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群文化

族群文化

族群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88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台声、新华文摘、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等;族群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耀星、孙九霞、汤漳平等。

族群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3.3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3880 占比:96.35%

总计:4027篇

族群文化—发文趋势图

族群文化

-研究学者

  • 刘耀星
  • 孙九霞
  • 汤漳平
  • 黄新宇
  • 冷英嘉
  • 孔占芳
  • 李婧
  • 李明欢
  • 李晓明
  • 杨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子腾
    • 摘要: 随着时代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界研究视野和方法的拓展,海内外学者从宗教仪式、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转型、历史演变等主题领域出发,对陈靖姑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学界对陈靖姑信仰的宗教内涵与仪式传统、陈靖姑的文学形象与戏曲艺术、陈靖姑文化与闽台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既是焦点所在,也是成就显著之处。对近百年以来海内外陈靖姑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无疑有助于对陈靖姑文化的价值与发展有一个更为宏观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对南方地域社会以及族群文化的理解。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陈靖姑文化研究方面,仍然存在陈靖姑文化资料的收集与考述、陈靖姑文化建构与区域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陈靖姑信仰的现代转型等诸多亟待学界深入探讨的课题。
    • 冯子钰
    • 摘要: 族群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经历了漫长时间而形成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同时又结合了共识性与历时性,具有本族群鲜明的特征。舞蹈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舞蹈有着显性的地域文化特色,舞蹈也是区分各族群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舞蹈内容与形式。以族群文化为切入点探寻广西壮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阐明广西壮族舞蹈背后蕴藏的文化意蕴,更好地诠释本族群文化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学报常务副主编余达忠教授学术专著《边缘化生存——三锹人历史文化与生存现状的人类学研究》由全国百佳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余达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余达忠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黔湘桂边区多族群文化,通过扎实的人类学田野调研,从区域史切入,将三锹人二百多年来的生存发展置于黔湘桂边区多族群互动环境和清水江流域山地开发的封建商品市场环境中考察廓析。
    • 全艳丽
    • 摘要: 以广西三江侗族女性服饰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研对三江地区侗族服饰进行研究并收集其影像资料,从服装学、民族学、形象美学的三重角度,分析侗族女服的服饰形象审美和文化内涵,探寻侗族人民的审美志趣。侗族服饰形象是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精彩创造,全面深入体会其审美境界、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保护广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 手艺,是人类与自然磨合相生的存续之技,也是人类文明积酿的酵头。从生存到生活,手艺在各异的环境中,一端勾连自然,一端沉浸社会,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不断蓄养着自身的思想与气质。物化与文化,正是人类赖以慰藉安全诉求的两面——物质与精神。传统,也正是基于人的代际相传,在不同族群中所形成的意识外化。故而,民艺承传的稳定性源自社会生活的刚性之需,也与绵韧的族群文化的模式相关。
    • 韩婷
    • 摘要: 唐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唐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同时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往来,文化交往成为这一时期的闪光点.在对外交往中,唐王朝除重视儒家文化的辐射作用来实现陶以声教、混一戎华的作用外,重视边缘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交流互动,通过尊重族群政治文化习俗与惯例,构建诚信认同心理;对于各类宗教兼容并蓄,无论是族群原始宗教信仰,还是道教、摩尼教、佛教,在交往中注重借助诸神之力实现和服务于其现实目的;此外,能适时采取以文艺兴趣爱好打开良好交往局面的措施.通过文化参与互动,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增光添彩,为中国睦邻友好和谐外交的优良传承添砖加瓦,丰富多彩的文化往来特色恰也显示了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魅力.
    • 伍珊妮
    • 摘要: 对少数民族地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应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特性与汉文化之间的共性的关系,关注族群文化之间的异同与共融。对湘西地区桑植民歌演唱形态的研究,应关注人文生态圈、音乐生态圈、地域生态圈等对桑植民歌的共性作用,从多维度切入,最终微观落足于桑植民歌之演唱形态研究。
    • 熊辉
    • 摘要: 吉狄马加长诗《我,雪豹……》的显文本意义是在呼吁人们保护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雪豹",但实则是诗人在为处于弱势地位的高山族群文化争取长足的生存空间.雪豹的命运无异于弱势族群文化的未来,诗人在作品中强烈谴责了那些破坏或妄图消灭"他文化"的国际强权政治,力图通过"忘掉仇恨"的方式来建构人类社会的和平环境,延续处于边缘地位的山地文化的发展历史,保存他们的文化特征.
    • 李潇
    • 摘要: 所谓希印双语币,即正反两面分别有希腊文和印度俗语(主要包括怯卢文或婆罗米文)的钱币。希印双语币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反映希腊、印度、斯基泰游牧民族以及帕提亚等族群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情况。公元前3世纪中叶,塞琉古王国在叙利亚战争中失利,王国东部的巴克特里亚行省总督狄奥多图斯趁机宣布脱离塞琉古的统治,建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 王晓平; 张昕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形式出现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华教体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变质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使其百年来在华人文化认同建构中作为支配性制度的角色被动摇,甚至逐渐让渡给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华教运动渐趋衰落,导致华人文化认同建构形式发生转变,即从抗拒性认同向规划性认同转变,而这种转变逐渐呈现为华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能在此过程中重振华文教育并使自身文化被合法接纳为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危机反倒可能成为保存和延续当地华人文化的转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