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1722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6篇、会议论文16篇、相关期刊921种,包括人民论坛、江汉论坛、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民族国家的相关文献由166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春洋、周平、刘永刚等。
民族国家
-研究学者
- 于春洋
- 周平
- 刘永刚
- 任剑涛
- 孙保全
- 姜守明
- 张淑娟
- 李修科
- 许小青
- 钟贵峰
- 常安
- 敖福军
- 何平
- 张康之
- 彭兆荣
- 徐勇
- 朱旭东
- 李永中
- 王宇博
- 王林敏
- 郑丽丽
- 郭忠华
- 严庆
- 冯天瑜
- 冯建勇
- 冷树青
- 叶洁纯
- 叶麒麟
- 吴翔宇
- 崔明海
- 张小玲
- 张杨
- 成小明
- 暨爱民
- 曹为
- 李伯军
- 李建军
- 杨奎松
- 梅立润
- 段从学
- 段金生
- 江倩
- 王希恩
- 王建波
- 王艺霖
- 王静
- 耿传明
- 舒开智
- 苏国勋
- 蒋先欢
-
-
王进
- 《广西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基于文化视阈对民族国家交流合作进行当代审视,可以发掘其存在几方面特征,即文化意识成为民族国家交流合作的自觉意识,文化批判成为民族国家交流合作的基本范式.文化视阈下民族国家交流合作对世界的贡献与意义,表现在批判文化与民族国家交流合作的形而上学的理解,深化对民族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及复杂性的认知,探索民族国家交流合作的条件及路径之可能.而这些启示我们要以整体辩证的观点来审视民族国家交流合作.
-
-
任剑涛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具有内生与外生两种交互作用的动力.在内生力量方面,经济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动力,而内战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量.在外生力量方面,国际经贸往来固然发挥着推动作用,但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建构民族国家也发挥了显著的推进作用.一者,"婴儿"民国在形式上确立的民族国家还需要坐实于国族建构与现代政体的平台上,以成熟起来.二者,两次大战让中国从一个长期的战败国转变为战胜国,进入国际条约体系的处境有了结构性的改变:此前,中国以民族国家身份加入国际体系的条件是给定的,因此中国总是处在挣脱国际条约体系束缚的修约与废约被动状态,传统帝国机制并没有受到根本撼动;此后,中国便以争取民族国家的正当权益的态势进入国际社会,或寻求收回丧失的国家权益,或致力建构新型国际秩序,已经在形式上建构起来的国家终于坐实为民族国家的机制.简言之,两次世界大战让中国在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 制度建构与国际交往方面进入成熟状态,从而真正作别了传统帝国,转进为民族国家.
-
-
林红
- 《教学与研究》
| 2020年
-
摘要:
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大厦"建立在以公民身份为载体的、建构性的公民民族主义之上,但是在全球化的当前阶段,原生性的族群民族主义骤然突显,民族国家陷入认同之困,公民身份面临严峻挑战.复归的民族主义浪潮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焦虑和认同政治的产物,呈现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这种族群民族主义威胁着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与神圣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义,从而导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机.关于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协调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想主义的"公民国家"建构方案,主张"切割论";一种是现实主义的民族国家强化方案,主张"维系论".在族群民族主义的挑战面前,重塑公民身份和强化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
-
范俊;
孙保全
- 《思想战线》
| 2020年
-
摘要:
今天中国的政治文献、学术研究和媒体话语中,"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中华民族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已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显要位置.而中华民族地位的凸显,是由其自身具有的资源性价值所决定的.从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历史长时段来看,在民族国家构建、国家陷入生存危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中华民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不同于当代中国语境中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中华民族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涵着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具有深刻的国民整合功能,从而成为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好中华民族的这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
-
-
田耕
- 《社会》
| 2020年
-
摘要:
韦伯的"弗莱堡演讲"提出了民族国家是民族的世俗代理之说.但正是在韦伯自己对现代国家中立性的强调中,国家何以能代理民族更加成为问题.本文由此进入到他在"经济与社会"的体系中对民族的两个思考线索.在"族群共同体"当中,韦伯将民族置于19世纪建立的经典亲属制度与民族精神两大传统之间,将民族这种古老的激情凝结在对政治共同体的追求当中.而通过对比韦伯"政治共同体"的文字与勒南的民族观念,可以发现韦伯更深入地思考了19世纪以来将国家性上升至民族性的取向.在韦伯那里,国家性建立在最没有归属感的强力和资本政治化的基础上,但这种新的规范恰恰和作为民族内核的声望与荣誉形成了最强烈的紧张.这种紧张与"弗莱堡演讲"是一致的,其解决之道或许在于对支配社会学进行更系统的解读.
-
-
马宁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在一战之前,"权力国家"是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史学思想的主题.这一史学观念的前提建立在权力与文化的共生之上,权力是维护文化发展所必须的,而文化是国家权力的至高目的 .国家与文化民族的融合,建构了具备道德力量的伦理共同体.在梅尼克的解读下,面对当时困扰德意志统一的政治普世主义,德国理念论哲学和历史主义分别做出了同一性和个体性观念的贡献,在思想上为民族国家实施利己的权力政策扫清障碍.然而,一战展示出梅尼克未曾料及的现代社会非理性力量,大众渴求并滥用权力,国家对外权势的运作并不是为了道德或文化目的 而是出自扩张的本能,权力与文化的共生难以维持.在这一历史情境下,梅尼克反思时代困境,深入探讨国家权力的伦理基础,批判德国思想中美化权力政策的因素,并坚持道德良知在历史与现实判断中的绝对有效性.
-
-
-
-
-
曹为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被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中华民族主体性建设,也随之频见于顶层战略部署.“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在中西古今视域下对“中华民族”进行语义分析,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继承既有话语并进行内涵拓展.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程并展望其前途,进而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逻辑.
-
-
-
-
-
-
-
-
梅琼林
- 《2009年软实力与政府传播国际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媒介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时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只有在"民族国家"这一理论视角下,这两者之间原本被遮蔽的许多问题才能显现出来.尤其是随着"软实力"理论的引入,许多学者理所当然地将媒介作为民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忽视其中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民族主义可能成为指引媒介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文化感受,也可能成为民族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危险性陷阱,从而产生媒介与民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悖论式现象.只有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媒介发展与全球软实力竞争之间的种种复杂问题.
-
-
-
安梁
- 《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
| 2012年
-
摘要:
19世纪中期,巴拉圭在洛佩兹家族的统治下形成民族国家并谋求向外发展引起拉普拉塔地区实力失衡.拉普拉塔地区继承自殖民时代的偏见和矛盾,与各国在建立民族国家时期出现的摩擦一起爆发,出现巴拉圭战争.战争的另一侧面是英美在拉普拉塔地区的竞争,美国试图施加自身的影响,而英国则意图保持其经济霸权地位.巴拉圭战争的爆发有三个要素,一是巴拉圭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也是19世纪世界民族国家运动的潮流:二是拉普拉塔地区继承自西属和葡属美洲时期各地区的利益争夺,这导致了边界和通航权纠纷和地方主义的难以抑制;三是英美两个资本主义大国分别试图从经济和政治上操控拉普拉塔地区,他们都谋求从战争中获利。这三点要素交汇到一起,促成了巴拉圭战争的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