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西厢记》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74篇;相关期刊1217种,包括文史知识、四川戏剧、上海戏剧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等;《西厢记》的相关文献由2563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星煜、张人和、伏涤修等。
《西厢记》
-研究学者
- 蒋星煜
- 张人和
- 伏涤修
- 倪亦斌
- 杨绪容
- 赵春宁
- 陈旭耀
- 王学奇
- 黄季鸿
- 齐涛
- 张小芳
- 林文山
- 段启明
- 王雪樵
- 王领妹
- 黄霖
- 卫宣利
- 周锡山
- 孙绿怡
- 宁宗一
- 张蕾
- 袁启明
- 高峰
- 卢亦涵
- 卢甲文
- 吴伟忠
- 尔冬
- 张粤民
- 徐丽蓉
- 徐宏图
- 李大博
- 李惠康
- 梅庆吉
- 罗冠华
- 胡健生
- 郭梅
- 陈兴焱
- 韦强
- 韩传达
- 于琦
- 佚名
- 傅骏
- 刘溶
- 包利民
- 周书文
- 周国平
- 夏写时
- 宁百庚
- 宋光祖
- 宋瑞斌
-
-
裴正薇;
汪思琦
-
-
摘要:
《西厢记》中的隐喻型话语可归为三类概念隐喻:“女人是植物”“爱情是春天”和“情感是实物”。熊式一、许渊冲灵活运用了直译、意译、省译、改译等策略来处理这三类隐喻,结合语境再现了部分隐喻及其映射特征,实现了认知与审美的统一,但译文也存在隐喻变明喻,淡化、删减隐喻意象的问题。
-
-
邹素;
刘立胜
-
-
摘要:
在《西厢记》众多英译本中,世界知名汉学家奚如谷和伊维德的合译本与中国翻译巨匠许渊冲的译本各具特色,独树一帜。通过对比译者身份、对原作的考证、翻译策略和译本的出版与接受情况,结果发现了“无意插柳、有心栽花”的趣象,即奚氏与伊氏合译本本着对汉学的研究兴趣完成译作,却里程碑式地传播了中国古典戏剧文学,而在官方资助下的许译本,本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却并未成大气。
-
-
韦强
-
-
摘要:
成书于清初的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名著。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中提出并阐发了诸多极富理论创见的文论思想,然而这些文论思想在清代的传播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传播局面。金批《西厢记》的文论思想在清初影响极大,并得到李渔、毛纶等文化名人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清代中期之后,其文论思想的传播却出现失承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既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思想风气有关,也与清代戏曲发展的形势有关。
-
-
盛雅琳
-
-
摘要:
金圣叹作为独有见解的文艺评论家,一度将中国小说戏曲推进至新的高度,推举《西厢记》为天下妙文,在他评点的作品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烙有金圣叹标志的批评观。戏剧情节上他承认“因文生事”,关注前后联系,反对狗尾续貂;戏剧人物的刻画上强调人物性格的个性化,以及人物与性格的匹配;戏剧语言上则推崇和而不同、清丽并举、含蓄婉转的语言风格。金圣叹的戏剧批评观和戏剧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戏曲地位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推举作用。
-
-
林霏开
-
-
摘要:
1983年T82《西厢记》是王叔晖的作品。王叔晖(1912-1985)擅长工笔重彩的中国画。她终生未婚,辞世前两年,通过广泛流传的邮票,留下了最美的古代仕女形象。上海拍卖行2021年秋季拍卖王泰来藏品,第3104号为王叔晖毛笔书写的便签:(图1)。
-
-
哈楠
-
-
摘要:
戏剧冲突是戏曲的重要描述手段。戏剧冲突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物性格,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便用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为整部剧增添了浓郁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促使观众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
-
张蔷;
法蓝碁
-
-
摘要:
访谈按语:2015年,法国汉学家蓝碁(Rainier Lanselle)翻译的《西厢记》法译本由巴黎美文出版社(Les Belles Lettres)出版,被纳入法国新世纪重要汉学译丛“汉文法译书库”(Bibliothèque chinoise)。这是《西厢记》的首个法语全译本,也是继1960年俄译本、1995年英译本(1)后第三部以西方语言翻译的全译本,是中国古典戏剧外译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蓝碁教授是法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文献学家,现任职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Études),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此外,蓝碁教授还是一位高产的译者,译有《今古奇观》(Spectacles curieux d’aujour d’hui et d’autrefois,1996)、《聊斋志异》选译本《奇异故事三则》(Trois contesétranges,2009),并承担了伽利玛出版社(Éditions Gallimard)鸿篇译著《中国诗选》(Anthologie de la poésie chinoise,2015)中“元曲”章节的翻译。2019年,笔者有幸与蓝碁教授面谈,就《西厢记》在法国的翻译史及翻译策略、中国古典戏剧在当代法国的传播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
-
-
张浩元;
朱慧敏;
张秀梅
-
-
摘要:
《西厢记》作为中国经典剧目,早已为世界所认知,许渊冲译本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对《西厢记》本身内容的宣介,更在于其向英文读者展示了诸如唱词、韵律、曲牌等形式上的文化,还有中国人民渴望智勇双全的优秀品质、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希冀等向上向善的意识形态文化,是文化迁移之典范。
-
-
陈禹锡
-
-
摘要: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天下夺魁”的《西厢记》,几百年间西厢故事这一题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故事主线的崔张爱情,从发生、发展到爱情结局的变化,均反映了不同时代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社会环境下对情感与男女婚恋的态度。通过分析三部主要西厢题材作品的不同,进而剖析时代背景下价值取向不同的原因和每个时代的文化观念,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封建王朝背景下的婚恋观演变有更宏观的认识。
-
-
胡耀
-
-
摘要:
儒家传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才子佳人是对中国文化中,青年男女的一个特殊指称。《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著名的才子佳人爱情剧,剧中才子佳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角们在“情”与“礼”的抗争中,其高扬的情爱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社会之一角。
-
-
陈研
- 《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文人们对元稹笔下的崔莺莺总是津津乐道,其中不乏对莺莺像的记载.本文以中国版画史上的杰出作品《会真图》(科隆藏闵齐伋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的卷首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中莺莺像的解读,希望能从图像的角度,探寻往昔那些热爱艺术的文人们是如何纪念这位才貌双全的佳人.在明代之前,除了一些著名的诗词,金代赵元、元代于钦和陶宗仪的一些跋文也是值得使用的史料,这些非图像材料补充并串连出莺莺像的传说.而在明代,最早出现莺莺像的书籍是苏州众芳斋顾玄纬刻本《西厢记杂录》,其中还有他对莺莺像见闻的记录.其后,香雪居《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与凌瀛初的《千秋绝艳图》中的莺莺像都很有可能参照了顾本.闵振声在后者中留下的跋文恰巧谈到了所关心的"文人如何看待版画莺莺像"这一问题,这则跋文不仅解答了疑惑,还引出了新的思考,即名画家与莺莺像之间的故事.为了深入"托名"问题,对闵本卷首图与另两幅署陈洪绶之名的莺莺像进行比较研究.借助图像中的象征——玉环,解读莺莺像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不过对于整幅卷首图而言,在边框部分还是留有遗憾.觉得明代版画的研究,与其在风格史上进行梳理,不如从观念史上加以理解;与其定夺刻手精工巧思的优劣,不如转而描述不同文化阶层对版画趣味的要求.明确了这样的原则后,倒也从纷繁的材料中牵出一段有趣的故事.
-
-
-
-
杨绪容
- 《第十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已佚的明万历间朱石津校订(以下简称朱本)《西厢记》,据称是碧筠斋本之后又一个“前元旧文”的批点本。本文即打算从明清《西厢记》评点中探索朱本原文及批点的原貌。王骥德在《新校注古本妇厢记凡例》中说,朱本对《西厢记》正文“稍以己意更易”,本文不仅为此说提供了不少实证,还初步认定朱本的底本当即碧筠斋本。正因如此,朱本的批点也与碧筠斋本大略相同,因而价值不大,也很少被明清《两厢记》评点家直接称引,但我们不能据此否认朱本作为一个批点本的文献价值。朱本最大特点是文字精炼独到,堪称《西厢记》早期刻本中最喜欢考究文字者。
-
-
-
林宗毅
-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怀香记)与「西厢」故事之双向关系,所谓「双向关系」是指,《怀香记》所改编的「韩寿偷香」故事,在流传的过程当中,极有可能先影响《莺莺传》和《西厢记》部分晴节的形成:而不单单只是「西厢」故事影响了《怀香记》许多情节的编撰,两者实呈现极为巧妙的「双向」关系.当然,其中也印证了《西厢记》对《怀香记》的影响之深远,不仅在情节的相似’兼随处可见《怀香记》作者对《西厢记》曲词的熟稔,安插於字里行间,与其创作《南西厢记》的不袭一语之悍志,终究宣告两剧皆双双失败.再者,(怀香记》也绝非只有「西厢」故事的影响,本身「韩寿偷香」故事亦实质在情节编撰上起着作用.因此,应该这麽说:《怀香记》至少是「西厢」故事和「韩寿偷香」故事交互影响下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