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共同体

伦理共同体

伦理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欧洲哲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601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重庆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次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等;伦理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华、王露璐、冯显德等。

伦理共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2.8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601 占比:97.09%

总计:2679篇

伦理共同体—发文趋势图

伦理共同体

-研究学者

  • 李建华
  • 王露璐
  • 冯显德
  • 刘刚
  • 尤吾兵
  • 廖太燕
  • 罗朝慧
  • 陆树程
  • 丁子贤
  • 付有能

伦理共同体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旭红
    • 摘要: 针对新文化派强调个人对于国家的权利和独立性,学衡派具有强烈的国家伦理共同体情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发展,认为历史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精神实体,是维系国家伦理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其次是对国家政治进行伦理启蒙的使命担当,主张国家共同体应该以民主的形式存在,民主的本质应该是实现个人与国家伦理共同体的统一;再次是对国家伦理共同体的道德理想追求,主张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辩证统一,并最终归宿为人文主义。学衡派国家伦理共同体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应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应对分离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亦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关朝; 龚达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伦理共同体,伦理性是其本质属性。以历史建构与逻辑生成相统一的观点把握其伦理性的丰富内涵,能够将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深刻的伦理认同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血缘共同体及地缘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越了城邦共同体及契约共同体的局限性,以现实的关系性作为建构的逻辑起点,以天下意识和情理主义的基本特质将其伦理共同体的形态在生活世界中不断展开。伴随着伦理性的彰显,家与国、情与理、主体与他者、伦理角色与道德主体等诸多紧张关系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得以自然解决或消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余卫东; 柳明
    • 摘要: 社会治理本身蕴含伦理要求。从社会治理主体的伦理角色定位来看,政党具有主导型功能,是主流伦理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和倡导者;政府具有服务型功能,坚持人民至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旨归;社会具有协同型功能,以便协商各方关系,实现协同共治;公众具有参与型功能,以便彰显主体自觉,担当主体责任。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要伦理原则表现为:目标上的公平正义原则,手段上的协商共治原则,责任上的共担共建原则,权益上的共享共荣原则。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伦理进路主要表现为:增强赋权转能,以多元共治秩序为基点;拓展理性内涵,以关照人文精神为支撑;回归治理本位,以德法协同治理为方式;强调公共价值,以善智与善治互构为目标。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质上也是一种伦理共同体的构建。
    • 丁子贤
    • 摘要: 传统的乡土社会通过“餐桌”传承礼制文化,发展出了带有原始“天人合一”理念的乡村伦理共同体。但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新思想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作为乡土伦理意蕴承载体的“餐桌”不得不走向边缘化,依托于此的伦理共同体更是日渐式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城市化工业化冲击乡村伦理,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乡土的解构促使了餐桌的荒芜。伦理文化想要重新回到乡土本身,需要依托传统礼制中的优秀文化,依托时代背景,发展出以技术为载体,以村规民约为方式,以生态伦理为核心的新式伦理共同体
    • 摘要: 敬天法祖是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信仰所在。世人依时祭祖,在神圣时空举行神圣仪式,达成精诚交通的幽明感格,确认血脉赓续,强化精神认同,获得敦亲睦族、光前裕后之效。祖先信仰的意义构成,天然禀有根源性、整合性、超越性,指向族类谱系延伸、社群秩序扩展、人格境界提升,伦理共同体成员也由之唤起使命感、责任心与自觉性。祭祖仪式从各个环节传达深刻寓意,唤起世代之情的感动,示范伦常之德的感化。神主牌与祖宗像既是祖灵在场的载具,又是生者致意的对象,在仪式活动中,具有寓灵于器、寄情于像的重要功用。明清时期,民间祭祖权扩大,宗祠家庙文化兴盛,祖宗像的绘制也蔚然成风。从技法以及成效考察其图像呈现,存在着三个阶段的历时嬗变。作为肖像画的一种,祖宗像以其忆往思来之能,具有报本反始的文化蕴涵。
    • 赵文丹
    • 摘要: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患矛盾却在不断凸显,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伦理精神的衰微.医生往往将精力集中在医疗技术手段的使用,忽视病人的情感需求,病人则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加剧,从而产生了医患伦理危机.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在于构建医患"伦理共同体",提升医生医疗道德的同时,培育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复归于伦理精神,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
    • 姜珂
    • 摘要: 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预示着中国正式进入后脱贫时代.故此,持续监测、改善农村相对贫困现状,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未雨绸缪的时代命题.然则在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渡期,文化贫困、精神贫困、乡风失调等种种伦理失格问题不仅是今时今日束缚乡村经济发展的桎梏,亦是未来横亘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柔性羁绊.故而,以理论为鉴窥探后脱贫时代暗伏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无疑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 廖太燕
    • 摘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被视为独特群体的各朝遗民以共同的心理诉求构筑了一个个伦理共同体。作为此类存在且极富典型性的江西清遗民,凭借同向的政治活动或文化交流投身于近现代社会的建构,他们在形塑自我身份时通过创伤性书写,或缅念已逝的王朝,或凭吊渐远的传统,或显露复国的迷思。无疑,在多元价值体系观照下重新认识、评骘作为“过渡人”的清遗民至为重要,充分揭示这个文化样本的生成过程、基本特征及其形象的游移有助于回到历史现场,以及分析、反思这批知识分子的理性与非理性,消极影响与有效价值等。
    • 廖太燕
    • 摘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被视为独特群体的各朝遗民以共同的心理诉求构筑了一个个伦理共同体.作为此类存在且极富典型性的江西清遗民,凭借同向的政治活动或文化交流投身于近现代社会的建构,他们在形塑自我身份时通过创伤性书写,或缅念已逝的王朝,或凭吊渐远的传统,或显露复国的迷思.无疑,在多元价值体系观照下重新认识、评骘作为"过渡人"的清遗民至为重要,充分揭示这个文化样本的生成过程、基本特征及其形象的游移有助于回到历史现场,以及分析、反思这批知识分子的理性与非理性,消极影响与有效价值等.
    • 陈伟宏
    • 摘要: 黑格尔将教育学视为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观.首先,"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除去"自然的质朴性"的教育.黑格尔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伦理性教育,作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教育超越个体自然本质,促使人从简单的自然欲望向着具有自由精神和普遍伦理精神的存在者发展为目标.其次,"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实现自我解放的教育.黑格尔认为,教育是获得自我解放和自由的基础性环节,通过教育,人能够从消极无我或者恣意妄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教育即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旨归,而一个合格公民即是获得自我解放和拥有自由的个体.最后,"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立足于伦理共同体的教育.黑格尔认为,个体的道德实践只能从家庭、民族和国家等诸种共同体的现实伦理精神出发,教育只有立足于并依托于伦理共同体,才能培育健康的人性和优良的品性,才能展开其促进人的公共性普遍伦理精神成长的实践图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