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0年内共计21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民族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4篇、会议论文71篇、相关期刊915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国青年研究、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国家认同的相关文献由2210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勇、吴玉军、徐海波等。
国家认同
-研究学者
- 任勇
- 吴玉军
- 徐海波
- 陈华
- 陈正桂
- 高维
- 彭福荣
- 李瑞君
- 沙勇
- 袁娥
- 邢涛
- 郭艳
- 冯建新
- 刘丽
- 常宝宁
- 曾楠
- 杨恕
- 葛政委
- 陈茂荣
- 于春洋
- 冯庆想
- 刘国强
- 刘强
- 刘晓伟
- 张阳阳
- 徐柏才
- 暨爱民
- 朱桂莲
- 李捷
- 王嘉毅
- 莫红梅
- 郭院林
- 韦磐石
- 韩震
- 马进
- 叶兴艺
- 吴艳华
- 周坤鹏
- 周平
- 姚闳耀
- 左永平
- 廖林燕
- 张锦鹏
- 张颐武
- 徐平
- 杨毅周
- 杨虎得
- 王瑞萍
- 赵婷婷
- 赵燕
-
-
高维;
颜蒙蒙
- 《教育学报》
| 2020年
-
摘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文献研究建构了包含5个类目(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和15个次类目的教材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正文和栏目涉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约占总量的52.39%,全面覆盖了国家认同的5个类目及15个次类目,其中政治认同相关内容最多,尤为强调政治规范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并结合“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拓展课程资源,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全面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
-
-
-
-
刘丽群;
刘景超
- 《教育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国家认同的建构,既要确认其对内同一性,又要通过“自我”与“他者”的区分来识别其对外差异性.教科书对“他者”的呈现与书写,既是强调对外差异性的客观需要,更是凸显对内同一性的必然诉求.一般而言,教科书会采取将“他者”遗忘、定型、碎片化甚至扭曲等多种呈现方式与书写策略,将“他者”在教科书中空无化、刻板化、边缘化和敌对化.通过关照“他者”来反观“自我”,通过抑“他”而实现褒“我”,从而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朗朗读书声里建构起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与坚定拥护.
-
-
柳翔浩
- 《教育科学》
| 2020年
-
摘要:
跨境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教育精准扶贫是关系到边境稳定、民族和谐、国家安全和当地人民全面小康整体实现的关键所在.由于特殊的地缘区位结构、多元的民族文化场域及其匮乏的教育发展资源等原因,跨境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较为复杂的挑战.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以国家主流意识为主导,平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凸显国家认同的发展使命.跨境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应完善组织机构和政策体系,多方位多渠道筹措教育精准扶贫资金,多部门多领域同步联动发展,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
-
-
-
-
-
李拓;
金恒江
- 《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新媒体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政治新闻使用对于中国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媒体的政治新闻对于中国女性国家认同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网络的政治新闻对于中国女性国家认同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任在媒体政治新闻使用对于中国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中起明显的中介效应,民主观念在媒体政治新闻使用对于中国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中没有起到中介效应.在人口统计学因素方面,年龄越大的女性,其对于国家认同的程度也就越低.
-
-
毛杰
- 《2017年东方文化论坛——中国(浙江)丝瓷茶与人类文明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茶自17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后,在短短的100年间就迅速成为最受英国人喜爱的大众饮料和生活必需品,英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进口茶叶最多的国家.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下午茶红茶文化,成为世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和茶文化的形成,对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饮茶也在这段时间内逐渐成为英国国家认同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本文试图对17-19世纪,茶叶在英国国家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茶叶如何一步步建构和加强英国和英国人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一初步探讨.
-
-
孙杰远
- 《2017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国家认同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结群意识和归属的需要,而文化基因是维系国家认同的基本纽带;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是国家认同的逻辑前提;想象的共同体是文化基因的价值表征,多元与一体则是其基本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的构建是推进社会、个体、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应当从多元互动文化场域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的凝练及其在教育场域中的渗透、国家治理取向的内化与教育导引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
-
-
-
缪学超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幼儿园场域中的仪式从无到有、从类型单一到多样、从形式简单到繁复,上演着快速的变换.升旗仪式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虽然相关文件未对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作出规定,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举行升旗仪式,并不断摸索仪式开展形式.幼儿期是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时期,与其他学段的升旗仪式相比,幼儿在这一仪式中主要是获得对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的直观感知以及国家情感的初步体验.本文主要通过教育田野笔记的形式,呈现幼儿园升旗仪式对幼儿国家认同启蒙的过程形式,以及仪式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塑造幼儿群体关于国家认同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升旗仪式这两种社会功能的阐发,引起大家对学校仪式更广泛的社会功能的关注.
-
-
-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统一的坚实基础,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问题.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始终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文化对我国实施分裂与渗透的突破口,他们的干扰和破坏已对新疆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敌对势力争取的对象.因此,新疆高校更应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发挥他们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独特作用,增强其国家认同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提供理论支持与可靠借鉴.
-
-
-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悄然兴起,严重冲击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边疆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日常生活及思想意识都会受到影响.民族对祖国与自身发展的认同上的模糊认识,又极易给民族分裂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使得分裂分子趁势借口国家行使权力未能满足民族权利,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号,挑拨民族关系,鼓噪民族意识高涨起来,从而煽动民族个体由对国家的向心力转向对本民族的向心力,导致盲目信从者对抗中央政府,分离国家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应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处理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保障边疆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采取一系列帮助和优惠政策措施,要解决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通过民族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让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无缝可入,形成平等团结与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
-
-
刘灿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在认识厘清民族问题,丰富民族指导理论,创新民族事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积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我国民族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直观体现,从主抓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转变为各民族社区建设、思想精神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以社区民族关系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整个国家民族关系的向前发展.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我国民族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增强各民族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的创新路径.民族互嵌式社区由多元的民族主体构成,因此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各族人民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民族互嵌式社区内存在多元文化互动,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成员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容易受到偏激文化观念的误导。
-
-
吴刘娟
- 《中国图书馆学会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开展了较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学界对此进行了一些颇有启发意义的研究.以战时文化交流为大历史背景,中美双方在图书事业领域也持续互动.特别是随着日本侵略步骤的加快,美日矛盾逐步扩大,中美关系变得日益紧密,双方在图书资料的救存、提供、获取、援助、互换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显然,对此作梳理与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图书事业的发展环境,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以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战时中美两国的相互认同与利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