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轻工业、手工业、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7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1101种,包括青年博览、名人传记:上半月、读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梁实秋的相关文献由169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实秋、刘墉、潘石屹等。

梁实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7 占比:99.7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26%

总计:2293篇

梁实秋—发文趋势图

梁实秋

-研究学者

  • 梁实秋
  • 刘墉
  • 潘石屹
  • 严晓江
  • 易水寒
  • 于惠
  • 陈子善
  • 高旭东
  • 侯全生
  • 梁文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金玲
    • 摘要: 梁实秋与闻一多在清华和留美时期关系密切,两者经常探讨诗歌创作问题,结成了"诗友".由于艺术观不同,两者在诗歌创作、诗歌观念以及对一些作家的评骘上存在分歧.梁实秋认为艺术可以超越现实,坚持诗的"贵族性"和"唯美主义";闻一多则兼容了诗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这种艺术观的差异其实源起两者的个性、气质与性情的差异,同时,也影响着两者的艺术走向与人生选择.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二人以"诗友"始,却没能以"心友"终.
    • 柯柯(整理)
    • 摘要: “这次考得怎么样?”“考了多少分呀?”问的人有多少分关怀,无从得知,被问的自己有多么深的无奈,倒是清楚。考考考,分分分,该拿你们怎么办?为了探索同这两位令人又爱又恨的亲密伙伴的相处之道,我们“邀请”到了语言学家季羡林、政治学家萧公权、作家梁实秋、考古学家夏鼐等多位大师,来畅谈他们与考试这点事儿。
    • 韩石山
    • 摘要: 酸是读书的第一等滋味酸可以理解成辛酸。而读书能读出辛酸之情的,在我看来,首推梁启超先生。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叫《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任公是梁启超的字。梁实秋先生说,大约在1921年,他曾听过梁启超的一次演讲。有一天讲到《桃花扇》里《哭主》一折,说的是南明时期,领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着北方哭道:“高皇帝,在九京……”说到这儿,梁先生不觉一阵悲伤涌上心头,不能自持,掏出手巾不住地擦眼泪。
    • 管新福
    • 摘要: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于如何翻译莎剧的笔战、与郑振铎有关于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笔战等,且与当时译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高度关切,如直译与意译、语汇的散韵、移植和增删、译者的责任、伦理和规范等问题。这几次翻译笔战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成熟,值得当下翻译研究者去认真梳理和汲取。
    • 朱安博; 贺时纬
    • 摘要: 世界文学概念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文章从莎剧中的圣经典故翻译切入,论述莎剧翻译在世界文学作品的流通过程中的跨文化价值。莎剧作为世界文学经典,不断被翻译、改编、上演,形成具有活力的复数“世界文学”,兼具权威性与经典性。圣经典故注释作为梁实秋莎剧汉译本中独特的副文本因子,是联系作者、译者、读者的重要枢纽,在跨文化的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文章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对《文星丛刊》版中的圣经典故注释所体现出的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梁译莎剧通过对圣经典故注释这种跨文化阐释的策略,对莎剧进行世界文学经典的重构。
    • 范振华
    • 摘要: 比尔•盖茨说:“无论是想要分散注意力,还是需要在家里待更多的时间,没有什么事情比读书更好了。”梁实秋说:“读书,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白岩松说:“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好,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 杨建斌
    • 摘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梁实秋说:“人类的最高理想应该是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去享受人的生活。”②龙应台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
    • 高旭东; 陈睿琦
    • 摘要: 文学伦理学批评立足于文学的伦理道德价值,探讨文学的伦理特征与道德内涵。作为近代以来不多的由中国学者建构的批评方法,虽是由当代外国文学学者首先提出,但其渊源则要追溯到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中国文化精神植根于以伦理为根本的儒家传统,因而浓重的伦理特征不但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批评中,而且深刻影响了以梁实秋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中国文化蕴含的伦理精神滋养着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这一理论方法,进而以文化自信的姿态构建既有普遍意义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话语。因此,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尤其应当重视其中国资源。
    • 徐渭东; 赵紫莹
    • 摘要: 朱生豪和梁实秋提供的莎士比亚译本在国内影响深远,为中国莎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两者的翻译作品风格、评价在学界褒贬不一。译者的主体性同样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因素。文章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麦克白》 为例,从二者的文体风格、语言运用及节奏韵律等层面分析朱生豪和梁实秋的译本,探究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影响译者翻译策略,拓展研究莎剧英译表达的适当方法。
    • 摘要: 本书作者为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学者、教授,书中既有对古代江南食材、食谱、城市风情、餐饮风貌的记录,又有对现代美食家与美食文字的评价,如蔡澜、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等。注重还原生活体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特质,涉猎广泛,读来香味四溢,是一本为吃货而写的随身美食宝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