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484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7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400280篇;相关期刊1819种,包括保密工作、人民论坛、网络传播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辽宁省通信学会2017年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年会 、第二十七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7) 、全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 等;网络空间的相关文献由5233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黄少华、王继龙等。

网络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17 占比:1.12%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00280 占比:98.86%

总计:404884篇

网络空间—发文趋势图

网络空间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黄少华
  • 王继龙
  • 王劲松
  • 沈逸
  • 丁兆云
  • 刘斌
  • 秦安
  • 郎平
  • 马冉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刚
    • 摘要: 网络空间犯罪当中的中立主体犯罪帮助行为是一种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的犯罪形态.但是由于网络空间中犯罪主体与犯罪帮助行为主体之间不需要进行约定合谋,因此无法完全使用传统司法层面的共同犯罪责任认定方式.对于后续的《刑法》制裁体系和法律规制标准建设,应当对原有犯罪责任认定中共同犯罪进行特殊情节补充,同时依托《刑法》兜底罪名形式,对中立主体实行的犯罪帮助行为进行进一步责任认定,引导网络服务提供平台坚守底线,认清共同犯罪的司法刑责,提升监管力度,打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 董彦达
    • 摘要: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人们交流情感、表达思想带来了全新场景。与此同时,网络的智能化发展也在不断解构传统的道德秩序,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挑战:网络复杂性侵蚀网络空间道德秩序、制度供给不足模糊网络空间道德标准、网络泛娱乐化倾向消解主体道德自觉。为此,必须通过完善网络空间道德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制度供给、促进网络主体道德意识觉醒等措施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 李爽爽; 沙莎
    • 摘要: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巩固党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我国在国际话语权中所处地位的迫切需要,更是增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还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纷杂网络舆论、市场经济体制、网络流行文化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应当从主体队伍建设、特色话语创建、网络环境优化等维度出发,培育多主体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队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环境。
    • 摘要: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创刊至今历时四十余载,全程见证了我国网络安全事业的发展进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网络强国建设和网信事业发展,本刊以“网络强国建设的思想库、安全产业发展的情报站、创新企业腾飞的动力源”为办刊宗旨,勇于开拓积极创新,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域的优秀同仁提供一个全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及产业交流平台,努力推动网络空间学术理论的创新.
    • 谢晶仁
    • 摘要: 网络空间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从生产生活层面延伸至国家政治领域,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新疆域。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当前网络空间中存在不安全和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肆意向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致使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对此,我们应坚持“多方参与、协作、共治”的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多方社会资源,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网络空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吴文博; 唐艳
    • 摘要: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以及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也在不断收集和使用着公民的个人信息。文章从网络空间中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出发,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探究网络空间中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途径。
    • 摘要: 2020年2月2日,世卫组织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信息流行病”这个词:在海量信息轰炸之下,人们真假难辨,而这些亦真亦假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比病毒快得多,这让人们普遍“信息过载”;尤其是那些虚假信息,因其天然的欺骗性、麻醉性、煽动性,可因突发事件通过网络空间得到快速传播,从而形成具有流行性和破坏性的“信息流行病”。比如,2020年2月12日《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刊发的《新冠病毒实是第一个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流行病”》一文中记叙了一对被隔离的情侣,他们“最大的焦虑就来源于社交媒体上纷繁杂乱的消息”,这些信息“将个人的恐惧放大到从未经历过的水平”——他们失眠、惊慌失措,在担心自己被感染的同时,也对家人的健康感到担忧。
    • 潘同人
    • 摘要: 从公共话语表达的角度来看,政治认同是权威话语主体与大众话语主体不断互动、逐渐趋同的产物。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生成路径从沟通型趋同、共振型趋同演变为融合型趋同。在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生成演变的过程中,以往相互区隔的公共话语主体之间、公共话语客体之间、公共话语工具之间、公共话语策略之间、公共话语生态之间开始相互融合。网络空间的政治认同在公共话语表达的散布机制、筛选机制、聚焦机制和引导机制的作用下生成。建构网络空间的政治认同,应当注意公共话语策略的科学运用。
    • 胡恒钊; 文丽娟; 宋维毅
    • 摘要: 网络空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认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途径,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呼应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提升高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需要举旗铸魂,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丰富性;多向互动,提升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提升技能,加强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与高效性;形成合力,着力网络育人的协同性与系统性。
    • 李玮; 王本华; 陈卓铭; 祝有肉; 杨雪; 张羽思; 王辉; 宋伟
    • 摘要: 当语言遇到互联网,两者相互作用,出现语言网络化,产生了大量与网络空间相适配的新的语言现象,并催生出网络语言这一新概念。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是一种符号;从文化与传播视角看,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媒介,传递出网络社会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媒介环境学派的保罗·莱文森曾提出“玩具-镜子-艺术”的媒介技术演进论。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变迁也可以作如是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