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崔莺莺

崔莺莺

崔莺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5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382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语文学刊等; 崔莺莺的相关文献由552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林奕华、王昱等。

崔莺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5 占比:96.69%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3.31%

总计:574篇

崔莺莺—发文趋势图

崔莺莺

-研究学者

  • 佚名
  • 林奕华
  • 王昱
  • 蒋星煜
  • 付雨鑫
  • 刘婧
  • 刘慧慧
  • 卞孝萱
  • 史可悦
  • 吴业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哈楠
    • 摘要: 戏剧冲突是戏曲的重要描述手段。戏剧冲突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物性格,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便用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为整部剧增添了浓郁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促使观众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 沈金萍
    • 摘要: 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曾经这样描述过许渊冲:"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致北京大学大四翻译老师许渊冲的书信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在自己求知成长的道路上,最幸运的事,莫过于遇到良师。您就是我们遇到的杰出良师!您在授课时表现出来的激情,言谈间充盈的人文情怀,在诗词翻译领域的深厚造诣和酷爱执着,以及您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意义的热切探寻,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使我们的人生,从此不同。"
    • 李艳
    • 摘要: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之一,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崔莺莺形象的精准刻画和塑造。作者将笔触深入到莺莺性格的深处,深刻地剖析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追求爱情和尊崇礼教之间的冲突,使崔莺莺的形象丰富立体且深入人心。本文在了解杂剧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崔莺莺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人物美的意蕴几个方面,来探索作者对他笔下的形象的塑造,以供参考。
    • 林保淳
    • 摘要: “西厢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久远,崔莺莺与张生(君瑞)的恋情,也始终受到相当多的关注。尽管在其后,如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乃至影响最深远的王实甫《西厢记》,以如何赞叹艳羡且充满圆成之意的改编,替这段恋情谱写出才子佳人、佳偶天成的感人情节,但如果从其最早渊源的《莺莺传》看来,崔张的这段恋情却是以“悲剧”收场的,莺莺别嫁,张生发表了一段“红颜祸水”论,从此以后,各不相干,可却引发了近代学者无数的议论。
    • 王季思
    • 摘要: 在我国古典戏曲小说里,有的妇女形象开始就惹得人们的喜爱。当崔莺莺在跟张生墙角联吟之后,对着满眼春光,引起无限惆怅的时候;当杜丽娘读了“关关雎鸠”,受了感动,准备到后花园寻春的时候。
    • 方萍; 翟恒兴
    • 摘要: 唐传奇以史传笔法构思了诸多奇闻轶事,其构造的女性角色体现了唐代女性独具一格的魅力,本文旨在借《莺莺传》《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三篇唐传奇,通过崔、李、霍的言行分析唐朝女性相较于其他朝代女性更为大胆、豪放的表现以及出现女性意识萌芽的缘由。
    • 侯琪; 陈宝琳
    • 摘要: 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到金代董解元的《弦索西厢》,再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核心人物崔莺莺的形象一直随着时代在变化.论文以作品细读对比的方式,梳理了崔莺莺形象身份、爱情性格的演变特点,进而探究影响莺莺形象塑造的深刻时代原因.
    • 董佳欣
    • 摘要: 元稹创作的唐代传奇《莺莺传》中,红娘是女主角崔莺莺的婢女,在崔莺莺和张生二人的感情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宋代以后,话本、杂剧、诸宫调等从《莺莺传》一文转引故事,加以敷演,红娘形象也发生变化。以《莺莺传》为源头,以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和金代戏曲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西厢故事"为重要的流变依据,以其他出现二人故事或者以红娘为故事主角的戏曲、诗文为例证,用纵向分析比较的方法,列举红娘形象流变的历程即红娘的撮合动机和在矛盾解决中的作用变化,并从思想方面探析红娘形象迎合受众群体的流变原因与超现实塑造、观众全知视角特质和证成意义。
    • 张丹
    • 摘要: 《西厢记》中"张生跳墙"桥段充满喜剧色彩,一直为人乐道。这一出戏围绕"张生误解崔诗"展开,崔莺莺本来是让张生在西厢的书房等她,张生却因为种种原因理解成了"小姐让他翻墙去花园私会",结果闹出了笑话。跳墙一出戏刻画了张生的"至诚"之性和崔莺莺的鲜活形象,集中表现情理冲突和冲破封建礼教阻碍之势。
    • 王淼
    • 摘要: 清朝顺治年间,屡屡落第的苏州才子尤侗写出了一篇著名的游戏之作《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内容乃是借王实甫《西厢记》中张君瑞的语气,写:"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渲染出张生为崔莺莺的眼神所打动,乃至心醉神迷的过程——文章虽然是游戏之作,却又是一篇标准的八股制义文,不仅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体例完整,而且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深得板起面孔搞笑、一本正经幽默之乐趣。尤侗的这篇文章流传甚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有人将它称作"妙文",有人读后一笑了之,有人看出了微言大义,有人把它当作范文反复研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