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民族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91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2017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2018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92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碧波、宋才发、李贽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7 占比:13.7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991 占比:86.19%

总计:5791篇

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文趋势图

中华民族共同体

-研究学者

  • 朱碧波
  • 宋才发
  • 李贽
  • 郝亚明
  • 严庆
  • 李良品
  • 冯育林
  • 吕超
  • 李伟
  • 王文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赵野春; 张立辉; 滕承秀; 索加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渐进形成的,历史选择是主因,主动塑造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在渐进的历史过程中予以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是分阶段的,目前已处于一体多元阶段,必将逐渐迈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更高阶段.一体多元,指的是各民族不可分的一体性发挥着推动多元发展或引领多元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多元而言,一体有着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性之下的差异性是客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不得也急不得,是分阶段的渐次推进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也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 侯文莉
    • 摘要: 齐其政、修其教、因其俗,是古代中国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上的主要政治文化传统。齐其政,就是政令刑法划一,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修其教,就是要以礼义教化化育各民族,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因其俗,就是依据不同风俗习惯进行治理,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自治。这对于今天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启示:政治认同是前提,即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等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根脉,即既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推进中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发展是总钥匙,即要通过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提升各民族的生活水平等途径,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秦桂芬; 王毓川
    •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费孝通先生当初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必然性,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逻辑基础四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基础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基础的牢固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 黄进; 李后强; 廖冲绪
    • 摘要: 江河源文化是大江大河起源段的“地理—社会”空间文化。在黄河文化的研究中河源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看,黄河河源文化具有久远性、复合性、辐射性、传递性特征。黄河河源文化在自身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表现为:将游牧文化带入到中华文明之中,形成中华文明的底色;古羌人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带动众多族群(特别是藏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江河源区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文化和横跨黄河长江的人口迁徙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联结为一个整体。对江河源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李贽; 王冬丽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强起来”进程中民族自为自强意识的反映和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求对民族工作主线的正确把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结合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系统梳理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 甘莉君
    • 摘要: 新时代中国倡导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贯彻与创新,又走出了合乎两个大局的中国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立足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实现了民族与国家两个层面的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格局。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发散,探索将两个共同体思想辩证应用于当下和未来的实践路径。
    • 庾荣
    • 摘要: 置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即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提出的"民族大家庭"思想,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两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等思想,再到新时代明确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到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确提出则进一步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
    • 阮华容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明根脉、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的自在民族到现代的自觉民族、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文明共同体,其内核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平包容的文明传统流传至今,推动着中国和平崛起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价值共同体,凝结着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建设好多民族融合的共同家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 鄂崇荣; 张前
    • 摘要: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合流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原点,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故乡和神圣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昆仑文化在历史传承演变中,以固态和活态两种形式在多地域流动扩衍、传播发展,成为凸显不同时代中央政权管辖边界扩展、多民族祖脉追忆和中华民族不断凝聚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承载着历代王朝合法性确认、政治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祖脉文化认同等多重文化意涵。
    • 摘要: 这本书回答了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什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此重要。本书的议题大体上,就是现在我们所说“普通话”,它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产物,它是国家的“声音”,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近代之前,中国社会书写符号(汉字)已经比较统一,口语方面虽有“官话”这一比较有统一性的语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