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性

伦理性

伦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09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等;伦理性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但小红、冉玉霞、刘德增等。

伦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0 占比:15.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909 占比:84.69%

总计:2254篇

伦理性—发文趋势图

伦理性

-研究学者

  • 但小红
  • 冉玉霞
  • 刘德增
  • 刘桂英
  • 华忆昕
  • 吴兴兴
  • 吴志杰
  • 吴英霞
  • 姜洪林
  • 娄雅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昌晓
    • 摘要: 叙事医学既面向医学,也面向大众. 从服务对象来说,医学既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也需要人文和社会的关怀. 从学科属性来说,医学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医学实践中充满着对生命事件的关注、描述个体的努力、解密情节的冲动,以及对主体间性和伦理性的觉察.融合了医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叙事医学,明显应被置身于整个社会.无叙事,不医学.
    • 胡南
    • 摘要: 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自古秉承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精神。在这样的艺术观念下,魏晋时期文人音乐活动具有"游戏性"的外在表现,更深的层面上,则具有一种"伦理性"框架及"审美性"原动力。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话语就具有游戏性、伦理性和审美性的内涵。
    • 关朝; 龚达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伦理共同体,伦理性是其本质属性。以历史建构与逻辑生成相统一的观点把握其伦理性的丰富内涵,能够将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深刻的伦理认同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血缘共同体及地缘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越了城邦共同体及契约共同体的局限性,以现实的关系性作为建构的逻辑起点,以天下意识和情理主义的基本特质将其伦理共同体的形态在生活世界中不断展开。伴随着伦理性的彰显,家与国、情与理、主体与他者、伦理角色与道德主体等诸多紧张关系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得以自然解决或消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袁智忠; 杨璟
    • 摘要: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仪式本身就是具有伦理性的活动,仪式进入电影就形成了仪式化影像。电影具有伦理性,电影不仅记录和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仪式文化,在仪式与电影伦理性的双重作用下,仪式化影像也具备了伦理性。仪式化影像首先通过象征(隐喻)化手段表现其伦理性;其次仪式化影像借助电影艺术手法强化仪式之美来表现其伦理性;最为重要的是电影影像通过动作、造型、摄影角度、景别、蒙太奇、表演和音乐等视听手段强化仪式的神圣性以实现其伦理性。无论是宗教仪式化影像、民俗仪式化影像还是政治仪式化影像,一旦进入电影影像就与创作者的伦理观表达密切相关。电影的仪式化影像是电影审美伦理表达的中介,它在电影中被造型化展示,其意图是以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创作者的伦理观,引发观众正/负两面的伦理情感,从而引导观众的伦理认同或伦理疏离。仪式化影像可以产生和强化造型性功能,提升观赏性和艺术性,在视觉化造型之美中隐含伦理判断;仪式化影像可以产生和创造象征(隐喻)意义,创新影像艺术语言来突出伦理性;仪式化影像可以丰富和提升影像的思想性,从而凸显其伦理思想内涵,催生经典影像文本。
    • 摘要: 一般性选题•医学哲学如何利用大数据,尤其是真实世界证据来进行临床决策?如何判别或证明这种情况下的因果性?参与临床决策各方的利弊权衡;不同类型疾病的临床决策特点;临床决策中的“最优”与“最适宜”;临床决策的方法学研究;中西医的诊疗思维及其哲学基础的对比研究;临床思维的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统一问题;安全性:患者、医生、医院各方的关系及其责任;治疗方法:是侧重生理效果,还是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或精神层面的影响,或是双管齐下?
    • 谷鹏飞
    • 摘要: 实践阐释学是以实践哲学为基础,以阐释对象、阐释主体与阐释语境的结构性关联与意义生发关系为核心,以阐释的伦理性、现实性与批判性为特征,统一阐释方法、阐释价值与阐释本体的一种新型阐释学形态.这种新型形态的阐释学,其"伦理性"主要表现在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体认现实活动本身及其善的合目的性导向,重返实践与生活及历史的价值关联,蕲求知识与德性、理论与践履在阐释活动中的统一;其"现实性"主要表现在将文本背后的现实性及其实践关联,而非阐释者在世的生存论结构、作者的意图抑或文本自在的客观意义,视为文本意义的来源;其"批判性"主要表现在对阐释的伦理性与现实性进行批判反思,重申阐释的批判性话语权,实现阐释学在事实(解释世界)、价值(规范世界)与实践(改变世界)三个层面的统一.实践阐释学的这种经由"批判性"而最终勾连"伦理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的新型阐释学形态,既可为解决西方当代阐释学困境提供有效路径,也可为实现中国阐释学的当代性转化及创建中国阐释学提供本体基础.
    • 阚凯; 王龙
    • 摘要: 《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第2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在相关的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形下,可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的规定."参照适用"可以加强《民法典》各编的联系,改善法律适用状况,但是婚姻关系的伦理性、封闭性等特征,使得参照适用会形成对婚姻关系的正面冲击,进而出现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与实践适用的必要性的矛盾、财产合同的工具理性对婚姻家庭的伦理性的冲击、婚姻法律规范的封闭性与法律解释的过度扩张的抵牾等适用困境.解决上述适用困境应明确婚姻协议参照适用合同编的原则;完善家事立法,限缩参照适用的情形;司法积极回应,对参照适用的典型情形正确指引;发扬调解的经验,给予民众更多决策空间.
    • 王春辰
    • 摘要: 当代的艺术研究充满了困惑和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一个大问题是中西之争或中西比较;第二个大问题是艺术的属性问题,即是艺术性为先、为主,还是社会性、政治性或伦理性为主;第三个大问题是传统与当代的关系;第四个大问题是中国的当代艺术需不需要哲学性(艺术观念化的学理阐释)。面对这些提问,我们中文的语言系统如何回应和适应就成了一件"烧脑"的事情。
    • 冉克平
    • 摘要: 《民法典》第464条第2款的准用条款系沟通家庭法与合同法、伦理秩序与交易体系的桥梁,是受立法者指引和授权的高度概括的价值评价条款,本质上仍然属于法律解释范畴,有赖于法教义学的具体化和类型化.意思自治原则适用领域的扩大与婚姻家庭编的内在价值秩序共同为身份关系协议准用合同编乃至总则编提供了价值基础.身份关系协议可以被类型化为纯粹身份关系协议、身份财产混合协议以及身份财产关联协议,三者的伦理性渐次减弱而财产性趋强.法官在个案中既要依据婚姻、收养和监护等身份关系协议的事实构成和性质来评价和发掘合同编和总则编之中被援引法条的规范意旨,还要论证该规范意旨与婚姻家庭编的原则以及待决身份关系协议的伦理属性不相排斥,避免"参照适用"条款沦为交易规则过度市场化、工具化身份关系协议和"反噬"家庭法的通道.
    • 朱富强
    • 摘要: 随着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偏盛,理性选择分析框架逐步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结果一些长期以来为社会道德所贬斥以及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竟被某些观点认为是通过市场交易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这些看起来合理的"新颖"发现和论断潜含着明显的无伦理性。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指出:"如果自由对买者是可以估价的,它对于卖者却是无可估价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