的认识具有不同于其他认识的自身特点,从关系性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历史观,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历史观根本不是决定论,而是具有关系性特征的一种历史认识。从关系性的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观不是决定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陈亚州
    • 摘要: 共同体研究正在经历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明显转变。基于关系性思维,共同体可以界定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行为体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其蕴含着理解现实、规范现实和改造现实的重要功能。一个共同体的关系性主要体现为共同体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共同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它们受到共同体主体的自我领悟、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以及共同体的关系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共同体研究的“关系转向”有可能促使共同体研究领域开发出新的研究议题,也可为理解中国政府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系列理念提供共性基础。
    • 关朝; 龚达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伦理共同体,伦理性是其本质属性。以历史建构与逻辑生成相统一的观点把握其伦理性的丰富内涵,能够将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深刻的伦理认同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血缘共同体及地缘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越了城邦共同体及契约共同体的局限性,以现实的关系性作为建构的逻辑起点,以天下意识和情理主义的基本特质将其伦理共同体的形态在生活世界中不断展开。伴随着伦理性的彰显,家与国、情与理、主体与他者、伦理角色与道德主体等诸多紧张关系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得以自然解决或消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徐杰
    • 摘要: 传统文学本质论建立于“纯文学”观念基础之上,以“内在论”作为思考的方式,这无法解释“泛文学”的文学现实。文学本质论将文学的本质视为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默认了艺术现象和文学本质具有一个由固定到流动、从深层指向表层的清晰意义结构。语境诗学为文学理论提供了“情境”范畴并试图解决当下的诗学困境,它认为文学不可能存在一种确定的意义解释,更不可能占据稳固的本质等待具象“分有”。文学是有本质的,只不过这种本质并非是形而上、实体性的本质或“是其所是”的本体性存在,也非“自然本质”和“文本内在物”,而是一种语境性的本质。在语境诗学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与实体性兼有的存在;文学本质是一种动态性的生成过程,而非预成性的静止状态;文学作为一种整体的存在,既包括语言言说的文本,也包括非语言的情境,即文学是作为在场文本和不在场语境的整体。
    • 尹洁
    • 摘要: “道德地位”(moral status)是当代动物伦理的论争中常援引的概念。动物道德地位的判断依据或标准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动物权利论证的,这些问题值得讨论。将感受性和道德能动性作为道德地位的判断标准具有局限性,道德地位与道德权利既有区分也有关联。厘清道德地位概念谱系有助于推进理解动物道德地位和权利的方案。一种立足于更广阔视角的动物伦理,在“关系性”和“扩展道德地位”的框架下最终得以呈现。
    • 刘胜湘
    • 摘要: 世界是在不同文化的交互、竞争、冲突和融合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并不断生成新的文化形态.在人类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不同文化、文明的对外实践不断交叉、碰撞和融合,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反映国际政治的这一实践现象,应当兼具不同的文化视角.文化融合路径就是反映这一现象的理论思考,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尝试.关系理性主义是文化融合的结晶,由中国关系感性思维文化和西方逻辑理性思维文化融合生成,强调人类认识事物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模糊性和精确性相互补充,以及角色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亲疏差序等级关系之间的平衡,是兼具内修和外治、"柔性治理"和"刚性治理"的混合思维方式.关系理性主义包括两角解释方法和三角解释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天下共生的整体主义与民族生存的个体主义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现象,增加了理解国际社会的视角,并与理性主义和关系主义相互补充,是分析文化融合实践的切实可行路径.
    • 李旭芝; 龙佳
    • 摘要: 近年来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简称为导学关系)的恶化情况愈发严重,良好导学关系的建立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现实导学关系的困境分析,从关怀伦理视角下来处理导学关系,提出导学关系的重构,树立正确的导学观念,提倡双向选择;转变指导方式,注重情感关怀;建立中间反馈机制,缓和导学关系;加强导学间的理解与交流,构建双向互动的和谐导学关系.
    • 魏建培
    • 摘要: 《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是整个儒家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从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儒学独特的学习观,即创造性存在的自觉追求.其展现的独特的创造性学习观,可为思考当今教育问题提供有益启发.
    • 韩健
    • 摘要: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结构主义的鼻祖.他所提出的语言理论,是语言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对整个20世纪语言研究,而且对人文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思想放到分析哲学的背景下,从言语活动、语言符号、语言的价值和语言的系统性等方面,去审视它、研究它,才能清楚地认识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价值,正确地把握它深邃的哲学思想.
    • 闻凌晨; 尼古拉斯·布尔布勒斯; 范国睿; 童欣
    • 摘要: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政策改变了传统教学形态,在线教与学走进师生的生活世界.本研究从时间、空间、身体与关系等维度出发,利用质性研究方法收集师生线上教与学的"鲜活体验".研究发现,师生遭遇消失的时空边界、恐慌的身体、沉默的互动.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指出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在线教学机智,关切师生身体性、时空性、关系性等需求:呵护身体,保持对屏幕前后身体的敏感性;规划时空距离,重构在线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与空间布置;认识技术的限制,反思技术背景下的师生关系与教育范畴下的人机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