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际法

国际法

国际法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469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外交、国际关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56篇、会议论文133篇、专利文献95550篇;相关期刊1649种,包括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法学、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WTO法与中国论坛“、2014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暨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年会、全国首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暨“全球治理变革与国际法治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法的相关文献由395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志鹏、张磊、刘志云等。

国际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56 占比:4.55%

会议论文>

论文:13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95550 占比:95.32%

总计:100239篇

国际法—发文趋势图

国际法

-研究学者

  • 何志鹏
  • 张磊
  • 刘志云
  • 李伯军
  • 无1
  • 杨泽伟
  • 罗国强
  • 龚向前
  • 王秀梅
  • 王孔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翊嘉
    • 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对合作共赢认识更加深刻,中国顺应时代要求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独特的思想渊源,对国际法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行国际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机制、以美俄核裁军条约为基础的国际军控机制、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机制、以世界卫生组织为纽带的国际卫生交流合作机制和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为倡议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正在不断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提速换挡,中国应顺势而为,对外加强国际法观的交流传播,统筹推进国际国内法规的衔接互动,并积极贡献国际规则制定的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往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
    • 白金玲
    • 摘要: 当前能力本位目标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法学作为法学基础课程之一因其国际性和“距离感”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突破。 论文从国际法学课程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应用型目标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中进行分别进行案例教学和实事分析教学方法的改革设想,以期能为此类课程进行应用型方向教学模式的转向有所借鉴。
    • 杨泽伟
    • 摘要: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化解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误解.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但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而且还应有相应的机构平台支撑、注意协调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等.今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规范,应由以软法为主向软法与硬法兼顾的方向发展.此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还应进一步加强第三方合作、主动寻求与国际组织倡议对接和争取中国标准成为国际软法等.
    • 谈谭; 叶江
    • 摘要: 乌克兰1991年独立后一直未能在全体国民中成功构建国家层面的民族认同,克里米亚作为乌克兰境内的自治共和国,其居民更是存在严重的国家认同问题,而且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确实存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上的“同一性”,这些成为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内部推动力。尽管如此,它们都不能为克里米亚“脱乌入俄”提供国际合法性,因为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都对民族自决权作出了规定,主张自决权原则的国际法律文件同时也对行使自决权作出限制——不能违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等原则。十分明显,2014年3月16日“全体克里米亚人公投”不符合现行国际法有关自决权的原则。然而,克里米亚最终还是“脱乌入俄”了,虽然国际社会迄今未承认其合法性,但是其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值得深思。
    • 李纪; 王莹; 何柳; 陈荣; 高咏卉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地球工程因被认为是减缓甚至扭转气候变化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而备受关注。为推动地球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国际法的完善,文章分析海洋施肥、人工上升流、人工海洋碱化、海洋云增白和海底造墙5种海洋地球工程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对现行国际法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处于理论模拟阶段还是处于实验阶段,上述海洋地球工程技术都显示其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对海洋环境和人类生活的潜在风险;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和国际法的模糊性,各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与国际法的冲突或适用问题,但目前从科研实践角度分析具体技术涉及的相关国际法问题的研究较少;虽然应在国际法框架下进行探索性研究,然而目前有关地球工程技术的国际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仍存在很多争议。因此,必须加强对地球工程技术的研究,将技术风险降到最低,并在科学探索中做好环境基线研究,完善技术探索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随着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小规模地球工程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更应明确地球工程技术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建立合理的法律框架,推进国际法的改进。
    • 一凡
    • 摘要: “海上共同开发国际案例与实践研究丛书”是由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杨泽伟教授总主编、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国际法领域的精品学术丛书。“海上共同开发国际案例与实践研究丛书”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同时也被列入了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李青
    • 摘要: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仍要持续推进。新时期的国家治理与传统的国家治理相比,有些新的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法治国家,为此目的,我国要积极运用制度和法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还关系到中国的国际法治实践。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法的地位和作用。
    • 董跃
    • 摘要: 仅从蕴含的法理思想以及技术特点考虑,区块链对于国际法的挑战是全方面的,包括对国家主权的系统性消解;强化了国际法的“去中心化”,导致部分现代国际法的执行措施失效,同时赋予其他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法事务更大空间;同时,区块链和国际法中的国际商事惯例以及国际软法等还具有相通之处,使区块链机制更具有替代相关国际法秩序的潜力。但是从风险社会理论审视,区块链还不足以影响到国家主权;区块链本身面临着“再中心化”的难题;在全球治理体系之中,区块链所能对接的国际法机制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处于“外围”的位置。总体来看,区块链对于国际法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与此同时,区块链也为国际法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有效的补强其执行机制,并且解决新疆域治理中的“数据僵局”。
    • 姜启帆
    • 摘要: 法律确信原是国际法领域的一个概念,本文的讨论集中于实体法领域,试探究这一概念下的立法和现行法律确信的价值判断。法律确信是国际习惯法产生的必要元素,是国家实践是否可以成为法律的重要标准。法律确信在国内法的价值在于使受法律约束的人能够预测人类的行为和机构的反应,又应防止对它们任意使用国家权力,这对推动涉外法治与国际法同国内法的联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是讨论这个想法,并探讨法律确信价值概念在实体法立法中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法律确信就是法律实体正义的一部分。
    • 无; 张玲(译)
    • 摘要: 文章主要回顾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会员国在国际文化政策领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的主要行动,从物质遗产向非物质遗产的认识论转换,到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概念、保护范围和过程性理念的讨论,最终达成一项国际准则性文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前后几近六十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46—1981年:早期步骤;1982—2000年:从"墨西哥城文化政策会议"到《我们的创造多样性》报告;2000年以后及《公约》的起草。在以上时段性回溯中,文章以国际社会保护活态遗产的里程碑事件为主线,重点介绍有关文化财产、人类遗产、文化、文化遗产以及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的辩论、定义及使用,同时通过对比文化领域的多项公约及其相关性和互异性,为读者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立法进程及其基线行动和运作方式勾画出一幅简明扼要的政策路线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