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637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政治、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19篇、会议论文253篇、专利文献3835篇;相关期刊2359种,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人民论坛、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87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文化认同的相关文献由6930位作者贡献,包括韩震、魏宝涛、李晶等。

文化认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19 占比:59.95%

会议论文>

论文:253 占比:2.48%

专利文献>

论文:3835 占比:37.57%

总计:10207篇

文化认同—发文趋势图

文化认同

-研究学者

  • 韩震
  • 魏宝涛
  • 李晶
  • 田夏彪
  • 马知遥
  • 余晓慧
  • 吴其付
  • 吴玉军
  • 张小刚
  • 张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大勇; 李良品
    • 摘要: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进共生”关系。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体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以及发展历史。中国各民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各民族及其先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国各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必须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拓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延伸与深入,加快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升华,提升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速度。探析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详细记载,而且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支撑。
    • 张飞相; 毛旭锋
    • 摘要: 近几年来,业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媒介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核心议题。2018年春节伊始,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流文化价值理念下推出的一档重要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与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与节目本身多内容、多形式、多角度建构受众文化认同路径有密切关系。文章运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经典咏流传》节目内容、模式、传播路径的有效分析,发现其受众整体文化认同建构经历符号设定、内容传递、身份识别、场域设立、文化认同这五个步骤,同时提出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建议。
    • 吴学峰
    • 摘要: 台湾“三三”谱系作家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化传统,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小说既对落后的陋俗和愚昧的民众的批判,表达了现代启蒙的必要和意义;也对民间寄予着“礼失而求诸野”的“审美认同”,意图通过民俗书写来重建中华礼乐文化;还将民俗书写转化为追索家族根源、辨析族群身份和表达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和依托。他们的民俗书写展现出了多彩面貌和丰富内涵,虽然意义不断流变,但证明了中华文脉在台湾的绵延相传。
    • 唐伟
    • 摘要: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 林晖
    • 摘要: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语文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回归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着落实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责任。由粤港澳教育人士合作编写的《中国语文》作为澳门第一套自主编写的语文教材,以澳门课程文件为依据,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突显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传承,关注澳门本地特点,兼容多元文化。澳门新教材《中国语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初中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王秋香
    • 摘要: 从人类文化共同体视角解读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通过分析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各自女儿间的矛盾冲突,揭示出华裔女性在美国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艰辛历程,在经历了文化身份的迷失与重构后,获得了崭新的自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母女关系的和解表明中西两种文化必然在人类文化共同体建构的时代背景下从碰撞冲突走向共存发展。
    • 肖震山
    • 摘要: 绘画作品作为一种图像文本,是历史叙事、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直观反映,而且对民族形象建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画同样是一种折射社会形态变革、文化范式转移的最直接、形象、生动的信息载体和符号系统,同时,中国画在建构“中国形象”,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作用。
    • 邢娜
    • 摘要: 新时代下,培育文化自信,不仅是传承与弘扬我国文化、保障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坚定文化自信还面临着诸多阻碍,主要体现在全球化发展威胁到文化认同与文化的传承、文化转型滞后有碍于文化生产、市场化与网络化进程加剧了文化分化等方面。为了促进我国文化自信的持续发展,我国还需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来改善文化认同危机,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以化解文化生产危机,紧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应对文化分化危机。
    • 李振宇
    • 摘要: 作为一种基于传播媒介上的文化形式,纪录片对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巩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文化的纪实性再现、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以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承载深刻的创作思想,让受众在接受纪录片所传达信息的同时,生成共同的意识,进而强化文化认同。具体来讲,文化认同就是特定群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感,是一种行为、生活、言语、思想等层面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 任雪山
    • 摘要: 作为有清一代文宗,方苞生于江南文化世家,他的祖父处明清易代之际,常与明遗民诗酒唱和。他的父亲一生不仕清廷,素与明遗民朝夕往还。方苞受家庭环境熏染,不仅至交好友多为明遗民或其后裔,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大量书写遗民志节与史事。因此,就文化认同而言,方苞虽为清人,但对明朝亦怀有一份眷眷之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