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明遗民

明遗民

明遗民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178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学术研究、浙江学刊、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明遗民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孔定芳、付阳华、张宇声等。

明遗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4.6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178 占比:95.29%

总计:5434篇

明遗民—发文趋势图

明遗民

-研究学者

  • 孔定芳
  • 付阳华
  • 张宇声
  • 李瑄
  • 薛以伟
  • 任雪山
  • 吴之邨
  • 吴航
  • 张玉霞
  • 李婵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雪山
    • 摘要: 作为有清一代文宗,方苞生于江南文化世家,他的祖父处明清易代之际,常与明遗民诗酒唱和。他的父亲一生不仕清廷,素与明遗民朝夕往还。方苞受家庭环境熏染,不仅至交好友多为明遗民或其后裔,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大量书写遗民志节与史事。因此,就文化认同而言,方苞虽为清人,但对明朝亦怀有一份眷眷之情。
    • 郑晨晨
    • 摘要: 明清易代之际,一个特殊的遗民群体应时而生,方以智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南明永历元年(1647)至永历四年(1650)间,方以智十作辞疏,坚辞永历帝内阁之召。辞疏中所透露出的辞官原因主要包括:身患痼疾之限、性情狂直之虑、才能不堪之忧和不入班行之誓。方以智直笔谠论,将遗民们复杂的情绪心理充分展现出来。虽然遭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面临着出处的艰难抉择,方以智却始终以血泪书写,用真性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 潘浩正
    • 摘要: 徐芳是中外中国文学研究者都比较关注的清初明遗民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查找徐芳的有关文献时,发现其传世文献未收的佚文两篇,即《西江游草序》《藏山堂文集序》。二文不仅对考察徐芳的交游及其文艺观有所助益,从中亦可揭示清初踵袭成风的诗坛乱象、明遗民的悲苦境遇以及他们以文章传道的伟大抱负。
    • 肖庆伟; 贾峰
    • 摘要: 徐孚远作为重要的明遗民诗人,因南明时期社会形势复杂、印刷和通讯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各史家无法准确判断他是否东渡台湾地区。徐孚远所作《在东赠友》等诗歌,以及他同时期人及后人记述,后世台湾人对徐孚远的纪念等,可证他曾东渡台湾地区。徐孚远当在康熙元年(1662)十月东渡台湾地区,目的是为了解救好友曹从龙,后受万年县令庄之列所托,于康熙二年(1663)正月,随郑经返厦整理个人文集,在台湾地区三个月左右。在台湾地区期间,徐孚远从事文学创作,编纂个人文集,还把文人结社之风气带到台湾地区,对台湾地区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之功。
    • 孔定芳
    • 摘要: 中国历史上,每当王朝鼎革、易姓改号,统治合法性的论证便成为新朝统治者首当其冲的理论要务。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在深浸“夷夏之防”观念的汉人社会,清廷自始即遭遇正统性危机,因此正统性建构遂为清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紧迫现实课题。大体而言,顺治朝以“治统”的建构为中心,在政治上自造“治统”,宣示其“得统之正”;康熙朝则以“道统”的建构为重点,在文化上形塑其儒家“道统传人”形象。以客观效果而言,清廷的正统性建构不仅为其赢得了统治合法性的认同,而且也促成了满汉文化的深层整合,为“中华认同”意识的培育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基础。
    • 贾琳
    • 摘要: 清季士人群体的“明遗民”记忆,不仅作为一种能动性力量参与到当时政治改革讨论之中,还对清末民初的国族认同结构及其生成路径产生持续影响。通过考察“尚武”“爱国”等“明遗民”记忆共相与殊相,可以看到清季士人群体在互通和共享“明遗民”记忆的同时,还对这些记忆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赋义并由此发生政治论战,也即发生“明遗民”记忆及其所隐喻不同政治观点的角力竞争。清季“明遗民”记忆激起的“民族主义”,经由广义的国族进阶转化,在后来团结国民、抵御外侮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构成“明遗民”记忆参与之下清末民初国族认同重塑或再生的一种演化路径。
    • 张广村
    • 摘要: 弁言八人山人在书法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并因其独特的书风而占有一席之地。世人把他的甘风而结为怪诞、傲慢、简散等特点,而这些风格的确立又与其独特的身世和人生阅历密切相关。作为大明皇族后裔,其家族被清军屠戮殆尽,唯己独存,血海深愁、家仇国恨使得朱卸始终以明遗民自居,拒绝与清政府合作。
    • 张玉霞; 高源
    • 摘要: 枯柳是明遗民文人与画家反复书写与表现的题材之一。在明遗民枯柳题材的诗画创作中,既有秋冬季节仅剩枝干的枯柳,又有人为砍伐致残的枯柳,还有枯萎朽败的老柳。明遗民文人与画家将凄凉悲苦、亡国悲愤、荒落悲戚等悲情赋予枯柳中,并寄寓丰富的情感,由秋冬季节的枯柳而存“柳枯春复荣”之念,饱含复苏与希望;由人为砍伐致残的枯柳而生“卧柳自生枝”之呼,是饱经沧桑后的冀求;由枯萎朽败的老柳而发“纵有春风不再青”之叹,则满含无奈与哀伤。悲情是明遗民文人与画家寄寓枯柳意象中的情感共鸣点。对枯柳意象在明遗民诗画中的悲情的梳理,丰富与拓展了传统柳意象的内涵。
    • 潘浩正
    • 摘要: 明遗民徐芳的存世作品集仅《悬榻编》及《藏山稿外编》两种。在查找徐芳相关文献时,发现重要散轶作品若干篇。其中,序文《休园诗馀序》提出“词不戾道”,充分肯定词体的载道价值,反映其文以代变的文学观;小品文《灵蛙记》暗讽清廷蹂躏百姓,体现了徐芳小品散文的文体特色,即对现实的介入。这两篇轶文反映了清初遗民文学载道意识的加强,以及对文学反映时事政治、拯救世道人心等实用价值的关注。
    • 孔定芳
    • 摘要: 在清代前期的历史语境下,有关明清易代人物的评价无疑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一度成为政治禁忌,士子文人不可轻易触碰,而清廷则掌控着最终裁量权。明清易代,汉族士群出现忠臣与贰臣的两极分化。以乾隆朝为分野,清廷对出处异趣的两大汉族士群之价值评判发生深刻变迁。此前,清廷基于本朝立场,以政治之“顺逆”为人物评价标准,明之忠臣则为清之“逆民”,清廷对之软硬兼施,或羁縻笼络,或防范镇压,无所不用其极;而明之贰臣则为清之“顺民”,必百般引诱、驱使利用,极尽恩宠。此后则超越狭隘的本朝立场而以儒家伦理普遍准则之“忠佞”为价值取向,贰臣乃“大节有亏”“不足齿于人类”,而忠臣则为“疾风劲草”“力矢孤忠”。清廷人物臧否价值取向之嬗变,在四库馆臣有关忠臣与贰臣的评骘上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折射出清廷统治思想和思想统治的历史性变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