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69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0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55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族群认同的相关文献由756位作者贡献,包括和虎、明跃玲、陈修岭等。

族群认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0 占比:89.8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3.52%

专利文献>

论文:55 占比:6.67%

总计:824篇

族群认同—发文趋势图

族群认同

-研究学者

  • 和虎
  • 明跃玲
  • 陈修岭
  • 孙九霞
  • 张颖
  • 周建新
  • 彭伟步
  • 王志清
  • 罗彩娟
  • 许瑞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桂榕; 吴贵琴
    • 摘要: 在非遗保护语境下,族群认同与基于日常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等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关联。将反身性作为解读当下非遗实践背景下族群认同内部差异及结构复杂性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既契合非遗实践与族群认同有关主体经验、情感、意义表达的本质属性;也是从遗产实践者生活经验层面拓展现有族群认同和不同民族跨文化认同研究的一种尝试。对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政府非遗保护的建制化过程以及当地布依族的族群内外互动、网络媒介使用三层面的调查研究说明,非遗实践既是族群认同内部差异和认同结构复杂性的一种表现,也是边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实现跨文化认同的一种途径,为从非遗实践角度理解边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视角。
    • 王方; 顾鉴予
    • 摘要: 马来西亚自身复杂的种族和文化背景赋予了作为华语语系电影之一的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离散”的属性。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交流与融合生成了马来西亚文化场域的混杂特征,其文化场域正如福柯提到的“异托邦”的特质——华巫文化的交汇使其出现一种模糊的嬗变过程,其中伴随着人文习惯、民族风俗、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迁移与改变,却又能达到一种真实的平衡。梳理马来西亚华人历史脉络能发现,家族、种族、国族等群体在不同语境下不断重组,从20世纪到21世纪,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从隔阂性种族到边缘性族群,在马华人对华人身份的族群认同正处于异托邦下多重认同的复杂状态中。
    • 王清锋
    • 摘要: 傩戏作为一种古老传统艺术,现今发展虽成颓势,但其研究价值并未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减,甚至愈发凸显。尤其在各地傩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如何挖掘自身独特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这需要当地东道主族群转变思路。本文以社会学中的“族群认同”作为切入点,对傩戏线下民族旅游场域中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究,旨在为傩戏发展、传承、传播提供新思路,让“傩戏”这朵小花在族群认同的意识下散发出新香。
    • 王菊
    • 摘要: 本文旨在黄泥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坳瑶黄泥与坳瑶人及其族群认同、音乐认知、审美之间的联系。此外,通过对比六巷、罗香两地在仪式和展演中的不同观念与行为,探析黄泥鼓在当代非遗语境下的延续与变化,阐述坳瑶黄泥鼓的生存现状,并对此进行再认识和反思。
    • 张杨寒
    • 摘要: 与宗教信仰不同,民间信仰兼收并蓄、纷繁芜杂,民众祭祀目的多为驱邪禳灾、祈求平安及财运。以北宋福建名医吴夲为原型的保生大帝信仰,受南宋以降历代褒封,并以厦漳一带为原点对外进行传播。明清时期,保生大帝信仰随闽南移民渡海入台,成为两岸共同信仰,尔后还随漳、泉商人海外贸易活动辐射至国外。作为闽台同祀的保生大帝信仰,蕴含着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其进香谒祖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仰文化的传承,也增强了信众们的闽台族群认同感,利于两岸文化交融与情谊维系。
    • 魏琳琳; 杨泽幸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海外民族音乐学家开始有意识地探讨音乐与认同之间的联系。相较之下,国内的音乐与认同研究则稍晚于国外。当民族音乐学者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时,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伴随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学者们逐渐将"音乐与认同"的研究对象扩展到海外华人音乐和世界音乐。文章从问题的提出、"音乐与认同"的海外研究、"音乐与认同"的中国实践等方面,关注该主题其核心议题,以及中国实践所反映的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的研究立场和关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研究取向。
    • 沈培建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在民族学、社会学领域,西方“族群”话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学术分解作用。“族群认同”的排他性和“族群边界”的分隔特性也会侵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应对西方“族群”话语的学术挑战。
    • 农羽青
    • 摘要: 多元文化主义是多族群国家处理族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方式,既尊重族群认同,也构建族群的国家认同。不同国家在差异与统一之间有不同的倾向,形成了不同的路径。美国的同化力量强大,族群文化是一种个人选择,偏向软多元文化主义。加拿大是第一个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尊重文化差异,重视少数族裔的需求,偏向硬多元文化主义。澳大利亚将文化权利视为公民权利的一部分,在特殊与普遍之间进行了调和,有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的色彩。基于国情和族群特点不同国家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灵活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族群文化处理模式。
    • 谢刚; 赵佳佳
    • 摘要: 认同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最初多用来探讨海外华人的认同问题,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研究范畴。其扩展到文学研究领域之后,也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观念的形成。在最初借用认同理论时,少数民族文学作者和评论者对其缺乏足够反思,未能充分认识到西方认同理论的基础是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社会文化现实不能完全兼容,致使出现了一些创作迷思和批评误区。
    • 褚彦
    • 摘要: 该文通过对泰国清迈府和清莱府的清迈市和美赛市2个城市,以及大谷地村、唐窝村、万养村、美斯乐村4个村庄的走访调查,对泰北地区27位华人进行了访谈,以探究不同代际的云南籍华人的族群认同,并提出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