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桃花扇》

《桃花扇》

《桃花扇》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474篇;相关期刊738种,包括文史知识、青年文学家、四川戏剧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九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等;《桃花扇》的相关文献由127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亚楠、井维增、颜健等。

《桃花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5 占比:9.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474 占比:90.75%

总计:15950篇

《桃花扇》—发文趋势图

《桃花扇》

-研究学者

  • 王亚楠
  • 井维增
  • 颜健
  • 梁燕
  • 游刃
  • 王太生
  • 邹自振
  • 陈美林
  • 黄强
  • 刘叶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韩石山
    • 摘要: 酸是读书的第一等滋味酸可以理解成辛酸。而读书能读出辛酸之情的,在我看来,首推梁启超先生。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叫《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任公是梁启超的字。梁实秋先生说,大约在1921年,他曾听过梁启超的一次演讲。有一天讲到《桃花扇》里《哭主》一折,说的是南明时期,领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着北方哭道:“高皇帝,在九京……”说到这儿,梁先生不觉一阵悲伤涌上心头,不能自持,掏出手巾不住地擦眼泪。
    • 梁雪; 丁淑梅
    • 摘要: 《桃花扇》传奇以其艺术成就及较广的域内外受众,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以其清刻本和12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阿克顿译本及宇文所安译本,分析译本形态及戏曲元素译介,得出三个结论:行当的译介以人名替代翻译;在穿关科范方面,两译本分别侧重宏观或微观的立场;译文以尾韵重塑曲文的韵脚并净化白的俚俗。对读梳理底本与译本细节,分析戏曲元素的译介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桃花扇》域外传播接受的不同维度和异文化取向。
    • 王乐璇
    • 摘要: 在当今全球文学运用的实践上,“悲剧”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传统中重要的艺术范畴,它通过一种高度加强的审美表现形式,表演了一种令人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能让人惊心动魄、更加深度的美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西方在其悲剧主义文学中所反映和折射的悲剧主义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观点上均存在着具体性的差别。本篇论文将从两部经典悲剧《巴黎圣母院》和《桃花扇》来分析中法两国悲剧文学上的差异,以此来展现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思想上的差异。本文在对维克多·雨果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经典悲剧作品整体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经历,剖析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感情,并以此基础从作品情节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分析人物处理相似事件不同思想的原因,以此来深度挖掘悲剧内涵的精神和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 徐思佳
    • 摘要: 近几年,江苏省昆剧院与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合作,以昆曲折子戏形式挖掘、创排《桃花扇》选场作品,并于2017年将《桃花扇》全本及折子戏选场带到全国巡演的舞台。选场演出包含《侦戏》《寄扇》《逢舟》《题画》《沉江》五个折子戏,其中《逢舟》为新创作首演。《桃花扇》讲述明朝末年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遭遇,剧情大家耳熟能详,它诞生于1699年,正好是昆曲最盛行的清朝康熙年间,但很可惜没有折子戏存世流传,仅存三折曲谱散落于部分谱集中。建国后京昆或地方戏院团排演《桃花扇》故事,大多只能依据主线结合话剧及电影剧情改编创作,台词也不再是孔尚任原本。《逢舟》(原本第二十七出“逢舟”),讲述已嫁作船娘的李贞丽搭救落水的苏昆生、他乡遇故人的故事。五折全部沿用回目本来名称,并由孔尚任原作回目文本结合前后文本整理成舞台剧本。整理改编《逢舟》时,编剧张弘老师在人物设置上做了比较大的取舍。
    • 汪超
    • 摘要: 《桃花扇》和《长生殿》作为清代戏曲的经典作品,本期两篇文章围绕二者展开经典性的再思考。戏曲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既有自身价值的完美呈现,又有各类“衍生品”的参与赋值,其中包括序跋、题词、译介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戏曲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再度认可。
    • 李震
    • 摘要: 孔尚任《桃花扇》是清代文人传奇创作的典范,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走向世界。白芝与陈世骧、阿克顿合译的The Peach Blossom Fan,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获得诸多好评。然而,这样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却未曾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更属首次。通过对译者“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特征的分析,发现译者在追求传递中国文学真色的过程中,并未束缚自己手脚,而是以“务实”为上,既生动地再现了孔尚任的情感意蕴,也有效地照顾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较好地在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戏曲的真实面貌。
    • 江爱华
    • 摘要: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①。此论给戏曲定了基调,他认为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黄梅戏自诞生、流布到勃兴才百余年时间,其戏文造诣和表演艺术无法与昆曲争胜,然黄梅戏源自民间,写市井细民之悲欢,演村夫村妇之笑谑,曲调委婉,戏韵悠扬,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戏迷观众口誉之而心乐之,详之于耳,播之于口。
    • 车振华
    • 摘要: 《桃花扇》作为一部伟大的戏剧,无论置之案头,还是搬上舞台,都能感人至深,这与其严谨巧妙的戏剧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桃花扇》在结构上最大的创新就是把男女爱情与忠奸斗争糅合在一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为《桃花扇》的每一出剧目都写有“总批”,流露出自己在情节结构安排、艺术表现、史实取舍上所蕴含的深意,方便读者理解剧作。孔尚任借鉴《周易》中阴阳对立的模式来设置人物角色,使得人物性格鲜明,使故事的展开更加流畅。在戏剧体制上,《桃花扇》在全剧正文的四十出之外,又另加了四出,极大地增强了全剧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 袁萌萌
    • 摘要: 孔尚任在《小引》中自述《桃花扇》在未仕时已“抉心呕成”,但在《本末》中却自述未仕时只是“画其轮廓”,前后不同的矛盾说辞,主要源于孔尚任撰写《小引》和《本末》时截然不同的心境。
    • 姜文斗
    • 摘要: 有“名世一宝”、“冠绝千古”盛名的《桃花扇》中,竟然出现了五个贵州人,有人将之归纳为“《桃花扇》里黔人多”。而剧中五个黔人,有三个均为贵阳人,其中杨文骢和马士英两人都是剧中重要人物。一部历史剧,看似侯方域、李香君为主角,实则还有三个剧中贵阳人和一个剧外贵阳人在发挥着重要影响。实际上,自明末清初这几位黔人被“绑架”上舞台后,特别是《桃花扇》“惩创人心”三百多年来,三位筑人的“历史脸谱”一直被这部名剧严重扭曲和丑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