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1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12篇、会议论文144篇、专利文献1543篇;相关期刊1467种,包括文艺研究、文艺评论、文艺争鸣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学批评的相关文献由46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利群、南帆、张荣翼等。
文学批评
-研究学者
- 张利群
- 南帆
- 张荣翼
- 刘安海
- 孟繁华
- 李建军
- 汪政
- 胡亚敏
- 孙文宪1
- 林建法
- 牛学智
- 程光炜
- 袁济喜
- 赖大仁
- 陈骏涛
- 黄念然
- 毛郭平
- 白烨
- 赵慧平
- 丁亚平
- 古远清
- 吴俊
- 周海波
- 唐洁璠
- 於可训
- 洪治纲
- 王宁
- 黄书泉
- 傅修延
- 吴义勤
- 惠继东
- 曹霞
- 杨光祖
- 段崇轩
- 王尧
- 蔡梅娟
- 贺仲明
- 黄颇
- 丁帆
- 徐岱
- 贺绍俊
- 邹建军
- 郜元宝
- 陈晓明
- 韩石山
- 黄发有
- 刘小新
- 卜召林
- 姚楠
- 姜桂华
-
-
邹建军
-
-
摘要:
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就是许多文学理论缺失或缺少创造性,而不只是如前人所说的“失语症”问题,也并不是一个“歌德风”盛行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失语症”是存在的,并且是至为严重的“失语”;“歌德风”当然也是存在的,并且是强劲的“歌德风”;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理论家或批评家不会讲自己的话,毕竟还是可以讲别人的话;理论家或批评家只是讲好话,而不敢于批评或者是不想去批评,然而毕竟还是在从事批评。
-
-
张士民
-
-
摘要:
美国文学文化的精髓是它的政治性,彰显的是文学与文化相互建构的互动。在此意义上,所谓的美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政治转向”实乃不断政治化的刷新操作,是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辩证循环。因此,僵化的不是文学批评的政治性,而是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历史主义/语境主义的研究范式。鉴于文学和批评在美国的繁荣得益于对其政治属性和属性政治的结合,“后批评”的新范式应在文学研究的学术功能和文化功能更有效的统一中充分体现文学和批评的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
-
-
朱羽;
常瀚文;
娄嘉丽;
曾庆敏
-
-
摘要:
随着当代性别理论的发展,老子与性别相关的议题出现的频率逐步提高。在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中“圣人”具有雌雄同体的社会性别,成圣不论性别,这一点打破了生理性别的壁垒。《道德经》中“母”、“牝”、“雌”这类代表女性的字出现的比例远比“父”、“牡”、“雄”这类代表男性的字要多。且有“母父”这种不同于现在说话习惯的词出现在第5章,我们认为在二元对立中,第一个字明显是更受偏爱的,享有更高的“本体论”地位,这点可以佐证老子的女性至上主义。此外,老子提出了保护生态的主张。老子这种女性至上且保护生态的主张,与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不谋而合。《道德经》作为老子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重新审视其内容有助于认知和思考性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消去对于女性的性别压迫统治与偏见,补全少有用生态女性主义对国内文章进行解读的空白。
-
-
-
-
摘要:
岁且更始,时乃日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广大文艺工作者迎来了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掀开了新时代文学的崭新画卷。迈进2022年,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为文学批评建设添砖加瓦。
-
-
刘敬伟
-
-
摘要: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对现代小说创作进行系统梳理与经典评判的理论篇章。在客观、理性、包容、开放的批评话语中,鲁迅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认知与时代评判,推动了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
-
辛雅敏;
孙爱迪
-
-
摘要:
在惯常的印象中,堂吉诃德多是以喜剧形象呈现。但随着更多解读声音的发出,堂吉诃德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丑角”的形象。在19世纪的俄国,其形象开始被不断提升。屠格涅夫《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可谓是堂吉诃德形象变化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对堂吉诃德形象的解读带有丰富的“圣愚”气质。主要原因是,屠格涅夫在对堂吉诃德的形象评价中受到了俄国传统文化中圣愚形象的影响,以及堂吉诃德自身与圣愚具有诸多相似性。
-
-
蒙睿
-
-
摘要:
近年来,在课本精读方面,引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获得明显效果。本文结合文学批评的特点,从文学批评角度研究英语精读教学的可行性,结合英语精读的内容特色,对文学批评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探讨。
-
-
安婕
-
-
摘要:
本文从福柯所提出的各种重要的权力形式出发,探讨福柯在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的权力分析框架,在对治理术作为权力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治理术的弥合及转渡意义,同时讨论了福柯权力与治理术发展各个阶段对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启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思想价值。福柯改变了传统的权力观,分别从微观身体政治学中的规训权力与宏观人口优化基础上的生命权力两个层面研究了生物生命之上的权力形式。福柯采用知识-权力框架对前者网状的作用点进行捕捉,同时提出治理术的权力分析框架,来弥合生命权力特有的权力技术的物质性与主体性向度二者间的裂隙。为此,福柯将治理术源起追溯至牧领权力,在全体与单一的悖论中,深入研究这一裂隙的根源,并在古希腊自我治理技术中找到了二者弥合的可能。与此同时,借助治理术,福柯完成了研究内容、思想进路上的一系列转渡。基于权力的主体性向度,这些转渡实质是福柯从知识哲学转向行动哲学的哲学方法论上的深层转渡。而福柯思想的发展,也促发了文学批评自语言学转向以来由向内转发展到文化政治转向的向外转,拓殖了文学批评的视域,并最终见证了文学批评中由主体之死到主体复归的巨大转变。
-
-
梁悦
-
-
摘要: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是近代西方社会一位著名文艺批评家、比较文学家、翻译理论家,其思想关涉哲学、超验诠释学、存在美学、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斯坦纳的作品逐步引入国内,为国内学者所重视,在哲学、诠释学、文学艺术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基于学术水平的宽度和广度,其作品和影响力在国内逐渐增加,在翻译阐释学理论领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影响力。从语言文化思想、诠释学翻译理论、悲剧思想、文学批评等斯坦纳展现学术成就的领域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国内斯坦纳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索引。
-
-
杨昕
-
-
摘要:
文学批评不仅是对文学文本的客观反映,更是批评家主体性自我实现的场域。这种主体性既与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密不可分,又与其不断尝试突破自身主体意识息息相关。梅列日科夫斯基对契诃夫的评价就是如此。在审美层面,梅列日科夫斯基本人作为文学家和象征主义者的视角交织其中;在思想层面,他作为主观批评家与宗教探索者的视点在不断转换。我们既应探究梅列日科夫斯基评价契诃夫创作的具体观点,也应关注批评家做出某些评论时的具体视角,更应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自我”与“超越”相互博弈抑或融合之时,把握住主体性影响下多样解读的可能性。任何批评都是批评家基于不同视角与作家作品进行对话的产物。在多重交织的对话之间,文学批评赋予了批评文本以多样解读的空间。
-
-
-
鲁枢元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由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中国社会的新时期,不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后60余年的历史中拥有重大转折意义与开拓意义,即使在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社会变革中也应是最富成效的一个新时代.而文学艺术则又是这个历史阶段中一个异常活跃、异常敏感而又复杂多变的领域.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的研究,本文涉及到的问题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范式的转换;新时期文学基本性质的多维认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新时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实践;大众文化兴起与文学批评领域拓展.
-
-
邓心强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魏晋南北朝采用赋体与骈体进行文学批评的分别是《文赋》和《文心雕龙》,然而这两部文本同时也都被诗化:或者文中广泛使用四、五言诗化句式;对称工整、节奏鲜明;或者以形象性、抒情性论理;重字句锤炼与辞藻之美;或者篇末直接使用诗歌体“赞曰”.批评家采用“互渗”策略实现了文体之间的熏染与融通,而骈、赋文体的这种诗化,不仅和陆机、刘勰所处时代环境有关,更与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不同语体来论文,使文体之间彼此渗透有关.
-
-
陆扬
- 《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
| 2016年
-
摘要:
在今天后现代"空间转向"的语境中,空间己不复是仅仅是一个口号,空间的分析势必成为人文学科的一种基础方法,从而,也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基础方法.如果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演绎了哲学直接介入文学批评的前奏,那么福柯的权力-空间地缘政治学,终而演绎为了性取向-性别建构的主体性空间对峙.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作为空间批评的主流谱系,更大程度上下沿了一个资本空间的批判传统,诚如大卫·哈维所示,国家和资本终将替代巴尔扎克的浪漫主义巴黎幻想.而地理批评作为最为晚近的西方当代空间批评走向,在种族性别研究、阶级分析、伦理学研究的交叉语境下,深入探讨当下西方空间叙事学转向中鲜明的政治寄托,已为大势所趋.当现代都市空间经验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变迁,文学的理解不可能无动于衷.
-
-
泓峻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批评家产生了比较明确的修辞意识,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视角在文学批评中再次凸显,并且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及新的修辞学理论的影响,人们对"修辞"、"修辞批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此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在不同学者之间产生了理论分化.在倡导修辞批评时,具有语言学背景的批评家与具有文学背景的批评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取向,并引发了几次论争."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修辞批评,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次"跨学科"实践,既展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也显示了跨学科研究所必然遭遇的悖论及尴尬.
-
-
刘毅青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西方汉学家里,顾彬可谓是最广为国内学界所熟知的学者,他频频出现于国内外各大媒体就中国当代文学发表评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陆学界对顾彬的这些批评所持的态度存在两极化,争论较为热烈.但这些争论,无论辩护还是激烈地抨击,都有失之偏颇的地方,有时更夹杂着许多个人意气.许多学者都指出顾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存在不足,顾彬对当代文学的评价也极不公允,但对顾彬的反驳却并未切中其要害,还存在颇多误解.究其竞,就在于有关学者对顾彬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争论,纠结于对具体作家的评价,而未能深究顾彬赖以进行批评背后的文学观念.故此,无论是赞助还是反对顾彬的双方,都未能抓住顾彬批评的要点,未能形成有效的批评对话.在笔者看来,唯有从文艺理论与文学史观念上对顾彬有所了解,弄清顾彬赖以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观念,才能找到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误判的根由,恰恰在这一问题上,国内谈论顾彬的学者普遍存在误解.
-
-
Qingwei wang;
王庆卫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伊格尔顿将"人类学批评"置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四种形态首位,称其为"雄心最大、影响最远"的一种.而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批评中,"艺术起源"问题具有开启性的意义,它不仅被讨论较早,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的交汇点之一.虽然在20世纪后半期,起源问题被当作一个形而上学的神话而予以抛弃,但由于对起源的研究深刻地涉及了人与艺术的关系,其所包含的唯物史观和艺术本质观念和研究方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区别于其他人类学思想的关键所在;尤其是20世纪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探讨方式的改变,显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变化以及问题域的转移.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能为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批评的形态演变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
-
Zhi Yunbo;
支运波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本雅明与阿甘本思想中姿态批评的相关内容,并澄清姿态批评何以属于政治与伦理的生命政治理论论域的根据.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勾勒阿甘本有关哑口、空无和纯粹媒介的姿态三面向,指出其悬置批评传统,重新勘定新的批评边界的革命性批评意义;第二部分阐明姿态是本雅明文学批评的主要概念,同时说明中断作为本雅明姿态论的内容及价值;最后一个部分阐释作为生命政治批评的姿态论.本文的结论为姿态论是二人文学批评的根本思想,并由此标志着他们文学批评从美学批评向生命政治批评的深度越界与重大转向.
-
-
韦清琦
- 《“生态美学:文献基础与理论拓展”学术研讨会暨“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
| 2017年
-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来到中国的十几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国内环境批评及性别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对该思想运动内部的支派的辨析,尤其是对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的清算,以及对与生态女性主义互动密切的其他环境思想运动,尤其是深层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的区分,仍然是亟待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从以上问题意识出发,并基于2001-2010十年间的生态女性主义论文采样研究,本文提出,旨在进一步破除二元论、强调联系原则的整体性生态女性主义出发,可以为该批评提供更广阔、更有价值的批评实践空间.
-
-
韦清琦
- 《“生态美学:文献基础与理论拓展”学术研讨会暨“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
| 2017年
-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来到中国的十几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国内环境批评及性别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对该思想运动内部的支派的辨析,尤其是对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的清算,以及对与生态女性主义互动密切的其他环境思想运动,尤其是深层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的区分,仍然是亟待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从以上问题意识出发,并基于2001-2010十年间的生态女性主义论文采样研究,本文提出,旨在进一步破除二元论、强调联系原则的整体性生态女性主义出发,可以为该批评提供更广阔、更有价值的批评实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