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立场

中国立场

中国立场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840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统一论坛、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武汉大学(第一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博士生论坛、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中国立场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志鹏、施旭、李政涛等。

中国立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5.4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840 占比:94.48%

总计:3006篇

中国立场—发文趋势图

中国立场

-研究学者

  • 何志鹏
  • 施旭
  • 李政涛
  • 王岳川
  • 王斌义
  • 任平
  • 伍红林
  • 倪小璐
  • 刘泽宾
  • 吴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志伟; 单鑫
    • 摘要: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批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视野,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国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教会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正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题中之义。
    • 王向远
    • 摘要: 中国人的“日本论”“日本观”和“日本研究”,合起来可以统称为“日本学”。中国的日本学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历史观的相左与审美观的相济”,这是理解中国日本学的关键。日本古代史最早由中国记载表述,而与后来日本人自己的历史观多有差异;近世以后,中日两国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也有不同的记述与判断,到了近现代,日本史领域更有针锋相对的史观冲突。从晚清的黄遵宪到现代的戴季陶、周作人,中国的日本学形成了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双重视角,或者说“历史的”与“美学的”两个向度,即历史观上坚持中国立场,审美观上则能见出其东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底蕴,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与认同。这种相左与相济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日本学”的内在张力,推动着日本学的发展演进。
    • 张颖哲
    • 摘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国际新闻报道的革新,使其在内容和传播途径上都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法探讨了国际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当下主流媒体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与传播方面的情况,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认知,并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基于受众的特点和国际新闻报道的特点,提出传统主流媒体要实现国际新闻报道与传播的优化,就要基于国际新闻报道的特点,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阐明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融合媒介平台、做好信息核查,拓宽新闻广度、强化深度报道等相关的建议,旨在明确国际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策略形成清晰的阐述,为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提供参考与借鉴。
    • 周星越
    • 摘要: 《罗马规约》以及相关文书的生效,表明国际刑事法院正式成立,其满足了二战以来国际社会对于惩治严重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违法犯罪的要求。但同时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公正性受质疑、国际认可度不足、安理会干预和执行困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章结合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运行的现实境地,对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补充性、自动性、有限性与普遍性等属性和管辖权效力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以阐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面临的困境,明确我国目前对于《罗马规约》的态度和立场,并提出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本土化确立进路。
    • 王玉洁
    • 摘要: 在全球大变局的语境下,传统英语文学课程的授课思维、方式和手段都亟待改革。如何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思政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这一问题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在文学教学中弘扬“崇高之美”、站稳“中国立场”、运用“思辨启智”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益途径。
    • 杜维超
    • 摘要: 法治评估是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法治评估承袭了西方实证主义治理传统,代表了法学的数学化转向,被认为具有去政治化的技术中立特征.但在理论上,由于法治概念的本质可争议性、指标丢失社会信息细节、测量依赖感知性数据和结果解释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国际法治评估难以避免价值判断和政治偏见.在实践中,评估技术实质上嵌入了隐性政治权力结构,其形式包括软性权力支配、单向的政治意识形态输出和实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使得国际法治评估有可能蜕变为一种技术政治,成为西方国家的政治规训工具.应当扭转当前我国在国际法治评估场域的不在场状态,提供国际法治评估的中国方案,表达我国鲜明的政治、理论和技术立场,以消解西方技术政治,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施旭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话语往往是按照西方学术范式来描述和阐释的。在全球化、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新媒体时代,仍旧照搬西方,刻舟求剑,无助于学术进步,更远离国家战略目标。本文从多元文化主义和中国立场出发,提出当代中国话语的研究模式,包括哲学框架、理论框架、方法框架和问题框架。不同于以普世主义为名、西方中心为实的交际学主流(诸如"传播学"和各类"话语分析"),这种文化范式主张从整体交际实践看话语(哲学),从全球语境和文化传统看当代中国话语(理论),从实证与直觉结合看话语特点和意义(方法),从现实需求看话语难点疑点(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战略。
    • 王文艳
    • 摘要: 《香港方物志》是叶灵凤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是全面理解其创作成就及其精神世界重要的阐释向度.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世界冷战局势影响下写作和出版的《香港方物志》,在结构编排、叙述话语、叙述策略以及知识来源诸多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立场".而"西方话语",尤其是英国博物学家香乐思(Geoffrey A.C.Herklots) 1951年出版的The Hong Kong Countryside:Throughout the Seasons,亦构成了叶灵凤《香港方物志》一脉重要的知识来源.叶灵凤在挪用、改写、质疑和颠覆四个方面与之产生了对话关系,显示了他在运用"西方话语"建构"中国立场"的方物志写作过程中,从未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和批判性立场.叶灵凤对"地方性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得《香港方物志》具有亲切的地方感,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历史叙述,而著作中呈现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表明叶灵凤逐渐形成了地方文化认同.
    • 张华
    • 摘要: 自卫权问题一直是网络空间国际法适用的争论焦点.各国新近发布的网络空间立场文件一致将规模和效果奉为"武力攻击"的判断标准,同时在诸多方面显示出扩大自卫权适用的倾向.但是,网络空间自卫权的适用前提、适用时间和适用对象均存在法律不确定性.将传统武力攻击情境中不无争议的累积性自卫、预先性自卫和针对非国家行为体的自卫引入网络空间不仅缺乏合法性和可行性,而且会加剧网络空间的军事化,导致自卫权的滥用.中国在网络空间国际造法进程中应坚决抵制扩大自卫权适用的主张,强调必要性和相称性原则对自卫权的内在限制,同时提倡联合国安理会在应对跨境网络攻击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以遏制网络空间的军事化.
    • 李子麒
    •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发展进程中,同时深受网络犯罪侵扰.为推动联合国框架下全球网络犯罪公约的达成、增强我国在网络犯罪治理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互信与合作、构建真实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的话语平台,我国应在联合国框架下深化与其他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全球网络犯罪公约制定进程;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和上合组织等合作机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增强我国的议程设置能力,用好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既有话语平台,同时广泛参与西方发达国家建构或支持的话语平台,传播网络主权理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