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0年内共计6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7篇、会议论文9篇、相关期刊356种,包括社会科学家、学术研究、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等;文化批评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守祥、郭静怡、高海涛等。
文化批评
-研究学者
- 傅守祥
- 郭静怡
- 高海涛
- 丁建新
- 冯巍
- 刘文良
- 刘雪松
- 周志强
- 左春和
- 张德明
- 张磊
- 景国劲
- 李凤亮
- 殷国明
- 王进
- 金岱
- 陈静
- 黄艳红
- 何志钧
- 刘小新
- 刘效仁
- 周平远
- 姚武
- 姜广平
- 孙传钊
- 孙媛
- 宋宁丽
- 张宁
- 张幼良
- 张弘弢
- 张荣翼
- 张超
- 徐南铁
- 成湘丽
- 朱大可
- 李丛芹
- 李诗原
- 杨剑龙
- 杨明明
- 江玉琴
- 沈必晟
- 涂昊
- 王世城
- 王军
- 王宁
- 王岳川
- 王新新
- 王晓路
- 程金海
- 罗宏
-
-
曾熙
-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 2020年
-
摘要:
客家文学作为客家学的分支,背负着客家文化的阐释和传承职责,因而在客家文学作品中做出文化的阐释更多的是合理的回归;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成为客家文学批评的固有的不可推卸的"使命"之一.从客家文学批评实践中,文化批评的倾向在聚焦于人文关怀的基点上,凸显了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特征、探寻文学现象中的身份认同心理、揭示文学现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等三个研究走向.
-
-
-
张遥
- 《华夏文化论坛》
| 2020年
-
摘要:
网络影视评论中的文化批评现象,依托对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镜头技巧、声光音色等构成形式的语言现象定位和文化批评过程,注重对影视作品思想内容的考量以及从影视内容出发的周边新闻、媒介视角的关注。定位于媒介价值和社会影响,从社会文化、语言样态等角度,看待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现象,具有多元的批评视角和对应的文化属性。
-
-
-
-
-
-
赵树勤
- 《创作与评论》
| 2020年
-
摘要:
文章以青年学者龙其林的系列著作为切入口,对其学术研究领域及价值进行评价,并将学术界的外省青年群体置于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讨论,凸显出龙其林对于学术的执著追求热情与博采众长的成长过程.文章提出青年学者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来自文化、自然、百姓、灵魂的声音,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精神.
-
-
-
-
周志强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如果社会处在变动、转型、失范(Anomie)的时段,文化批评就会相对繁荣发展.而如何发挥文化批评的批判力,重新认识并凸显当前文化批评的政治内涵,已经成为文化批评不得不面对的命题.辩证意象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乌托邦的想象力,乃是文化批评政治想象力的核心.丧失了这种想象力,文化批评就往往沦为道德谴责、政治批判或者技术论证.
-
-
陈舒劫
-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内地、香港、台湾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原本同文同种的两岸三地之间在文化上也拥有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与空间.就文学如何介入公共空间的价值生产而言,香港沙田学者散文提供了一种文化批评的言说姿态.20世纪90年代大陆学者散文文化批评写作母题表现出的批判倾向,主要体现在对当下社会精神状况的总体批判、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反思和对具体文化事件的分析批判上,而这批判精神本身正是学者散文写作区别于其他群类写作的重要特征。相比大陆学者散文文化批评写作浓重的问题意识和精神危机感,身处异质文化语境中的香港沙田学者散文远没有那样沉重的精神气质。香港沙田学者散文中的文化批评涉及社会文化空间各个角落:庸俗化的香港大众流行文化、精英文化的滑坡、填鸭式的教育、丢弃道德约束的文人行径等等。在文化批判之外,将知识性内容与文化消费性需求相结合,也是一种知识分子文化传播的书写方式,如董桥的散文就是典型。香港沙田学者散文十分重视行文的趣味性,从而增强了其在公共文化空间内传播的接受可能。
-
-
-
李祥林
-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摘要:
性别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新视角,在当今时代越来越为哲学、史学、法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科学所不可绕开.作为文化批评之一,以“gender”为核心的性别研究,立足人文关怀,着眼性别差异,努力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语言、文本、思维特点、行为方式乃至婚姻制度、族群意识、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创造、文化交往等等方面问题,从而构建起不乏现代批判色彩的理论体系.就相互关系言,性别学和人类学之间的学术激发,是双向互动、彼此受益的.在中国艺术人类学领域,性别理论也得到积极运用且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
-
-
田兆耀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大陆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从二战前的早期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中挑选精华,兼顾域外电影文化批评与电影本体形式等方面的探索.选文拓宽了国内电影学界的理论视野,丰富了人们对电影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对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实践也是功不可没.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电影理论文选的"削减"或疏漏逐步得到纠正.
-
-
陶水平
- 《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拉克劳与墨菲创立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学术界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种最新的左翼学术文化思潮,以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及领导权的经济还原论和阶级本质主义为思想旨趣.其中,话语接合是其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和方法.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解构哲学等新理论与阿尔都塞、葛兰西理论的接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语言学转向"的最新产物.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最新的文化研究理论家霍尔、贝内特等人的文化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和文化批评也极具启迪价值.
-
-
吴菁
- 《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网络自拍”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流行风潮之一,性别是解读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视角与关键词.本文通过对网络自拍图像中的身体符号、“看”与“被看”中的性别权力的分析,阐释个性解放话语、现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话语如何进行繁复的纠结,又最终如何被后者所俘获.本文在对网络自拍进行文化反思的同时,也对女性自拍像的历史及其女性主义实践范例进行了梳理对照.网络文化成为亟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重要场域.
-
-
吴菁
- 《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网络自拍”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流行风潮之一,性别是解读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视角与关键词.本文通过对网络自拍图像中的身体符号、“看”与“被看”中的性别权力的分析,阐释个性解放话语、现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话语如何进行繁复的纠结,又最终如何被后者所俘获.本文在对网络自拍进行文化反思的同时,也对女性自拍像的历史及其女性主义实践范例进行了梳理对照.网络文化成为亟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重要场域.
-
-
吴菁
- 《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网络自拍”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流行风潮之一,性别是解读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视角与关键词.本文通过对网络自拍图像中的身体符号、“看”与“被看”中的性别权力的分析,阐释个性解放话语、现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话语如何进行繁复的纠结,又最终如何被后者所俘获.本文在对网络自拍进行文化反思的同时,也对女性自拍像的历史及其女性主义实践范例进行了梳理对照.网络文化成为亟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重要场域.
-
-
吴菁
- 《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网络自拍”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流行风潮之一,性别是解读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视角与关键词.本文通过对网络自拍图像中的身体符号、“看”与“被看”中的性别权力的分析,阐释个性解放话语、现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话语如何进行繁复的纠结,又最终如何被后者所俘获.本文在对网络自拍进行文化反思的同时,也对女性自拍像的历史及其女性主义实践范例进行了梳理对照.网络文化成为亟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重要场域.